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節前夕回新安縣老家,尋訪鐵門歷史,留住當下印記

春節前夕回新安縣老家,尋訪鐵門歷史,留住當下印記

原標題:春節前夕回新安縣老家,尋訪鐵門歷史,留住當下印記


春節前夕回老家,尋訪鐵門歷史,留住當下印記


時間:2月13日,農曆臘月二十八


天氣:晴朗


地點: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鐵門村

器材:佳能6d


後期:無


鐵門離我老家廟頭村約八里地,是鄉政府所在地。1974年我們小學二四班在鄧愛英老師帶領下,穿白襯衣、藍褲子、系紅領巾,從老家廟頭村步行到鐵門參加過全鄉廣播操比賽;1976年小學四年級時到鐵門參加過粉碎"四人幫"慶祝大會,記得當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1978年初一時,自帶乾糧,仍是步行,參加過記不起內容的大會。1984年考上大學後到鄉糧所辦過手續;連續幾年寒暑假都是到鐵門火車站乘車。參加工作後,多次到千唐志齋、張鈁故居參觀。這次,回老家,專門到鐵門拍些圖片,記錄一下鐵門的影像,作為永遠的記憶。



新安縣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40公里,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轄31個行政村,383個自然村,總人口7.233萬人,地處新安、澠池、宜陽三縣結合部。南依欄柯山,北瞰黃河水,西扼崤山,東臨函谷。鎮區內青龍、鳳凰兩山對峙,呈拱闕之勢,古稱"闕門"。南、北澗河穿鎮東流,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水源充足,通訊便捷。



鐵門鎮,民國15年,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題。



交通便利,隴海鐵路穿境而過


整潔的街道



澗河從鐵門村南流過



鐵門是豫陝通道,軍事要塞,兵匪連結之時代,城防極為重要。張鈁於20世紀20年代中捐資修寨,歷時數年,孰使眾志成城。鎮東門面臨澗水,門闕巍然,兩側嵌聯一副:"百二關山嚴鳳闕,五千道德跨龍門。"為張鈁所書,門額嵌"拱闕"二字。城西門有聯一副:"黑虎神威開遠略,青牛紫氣自東來。"門額嵌"鐵門鎮"三字,為于右任所書,前署"民國十五年",後署"張鈁等監修"。鐵門鎮甲山水之勝,青龍、鳳凰兩山對峙,澗水中流,故修寨時南門額嵌"龍飛"二字,前後分別署"民國辛未(1931年)春月張鈁合鎮仝創修"。北門額嵌"鳳舞"二字,前署"民國二十年初夏",書者為民國洛陽書法家李振九。



鐵門鎮寨牆分別為土石結構,修成之時,堅固如壘。可惜歲月如水,今南門尚在,余寨牆門闕一概無存。東門臨近澗水,寨牆高聳,1978年修建南澗河大橋時拆除,"拱闕"刻石丟失,城門對聯及于右任、李振九所題門額石刻陸續收存於"蟄廬"中。



寨南門遺迹。門鎮甲山水之勝,青龍、鳳凰兩山對峙,澗水中流,故修寨時南門額嵌"龍飛"二字,前後分別署"民國辛未(1931年)春月張鈁合鎮仝創修"。


村南的澗河,發源於三門峽陝縣觀音堂,全長104公里,最終於洛陽市西工區匯入洛河。



上聯:日照華堂風景好


下聯:花香大地江山嬌


橫批:華夏千秋



老街,每月陽曆逢5、10集會,規模挺大,這次沒趕上,遺憾中……



祖孫


曬太陽的老人



村衛生所




買春聯、選福字的人絡繹不絕



鐵門社區委員會



中國結,年味十足


買菜歸來



張鈁(18861966),字伯英,號友石老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河南新安人,少年時期受孫中山先生的影響,棄文從武,立志共和。1907年春,他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兵科學習,1908年加入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從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陝西新軍張鳳翔部任職,並與張鳳翔等在西安共謀起義,脫離清軍統轄。之後,他被任命為東路征討大都督,兵出潼關,攻打清兵,屢戰屢勝,名聲大振。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破壞約法、稱帝,張鈁深為不滿,不予合作,被袁世凱誘捕入獄。及至蔡鍔的護國軍討袁成功,袁世凱垮台,張鈁才被釋放。張鈁出獄後回到陝西,與于右任組織陝西靖國軍,于右任任總司令,張鈁任副總司令。其後一段時間,他蟄居新安故里。20世紀30年代,他出任國民黨第二十路軍總指揮兼任河南省代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受命任國民黨第一戰區預備總指揮。1938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參議院副院長,後任院長。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委任張鈁為鄂豫陝綏靖區主任,而當時國民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張鈁環顧時局,決定棄暗投明,1949年底在四川率部起義,此舉對和平解放四川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張鈁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1年,應中共中央統戰部邀請,到北京參加統戰部舉辦的學習班,並受到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的接見;毛澤東見到他時,稱他是"中原老軍事家";1966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



