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濰坊青雲山風景區導覽

濰坊青雲山風景區導覽

青雲山民俗遊樂園

景區包括山水園林區、民族風情區、野生動物區、休閑娛樂區、齊魯民俗村、桃花源區、野人谷等功能區,有著「齊魯民俗第一園」的美譽。遊樂園氣候宜人,植被豐富,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山水環繞,景色秀美,如詩如畫。遊樂園內具有民俗特色的娛樂活動異彩紛呈,民族歌舞、民族婚俗、地方戲曲、縣官審案等表演,將南北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騎馬、射箭、盪鞦韆、印年畫、打鐵、織布等參與性項目令遊客流連忘返。2010年,新上了「齊魯冰川第一漂流」、高空滑索等特色鮮明、遊客參與性強的遊樂項目。(見導遊圖)

一、青雲山大門

206國道東側的「青雲山」大門,底高6米,南北寬16米,威武雄壯地跨在青雲山路上。大門主體為石灰岩仿漢闕式建築,是著名古建專家馬炳堅先生設計的,正中的黑色花崗岩鐫刻的「青雲山」三個金色大字,選自魯迅先生所書文稿,是註冊「青雲山」商標的標準用字。

二、祝福吉祥

進大門為一規矩廣場(方圓結合),中有人造噴泉,噴泉的西面的龍柏是按濰坊風箏會會徽圖案栽植的,噴泉東面有一塊30多噸重的巨石。這塊巨石儼然若卧伏吃草的羊。「羊」通「祥」,在此取吉祥之意。遊樂園祝福遊客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三、渠丘閣

公元前148年(漢景帝中元二年)設安丘縣,1994年撤縣設市。而早在春秋初年,南部屬莒國,稱「渠丘」,即莒國之渠丘公封地。為反映安丘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把這座閣命名為「渠丘閣」。「閣」的解釋是像亭子的樓房。「渠丘閣」三字由著名書法家朱學達書。渠丘閣的作用主要是障景,把園門與功能區分隔開。站在閣的西面,可窺安丘城之一斑,故又有人稱此為「望城閣」。

站到閣的東面放眼望去則豁然開朗,一派自然風光,亭、橋、湖、塔交相輝映,無限美景數不勝數。

渠丘閣

當年站在渠丘閣西望

當年站在渠丘閣東望

閣內正中屏風上有國畫《青雲山勝景》和明代安丘縣令陳文偉的《總詠安丘八景》詩:「汶水澄清絕點埃,牟山擁翠夕陽開。印台月色依依見,牛沐鐘聲隱隱來。碧沼有龍通渤海,青雲作院擬蓬萊。靈泉細吐珍珠顆,古墓山川取次裁。」四周的牆上有《安丘八大景》烙畫。

四、山水園林區

本區著意體現江南園林特色。造園手法細膩,園林空間多式多樣,通過山石、水體、建築、植物等造園因素的組合,給人一種恬淡雅緻的感受,猶如一幅國畫,既有工筆的精雕細刻,又有水墨渲染的藝術格調。

(一)留雲湖

因土壤密實,滲漏差,稍加攔截形成了留雲湖。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朵朵白雲映入清清的湖水,遠遠望去,湖中有藍天白雲,故名。

(二)青雲橋

青雲橋像一根玉帶,架在留雲湖西北角,有祝願各位遊客「平步青雲」之意。步青雲橋,使人情不自禁地聯想起唐代杜牧的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三)雲泊榭

水榭是一種以藉助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遊憩建築。雲泊榭在留雲湖的西岸,特點是臨水,著重借取水面景色,除供遊客休息外,還有觀景、點綴風景的作用。抱柱楹聯是著名書畫評論家謝稚柳題寫的「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室內曾有江南蘇州評彈演出。遊客在這裡可以聽江南小調、品茗茶清香。門兩側兩株百年木瓜樹根深葉茂,春天嫩綠的葉子,白里泛紅的花朵相映襯;入秋碩果累累掛滿枝頭,清香撲鼻,引人入勝。如在榭東的美人靠上小憩,觀魚兒戲水,欣賞著湖光山色,別有一番情趣。

(四)石舫觀魚

舫即船。石舫位於雲泊榭南面,下部船體用石砌成,上部艙是鋼砼結構,立於水中,故有「不系舟」之稱。功能主要是游賞、飲宴以及觀景、點景。仿杭州西湖「花港觀魚」為「石舫觀魚」,投放餌料,引來各色鯉魚、鯽魚翻騰爭食,頗為壯觀,惹得人們心花怒放。

