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緬甸華人:遊走在社會邊緣與商界中心

緬甸華人:遊走在社會邊緣與商界中心

24歲的廖琪是緬甸的第二代華裔。不同於同齡人,她的朋友圈裡沒有曬自拍,炫美食,幾乎每一條狀態都是,「代辦駕駛證、結婚證、單身證和邀請函」。

見到廖琪的時候,她正為在仰光的中國遊客翻譯。自2011年緬甸軍政府下台,開始對外開放後,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緬甸拓展業務,遊客開始自由行。緬甸華人,作為中緬文化的中間者,看到了無限商機。

但商機的背後,是難於完全融入任何一方的痛苦。在緬甸,華裔不被歸為少數民族,在國會中鮮有政治代表。但緬甸華人也不是完全的中國人,相反,不少來緬的中國遊客總是抱著「高人一等」的態度享受著當地華人的服務。廖琪在交談時,時而用著「他們緬甸人」,時而用著「我們緬甸人」,在緬甸人、中國人的兩種身份間,來回交換著。

緬甸開放體制的「受益者」

年僅24歲的廖琪,已經一個人在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獨自闖蕩了6年。當年18歲的她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廠打工,卻因為幹活比其她緬甸女生賣力被排擠,「我每天打開午飯,就會發現上面灑滿了污穢」,廖琪說,「我咬牙幹了一個月,然後離開了」。

此後,她做過直銷、賣過保健品、賣過牛肉乾,見到她的時候,她的主業是幫人辦理各種證件,副業是做臨時翻譯,陪同中國遊客在仰光觀光。

「在緬甸,讀書沒有前途。仰光多少計程車司機都是仰光大學的高材生」,廖琪在仰光的計程車后座上,指著前面開車的師傅說到,「不信,你問問他」。

2012年,由軍政府支持的吳登盛贏得緬甸大選,成為了緬甸二十多年軍方統治後的首位平民總統。在軍政府時期,緬甸經濟受西方制裁影響陷入停滯,吳登盛上台以來,開始鼓勵政治多元化和經濟自由化,外商投資一下蜂擁而來。

但儘管外國公司紛紛開始在緬甸投資建廠,設立辦事處,文職的機會仍然較少,多數緬甸人還是從事勞動力產業,「很少聽到誰做了辦公室工作,大家都在廠里打工,或者在外面做小生意,做辦公室是種榮耀」,廖琪這樣介紹她朋友現在從事的職業。

國際諮詢公司麥肯錫曾預測,緬甸的經濟到2013年,相較於其2010年水平將翻四倍。GAP,H & M這樣的服裝連鎖企業全都選擇在仰光建廠。仰光廉價的勞動力成為了其吸引力之一。在緬甸,最低工資只要450緬幣/小時(約人民幣2元/小時),但是中國的最低工資,以雲南為例,要12元/小時。

緬甸政府的半開放狀態,給頭腦靈活的緬甸華人創造了商機。不管是中國公司來緬甸投資需要土地審批,還是中國人來緬甸成家娶妻,如果沒有中間人去當地政府找熟人接洽,等上幾個月是常見的事情。更頭疼的是,部分服務沒有對外國人開放,如最常見的遊客租車,若沒有緬甸人出面,根本無法實現。

「緬甸工人一個月掙600人民幣,我一個月能掙到8000人民幣」,廖琪自豪地說道,「但我掙的都是良心錢,是我自己一分分跑下來的」。

緬甸社會中的「外來者」

華人移民至緬甸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他們很多人,仍認為自己是緬甸社會的「外來者」。廖琪的父母來自於雲南,而她出生在緬北的一個小村子。但她卻稱,「我也是中國人」。

廖琪的中文水平與中國人確實無異,實際上她與朋友交流都是用雲南方言,「我的中文水平比我的緬語水平還好」,廖琪說。

大約3%的緬甸人口為華裔,老一代華裔都為從廣東或福建的移民,後又多為雲南的移民,主要居住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和緬北地區。