張鈁戎馬一生,後來又做了大官,但是他很少擺官架子,且輕財好義,所到之處對父老鄉親多平易近人;遇有貧苦,慷慨解囊;見到爭執,即予調解。回歸故里,不騎馬,不坐車,見到鄉親,必先問侯;對無力求學者,給予資助。新安張志平等多人留學日本,都靠張鈁供給;新安縣鐵門鎮小學為張鈁創辦,縣、鎮兩家圖書館各藏《萬有文庫》一部,也為張鈁捐贈。



張鈁先生的故居,坐落在新安縣鐵門鎮西后街路北,與千唐志齋一路相隔;佔地4200平方米,有房屋120餘間,是一座布局嚴謹、獨具特色的民國民居建築群。故居按照張鈁的人生階段,被分為12個展廳;張鈁後人捐贈的數百件張鈁遺物,被分散擺放在多個展廳。張鈁印鑒、抗戰勝利紀念章及張鈁手書的《孫子兵法》、穿過的大棉襖、家傳的象牙筷等舊物帶著歷史的味道,真實還原了張鈁的一生。



張鈁故居規模龐大,坐北朝南,房舍絕大多數為磚木結構,基本保持著明清時期北方傳統民居建築風格,特別是主體部分,為三進的四合院連環結構,布局嚴謹,錯落有致;但有別於傳統的,是它的門窗和內部裝修,其採用的是西式風格,尤其是大量採用了在當時需要進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現出中西結合的典型特色。




我老家新安縣鐵門鎮廟頭村,從小就聽說過大地主張伯英(張鈁),接受過貧下中農再教育。其後多次經過其老宅,因未對外開放,未見其真容。去年以來,持洛陽旅遊年票參觀過三次了。每次進入張鈁故居,仔細參觀,認真回味,都會對張鈁先生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對民國風雲變幻的歷史認識更深一步……


張鈁故居外觀  



隴海鐵路鐵門車站,以前很繁華,現在已廢棄,



糧所,糧食儲備庫



千唐志齋門前廣場,對面,原來是舞台,鄉里開大會用,現在已經蓋成樓房。



千唐志齋。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這裡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游陝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千唐志齋是"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誌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千唐志齋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磚窯的建築,原藏石1578件,現有墓誌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228件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齋"。



"蟄廬"的匾額及"聽香讀畫之室"的楹聯均為康有為游陝過豫宿鐵門時題寫。


楹聯內容:"誰非過客,花是主人"


上聯:"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


下聯:"鑿坯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


于右任"張老伯母服闕紀念"聯語刻石。聯曰:"三年莫灑思兒淚,萬里猶懸故國心。"



第十五室嵌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所作風、雨、陰、晴竹姿四幅屏扇,幽篁疏影,形神皆妙。



上聯:百二關山嚴風闕


下聯:五千道德跨龍門


這石聯原鑲嵌在鐵門鎮東城門上。



松柏有本性;園林無俗情。張靜江題



蔣介石親題,字曰"彤管揚芬"。《詩經》有云:"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者,女史也,女史彤管,記功書過。彤管揚芬乃讚譽張太夫人德禮有加、母儀流芳。



張鈁,這位戎馬倥傯的將軍,竟能在軍閥混戰的年代裡,將這些石碑從河洛大地上一件件收集而來,建起了這座凝聚大唐風雲的石刻博物館,讓後人能夠走進大唐王朝,與唐人對話,真是何其了得!



在他的書房正面門楣上,他親自書寫了八個大字:誰非過客,花是主人。極富哲理,充滿禪意,發人深省。將軍是否看透了所謂的政治,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因此才毅然率部起義。可惜,將軍沒有看到今日之中國……



是啊,功名利祿如浮雲,繁華總被風吹散。世事洞明,難得糊塗,人生不過幾十載。縱使智者如張鈁,也需捻指拈花笑。草木榮枯,自然更迭,來來去去,你我皆是匆匆過客。榮辱成敗,愛恨情仇,在蓋棺定論之時,都輕如鴻毛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洛陽攝影網 的精彩文章:

唐朝名相姚崇創開元盛世,宋代名臣范仲淹憂國憂民,洛陽伊川遊記

TAG:洛陽攝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