(五)觀雲亭

在雲泊榭東北角的方亭叫觀雲亭,「觀留雲湖中雲」之意。亭西側欄杆上的「觀雲」二字由時任青雲山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劉全一書。

(六)筠石園

筠,竹子的青皮。本園園名以奇石、峰石與各種綠竹配合得以體現,是人造景觀藝術的精華。筠石園在雲泊榭西,為庭院園林,是山水園林區的點睛之筆。漫遊庭院,在靜謐的環境中欣賞修竹奇石,體驗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意境,那種雅趣會令遊客難以忘懷。

三友山館

三友指松、竹、梅「歲寒三友」。周圍的山體是以松竹梅來裝點,故把筠石園中的主體建築命名為「三友山館」。這裡常常是藝術品的展示場所,目前是「根藝館」。樓下展出的根雕藝術品巧奪天工,樓上的根雕「梁山一百單八將」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米顛拜石

三友山館前的主景石,猶如一作揖老者,喻指宋代著名書畫家和古器物、古書畫鑒賞家米芾(米元章),他愛奇石簡直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人送外號米顛。筠石園奇石之多,以至於米顛揖拜不已。

通幽

取唐人常建詩「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HT5SS]之意。月亮門東南角的假山雖小,卻稱得上小巧玲瓏,溝、壑、澗、峰、巒、小橋、流水、瀑布應有盡有。

匯芳園

匯芳取「彙集各種花草樹木的芳香」之意。園內栽植著桂花、玉蘭,擺放著園藝工作者精心培植的盆景,奇花異草爭芳斗妍。位於匯芳園中間的一塊木化石(硅化木),來自安丘南部山區。

(七)青雲齋

出匯芳園拾(shè)級而上見「青雲齋」三字,由朱學達題寫,在這裡為青雲隱居之意。古時,「儒道並存」,「通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時的達官貴人由於謝官或官場失意而遠離鬧市,在僻靜之處建起小別墅,力圖過著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他們以花鳥魚蟲或琴棋書畫來消遣、娛樂或發泄心中的苦悶。這座青雲齋選址既靜又幽,確是隱居的好地方。山東藝術學院的張志民在這裡辦畫展,布展時是副院長,撤展時成為院長;張錫文在這裡練就了漢字筆畫一口清、數字加法一口准、左手反筆書法及雙手同時正反筆書法,成為「齊魯三絕」,故其號為「青雲居士」,成為青雲齋的美談。

青雲齋院內石筍

青雲齋影壁

(八)鳴翠園

出青雲齋南門,迎面的影壁別具一格,綠色的小亭讓影壁截去了一半,成了半亭。影壁的漏窗外是幾竿修竹,半亭內白色的大理石圓桌,擺放鼓形的石凳,遊人可以在此小憩。西折就是鳴翠園。鳴翠園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曲徑迴廊與林壑石壁交相呼應,園內擺放了上百盆樹樁盆景。造型各異的盆景像立體的畫,是無聲的詩,是活的藝術品。它們隨著朝夕雨露、春夏秋冬的流轉而變化:萌芽、展葉、抽梢、現蕾、吐艷、掛果、落葉、休眠……令人耳目一新。

園門

內景

(九)拜月台

筠石園門南,台上石塔塔身由花崗岩組成,共7層。塔基高台是依據「安丘八大景」中的「印台月色依依見」而設計建造的,用以賞月觀景,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如無明月,塔燈隱隱約約透出亮光,給庭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真有「無月疑明月,有月在前台」的景象。

(十)暗香亭

三友山館北面,雙亭,亭名取自宋代林逋曾詩作「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當夕陽的餘暉從渠丘閣照來,梅花開放,暗香襲來,暗香亭正是賞梅的好地方。

(十一)攬勝亭

聳立在石灰岩堆砌成的假山上,在留雲湖南岸,登上該亭向南、向北望去,山水畫似的江南勝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故稱為「攬勝亭」。

漁舟唱晚

 中國民樂演奏系列2 漁舟唱晚

群星 

00:00/06:30

(十二)飛渡接秀亭

在攬勝亭南,壩、橋、亭三位一體,攔腰截斷小溪,形成上下兩個湖面,既可觀景又可交通。亭北的湖邊建有草亭、石橋,蒲葦繁茂,遊船漂蕩;亭南的湖,水面高,在亭上賞荷、觀荇,另有一番感覺。利用亭西平台搭建的高空滑索,極具驚險刺激。

