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所為而為」的佛系青年

「無所為而為」的佛系青年

這是昭昭的第1篇文章

戊戌年的第一天,和你分享哲學的世界!

「無所為而為」的佛系青年

——讀《中國哲學簡史》

哲學總能帶給我們思考,讓我們去回顧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反思我們的言行舉止,比如我們為什麼做某些事情?是因為他很有用嗎?是因為能實現我們的目標嗎?還是單純因為做這些事情是對呢?

這半個月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其中孔子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叫做「無所為之為」,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人做他應該做的事情,純粹是由於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對的,而不是出於在這種道德強制以外的任何思考。這個說法看起來還有點道家「無為」的感覺,聽起來像是一個「佛系青年」的論調。中國古代的智者們,都表達了這樣一種「自然而生,自然而行」卻又不失努力、既出世又入世的人生態度。

01

「無所為而為」

「無所為而為」

第一次讀到這個說法是在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朱先生具體闡述為「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做很多事情不是因為他們的結果有多麼功利,而是因為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全部意義了,專註於怎麼做就是在主宰我們的心靈。

孔子提出「無所為而為」,我們現在來說就是做事不是因為功利性的目的,而是覺得這件事情是正確的、是該做的,以「仁義禮智」處世;孟子講「浩然之氣」,便是每個人都有成為聖人的「四端」,只要充分發展他的本性就行了;新儒家周敦頤講「主靜」,進一步說就是「無欲」的狀態,「自然而生,自然而行」;程頤說修養的方法:「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等等。

道家一貫倡導「無為」,並認為就是不要違反自然地任意地為。為得過多,把事情做過火了,結果比完全沒有做還要壞。不要把任何事情做得過度,應該把他的作為嚴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範圍以內。

佛家講修行,求「不修之修」,以無心做事,做的都是日常事,佛就在日常之中,正如聖人也在日常,不在於做事以求好的結果,不管這些結果本身可能有多好,以無心做事,即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

02

遵從內心,順應規律,生活激情

我所理解的「無所為而為」,是一種理想主義者的生活態度,但是是看清社會現實仍樂觀面對生活的理想主義,在於順勢而為,在於在合適的時間做該說的事情,並且要把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中國哲學有一套非常強大的宇宙發生論,建立在陰陽五行和太極八卦基礎上,宇宙的運行和人的運行異曲同工:宇宙之運行遵循「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事物必須在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恰當條件下運行,要有所敬畏、要謙卑。

從道理上講,我們要做的就是順勢而為,就是順其自然,是理想主義,更是浪漫主義、是風流任從衝動而生活,這種對於生活的激情、對於熱愛的事業的不顧一切是我最為嚮往的,如同《月亮與六便士》的思特里克蘭德之言:

「我必須畫畫,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著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在我自己看了是有意義的、是我選擇的,所以該去做好。但這種從衝動而生活從來都不是發懶、找借口這種低級的、原始的衝動的代名詞,而是如佛法尋求頓悟一般,認識自己有佛性、「見」自己的佛性、不斷尋求參悟。

遵從內心、順應規律,該做什麼時候就要做什麼,而且要把它做好,該做什麼時候,就做什麼。這個所謂的「該做什麼的時候」,就是所謂的順應天道,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那麼為什麼要做,因為這件事該做、是對的,因為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在於做其本身。

比如你過年放假了,為什麼放假呢?一來放鬆身心,二來闔家團圓,你要做的就是和家裡人好好的在一起,做家務、幹活、說話也好、做遊戲也罷,旅遊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你就不要假裝還要忙工作、玩手機,這樣等到了該工作又會因為沒好好享受假期而悔恨。

03

「不遷怒」

人總有七情六慾,但想成為不斷提高精神修養的人有這麼一個目標:「有情而無累」。莊子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無累」最重要的是不將感情與自我聯繫起來,雖有情而無累,心如止水漣漪過後仍歸平靜。這些外物的永遠都是在變化的,唯一不變的只有內心的追求和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的認知。

孔子讚美顏回「不遷怒」,什麼叫「遷怒」,對那些顯然與使他發怒的人和東西完全不相干,將他的怒,從所怒的對象遷移到不是所發怒的對象上,「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因此,顏回被認為是一個快樂的人,也備受後人推崇。

我們現在總是喜歡「遷怒」,也喜歡在面對困難時候「轉移注意力」,但這都不是解決之道,只有去面對、去解決,而不是逃避、發脾氣,才能有突破的機會。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考試緊張,你只有去複習才能緩解;複習的時候心神不寧,覺得自己考不上,不是因為複習找不到方法,就是內容太難不好掌握,但是只有專心知識內容才能有解決的途徑。這個時候生氣、胡思亂想都只能是「有情而有累」,「遷怒」的後果便是「慧根」也沒有了。

04

肯下笨功夫的聰明人

聽過一個詞叫「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也在想「精緻的利己」有什麼不好?「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至少在短期內獲得不錯的結果、成功,不能說這是多麼差的選擇,很多人會感到「我這麼勤奮、辛苦、老實,為什麼不如那些人混的好」,但是誰不喜歡錶面看起來非常好,而且又有內涵的呢?