「以前對華人的歧視很嚴重,現在慢慢好了」,廖琪說。她指的是1967年左右爆發的緬甸排華運動。當時,緬甸軍政府下令關閉了中文學校,華裔學生只得去公立學校念書,但是公立學校全部用緬文授課,不會講述中國文化及語言。仰光之後又發生暴動,攻擊者持長刀、棍棒襲擊了華僑中學、華僑商店和中國大使館等地。有文學作品記錄,在反華運動前,緬甸華人多穿裙子、褲子,但在反華後,很多人都改穿緬甸傳統服裝紗籠。

廖琪出生的時候,已經有不少華人在講授佛經的名義下,辦起了中文補習班。但是中文教學仍未恢復。廖琪的的父母把她送到了公立學校,與緬甸人、華人、穆斯林及緬甸的其他少數民族一起上學。「我們華人自己玩,老緬他們聚在一起」,廖琪說,「大家基本都是和相似的人在一起」。

儘管排華情緒相較於以前已有所減少,但在華人聚居的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仍時不時有緬甸人與華人因個人糾紛而演變成群體性事件的例子。曼德勒幾乎一半的居民是緬甸華人或中國移民,當地緬甸人稱,富有的華人拉高了當地的房價和物價,導致緬甸人不得不從市中心遷移至郊區。2014年,昂山素季曾表示,鼓勵曼德勒的作家群體「通過文學作品來鼓勵民眾參與政治」,以應對曼德勒居民提出的「中國非法移民佔領曼德勒」的問題。

但緬甸居民至少可以通過民主渠道來發聲,對於華人來說,尋求政治代表似乎從來不是個選擇。據緬甸學者介紹,緬甸法律規定,華人雖然有選舉權,但沒有被選舉權,不能擔任公務員和政治機構、團體的領導,沒有資格競選省、邦議會議員。此外,儘管緬甸憲法規定,占人口總數千分之一以上的少數民族,可推選一人作為代表,但由於緬甸政府拒絕將華人視為少數民族,華人在省、邦議會中也無法選舉自己的代表。

在仰光郊外的民族園裡,緬甸135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塊地作為展區,展示著自己民族的特色服飾及建築,但卻不見華人。「華人沒有園區」,廖琪回答,「他們不把華人算作緬甸的一個民族」。

夾在中緬兩國的中間人

近兩年,隨著密松水電站被叫停,萊比塘銅礦進展不順,中緬關係似乎蒙上一層陰影。《紐約時報》在2016年刊出一篇名為《生活在緬甸曼德勒的「中國有錢人」》,受到了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文章稱,「緬甸人用仇恨的眼光看中國人,因為他們非常傲慢」。

廖琪似乎並不知曉這件事,問起是否知道有中國工程因當地緬甸人的反對而被擱置,廖琪表示並沒有聽說過。但她卻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

「我有時對你們中國人真的很生氣」,廖琪說道。這是她第一次開始使用「你們中國人」。「有一次,一個中國商人就直接問我,『你們緬甸姑娘娶一個多少錢」。

據緬甸投資及商貿協會的數據,2017年,中國又再次成為緬甸的最大投資商,多數投資都流入了石油、天然氣、交通、通訊、房地產、製造產業等。除去公司行動外,大量的個體中國商人也來緬甸,購買當地的玉石特產。

「很多中國人過來,就用對待二等公民的語氣對我們說話。我們緬甸人雖然窮,但是不會讓自己的同胞受苦」,廖琪說道。前日,她剛接待了一個前來考察的中國商人團,因不滿團中一名商人的態度與其發生了口角。參觀結束後,廖琪接到電話,對方稱翻譯費不能當場給,必須上門領取。廖琪在熾熱的驕陽下,跑了大半個仰光城,才拿到了費用。

「如果連我都會因為個別態度傲慢的中國人而失去對中國的好印象,也難怪別人也會這樣想」,廖琪說。

計程車經過一片被欄杆圍住的建築物,建築物四周綠意濃濃,在仰光嘈雜的車水馬龍中顯得無比幽靜。「那是緬甸政府的樓,」廖琪指著那建築物說,「記不住具體是哪個部門了,反正看到這種又大又好的地,肯定都是政府的」。

被問及為何不考慮去政府做公務員,「華人怎麼敢想去給緬甸政府打工」,廖琪苦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