(十三)聽雨軒

位於山水園林區的紅葉溝北坡,因前面有兩個大荷塘,客人可以邊品茶邊聽雨打荷葉聲而得名。為上下兩層的竹木結構,設計新穎、風格別異,現為茶樓。這裡環境幽雅,空氣中瀰漫著荷花的香氣,格外清新,是遊客放鬆心情、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五、民族風情區

位於江南秀色區東南。民族風情區內建有幾個少數民族村寨及象徵性建築,主要表現他們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政治,可以欣賞到他們動人的歌舞及日常生活習俗。園門為木結構,柱子上雕刻著少數民族圖騰,上有劉炳森題寫的「邊寨神奇」4個隸書大字。

(一)大象迎賓

進入園門,四頭憨態可掬的大象歡迎賓客的到來。「象」諧音「相」,相是封建社會君王之下最高的官,寓意高規格歡迎遊客。

(二)圖騰柱

位於大象南側。原始社會用動物或植物來作為區別種族或民族血統的標誌,並把它當作祖先來崇拜。這種被崇拜的對象或符號叫「圖騰」。這根圖騰柱除刻有圖騰外,還刻有「吞口」、「泰山石敢當」等字樣,意為辟邪驅鬼。其實民族風情區裡面既無邪也無鬼,遊客可盡情遊樂。

(三)摩梭人家

園門東南為摩梭人家。摩梭人是納西族的一支,並不是單獨的一個民族。他們生產力比較低,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麗江境內的瀘沽湖畔,主要以捕魚為主。摩梭人具有奇特的民族風情,至今仍保留著母系社會的殘餘,被人類社會研究學家稱為「母系社會活化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女兒國」。他們的婚姻是男不娶女不嫁,確定婚約關係後彼此稱為「阿注」,不稱夫妻,在這裡不宜問子女的父親。摩梭人建築風格簡單,一般是臨水而建造。女兒往往在最好的房子里,所以一般正面的是「女兒房」,旁邊是「母親房」。摩梭人信仰著湖畔景色迷人的格姆山,傳說是女神的化身。格姆山意為「女人山」,象徵著摩梭人女性美麗多情,健康長壽。

(四)水車

摩梭人家東邊有水車。水車是南方少數民族的重要灌溉工具,它利用自然河流的動力灌溉稻田、園地等。有的還進行組合,用來磨面、碾米等。

(五)傣寨

傣寨位於水車的東南方。傣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德宏及孟達、耿馬等地。他們有別具一格的建築,饒有情趣的風土人情,特殊宗教文化教育,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

傣族祖先居住在低矮的草木屋,悶熱而潮濕,時常受到毒蛇的攻擊,並且流行各種疾病。後傣王發動全族的人徵集好的住宅方案。有一個非常聰明、後被推崇為「傣族英雄」的傣族青年的方案被採納,用方木叉起來,建二層建築,上房住人,底下一層餵養畜禽、堆放柴草。逐漸演變成「傣樓」。傣樓四周用木板柵成,一道隔斷將室內分為內外兩半。內側叫「黃暖」,為卧室,是嚴禁外人入內的。外側稱「那晃」,是招待客人的場所,又是生火做飯取暖的伙房。樓房外有一走廊,一側搭著樓梯,一側搭架著露天陽台,擺放壇、罐等器皿,專供家人洗漱沖涼之用。傣樓是不容污穢之物的,每當勞動歸來,在陽台沖涼之後,方可進樓室之門。來往客人往往把鞋脫在樓下或門外,赤腳跨進樓門。

白塔

在傣寨的北面。白塔又稱「筍塔」,是傣族人民的吉祥物,作祭祀和紀念之用。傣族人民有發達的語言文字及特殊的教育體系,首先把6歲的兒童送進緬寺中接受傣文化教育,然後接受漢文化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為傣族人民創造發達的語言文化奠定了基礎。

這座白塔仿雲南德宏白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呈正方形,現闢為民族手工藝精品展室。主塔塔高1997厘米,一是紀念1997年這個不平凡的年份,同時也是建設時間的標註。塔上有怪獸、蓮花瓣等雕飾,周圍由36座小塔組成,清風徐來,白塔上風鈴隨風搖曳,鈴聲悅耳。傣族人民還把它當作預報氣象、觀測風力的信號。塔南面有一對雄獅石雕。傳說古時候有個傣王把女兒趕出了宮殿,公主跑進原始森林走投無路,一隻雄獅搭救並收養了她,後來結婚並生下一名男孩,過著非常安靜的生活。傣王晚年非常後悔,到森林中尋找他的女兒。有一天,傣王找到女兒的住處,因外甥非常痛恨傣王,用弓箭射殺,危急關頭,雄獅躍出,傣王被搭救,雄獅卻被射中,不久便死了。傣王非常痛心,為了紀念他的女婿,於是在塔的前頭安上了兩座雄獅雕塑,以更好地保衛自己和自己的民族。

鍾亭

鍾亭位於白塔前面,與白塔相陪襯,也是傣族的吉祥物,體現了傣族豐富的文化內涵。「鍾亭」的鐘是「有求必應」。

潑水節

傣族人民的新年,傣語叫「桑堪比邁」,外地人稱潑水節。這個節日一般在傣歷的六月下旬或七月初,連續三至七天。開始那天,傣族男女老幼都沐浴更衣,青年男女穿上最漂亮的衣裙,載歌載舞慶祝潑水節。傳說古時候有個昏庸的傣王,荼毒生靈,無惡不作,民不聊生,人民非常痛恨他,想殺死他未成功。後來七個宮女按「秘方」,用傣王的頭髮把傣王的頭勒下來,為民除了一害。傣王的頭落地後鮮血直流,流到哪裡便引發火災。七位宮女為了人民的利益,毅然輪流抱著昏王的頭不放,直至血不流淌,宮女滿身是血。為了去掉宮女身上的血污,人們便拿器皿盛水向她們身上潑去,沖洗血跡。為了紀念這七位美麗善良的宮女,並用來洗掉一年的污穢,延伸為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向自己的情人或親友潑水,洗去污穢並給新的一年帶來好運。在潑水節儀式上,傣族群眾不分男女老幼把一桶桶清水倒進「龍腹」,象徵著驅除邪惡,辭舊迎新。禮炮三響,鼓樂齊鳴,潑水節開始了。人們相互潑水祝福,彼此洗塵,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情不自禁跳起集體舞——嘎秧舞。

傣寨的歌舞表演結束之後,往往象徵性地演示一下。

孔雀園

傣寨的東北角是孔雀園。孔雀是傣族的崇拜物。傳說孔雀是傣族的祖先,後被傣族認為吉祥物,幾乎家家都餵養孔雀。它是美好的象徵,聰明的傣族人民根據孔雀的特點編導出獨樹一幟、具有民族藝術色彩的孔雀舞。

(六)佤寨

白塔東南為佤寨。佤族為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滄源西盟。

「干欄式」住房

佤族人民居住的竹樓或木房是「干欄式」的,由於他們的生產力低,只能建造這樣簡單的茅屋。茅屋裡陳設著他們的生活用品。

剽牛場和神靈廣場

佤族人民性格彪悍、堅韌、勇敢,常用刀砍下罪犯的頭直接祭祀祖先。為了改變這種殘忍的方式,把祭品人頭改成牛頭並建起剽牛場和神靈廣場。他們一年一度剽牛祭祀自己的祖先。

木鼓

佤族人民的木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佤族最神聖、最受尊重的民族樂器,被當作靈物崇拜。它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用途有戰爭時示警集眾;獵手凱旋示敬意;逢年過節示慶賀;祭祀時通神靈保平安。

司崗里

佤族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其中「司崗里」是說:人是從葫蘆里生出來的,而最先從葫蘆里出來的是佤族人。所以,佤族村寨里都建有司崗里石雕。

(七)哈尼寨

哈尼寨在佤寨北面,一門相連。哈尼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是我國人口較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紅河和瀾滄江流域的中心地帶。哈尼族的建築主要是依山勢而建,以木杈房、竹瓦房、茅草房為主。他們的住房有個奇特的方式:卧室以父母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有幾個孩子就在周圍建幾處卧室。

哈尼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有許多民族特色的樂器,如蘆笙、把烏等,每到討親嫁女、起房蓋屋、年關節日,人們便會聚到一起載歌載舞,以示慶祝並互相祝福。寨內除樓房外,還有哈尼族的娛樂設施轉轉秋等。

(八)怒族樓

在白塔西側。怒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怒江和瀾滄江兩岸,他們住的一般是木板房或竹篾房。怒族人民有一個良好的傳統:原始的共產主義。村寨的房屋和倉庫都不上鎖,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體現了怒族人民崇高的品德。他們認為誰尊敬長輩,神靈就會賜福給誰,使其人丁興旺,否則就會降臨災難並殃及子孫。

(九)友誼園

1998年2月3日,日本友人水上、平田、官本、阿草四位先生帶著他們的6棵珍貴的國花——日本「吉野」櫻花,在安丘市領導陪同下栽到這裡,後又共同給附近的8棵雪松培土,共結友誼,祝願櫻花常開,友誼長青。「友誼園」由時任市委書記的邢培彬題寫。

(十)圖騰廣場

位於白塔東。我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風俗習慣,都有各自的圖騰和吉祥物。圖騰廣場就是彙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而建成的。廣場為圓形,中有中華民族的圖騰柱——龍柱,包含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各個民族的文化,從女媧造人、葫蘆生人(司崗里傳說)的故事,春秋戰國文化等傳奇和歷史,直到現在發達科技,濃縮人類文化精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北邊緣的四根圖騰柱是「人生百態」,按喜、哀、怒、樂四種表情占人生比重設計了高矮,人生的酸、甜、苦、辣盡在其中得到體現。南邊緣是十二生肖石雕。生肖紀年法不是漢族的專利,有些少數民族也以十二生肖紀年。

(十一)獨龍橋

隱藏在圖騰廣場東南角假山石後的弔橋。少數民族地方多為藤橋。這座橋是根據少數民族「獨龍橋」設計的。全長88米,兩頭為廂式橋墩,以7根鋼絲繩牽拉,以松木板鋪橋面,離溝底十多米。踏上去晃晃悠悠,真有「大渡橋橫鐵索寒」之感,既驚險又刺激,不過可是有驚無險,絕對保證安全。

獨龍橋東側有一滑橋,遊客用手抓住吊在鋼絲繩上的滑輪,一眨眼就騰空飛越五六十米寬的溝塹。

(十二)草原度假村

在白塔北,主要展現內蒙古草原風情。度假村建有蒙古包、敖包、射箭場、跑馬場等。蒙古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約598萬,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新疆、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河北、河南等省區。蒙古族歷史悠久,是一個四季出行、逐水草而居的馬背上的游牧民族。「毛氈帳裙,食唯肉酪」的生活習性與大草原息息相關。白色的蒙古包點綴於綠草坪中,映襯著藍天白雲,令人耳目一新。

蒙古包

主要是用木架支撐、毛氈覆蓋的圓形帳幕,擋風禦寒,易於搬遷,適合於游牧生活。這裡除了擺放真的蒙古包外,其餘大小不等的9個蒙古包是磚混基、鋼架、覆蓋玻璃鋼。進入蒙古包內,可喝上一杯奶茶,這是用茶磚、牛奶和鹽煮成的飲料,蒙古人每天都離不開它。蒙古人能歌善舞,喜飲酒,性豪爽,崇尚白色,白哈達是敬贈賓客的祝福禮物。

敖包

即用石塊堆積而成的蒙古包狀石堆。在內蒙古,敖包很多,山頂、隘口,平時到處可見,大小不一。一作界標、路標,二作祭祀紀念用。農曆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為傳統的敖包相會日。相會日,人們漫山遍野的跪地三拜九叩,圍敖包轉圈,獻哈達,唱蒙歌,向包上擺卵石,祈求山神保佑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無災無禍,祭祀後進行摔跤、射箭、賽馬及歌舞等文娛活動。

草原度假村的敖包,在射箭場和蒙古包之間,上插「祿馬旗」。

天驕射箭場

在蒙古包與白塔的交界處。

跑馬場

蒙古人愛馬成性,他們認為馬具有勇猛、矯健、昂揚、奮發、忠誠等優良品性。蒙古包南的跑馬場有蒙古烈馬和各種馬具,遊人可策馬領略廣袤的草原風光。

祿馬旗

在大蒙古包西面的草地上豎著「祿馬旗」。祿馬旗傳說是成吉思汗使用的武器,成為蒙古人的裝飾物和圖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成吉思汗雕像

為混凝土雕塑。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紀念樹

2001年5月2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錢其琛到青雲山視察「五一旅遊黃金周」活動情況時,與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的領導一起植白皮松樹留念。

(十三)棗園新村

利用溝壑,在白塔東北砌了三組窯洞,仿延安的棗園窯洞,使人領略黃土高坡風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雲山滑雪場 的精彩文章:

TAG:青雲山滑雪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