其實問題不在於「理想」虛無縹緲無法戰勝「精緻的利己主義」,而是因為我們既沒有堅持理想主義那種為理想努力奮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原則,也沒有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那樣為了自己的小目標不顧一切、踏實努力的原則。我們常開玩笑說讀了這麼多年書有什麼用,還不如讓我從小學體育現在沒準能參加奧運會,隨便學了什麼還能掌握一門技術,這裡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沒真的踏踏實實做事情,不堅守原則、左右搖擺的半吊子是不可能成功的。在該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順其自然,更要做好該做的事情,真的刻苦努力才能有所成就。你說你的英語不好得背單詞,那麼你真的踏踏實實背了多少單詞、堅持了幾天;你說你想成為能為人類普遍知識做出微小貢獻的學者,你每日踏實做研究的時間到底有多少……

「善有善報」得是一個有原則、有底線、會拒絕,並且能堅守這一切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聰明、智慧的清楚要達到理想需要做到什麼、該做好什麼。否則,毫無界限的善、毫無思考的忙只是愚蠢和瞎忙,我們也就無法體會到為理想、為信仰努力和達成目標的快樂。

05

「努力,其目的是無須努力」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這是馮友蘭先生全書的最後一句話,也聯想到張定浩先生說「你必須精通重的和善的,以便能這樣地去和輕的作較量」,我們現在就是要努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是佛家的尋求「頓悟」、道家的」不知之知「的最終目標。但在開始的時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無須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無心;正像為了忘記,現需要記住必須忘記。可是後來時候一到,就必須拋棄努力,達到無須努力;拋棄有心,達到無心;正像終於忘記了記住必須忘記。

羅振宇老師講過一期關於「洞察力」的分享,他當時舉了自己的朋友和某公司的高管的聊天,這家公司的高管在介紹自己的產品,通過深入淺出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很簡單的把本來複雜的產品,將其特徵和人們耳熟能詳的生活事物聯繫起來,讓人一聽就懂,這就是思維深度和洞察力。

這裡我們探討「無所為而為」,但絕對不是說不爭取、不努力、不為一點點實現理想的可能而奮不顧身,恰恰相反,這些正是「順其自然」,而這樣一個過程,正如從小打下的童子功,良好紮實的基礎才是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正如只有通過逐步積累學習和修行,即通過積學才能成佛。也如同哲學一樣,在使用負的方法之前,哲學家或者哲學的學生必須通過正的方法;在達到哲學的單純性之前,他必須通過哲學的複雜性。這樣一切的前期努力之後才能得到所謂「大道至簡」、「舉重若輕」,才能有機會實現佛家的「頓悟」。

06

「內聖外王」的中國哲學

是什麼、明細定義,正是學哲學會帶給我們的第一點要求,馮先生說「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在另一本哲學著作《大問題》之中告訴我們「哲學首先就是反思」要求我們在傾聽的基礎上對所聽、所聞、所思做出理解和評價,這一對象同樣也包括你自己。同時哲學是一種陳述活動,要儘可能清晰和有力地把我們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其獨特性、徹底性和關係嚴密性十分重要,而最核心的是成體系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形成「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廈」。任何一點獨特閃光的思想和靈感都難以對我們產生真正的意義,只有成系統、形成閉環的輸出,而且是明晰、有邏輯性推論的想法和靈感才能產生撼動人生的意義。

也正是此種西方哲學的邏輯推理在不斷推動著我國哲學的發展,我國哲學歷來缺乏清晰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哲學以單純為特色的原因之一,但是由於缺乏清晰的表達和體系化的思想,單純性也是非常樸素的。

但樸素卻不影響中國哲學的深邃。

中國哲學總體的既出世又入世,即儒家所說的「內聖外王之道」,內聖就是其修養的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與社會責任,中國哲學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使人成為人」,即,內聖外王之人。

只有通過人倫,即在社會領域內,才能盡其性,成己,就是盡其性,即盡受其之於天者;助人,就是贊天地之化育,明白了這些道理就可以與天地參,為了達到與天地參不需要做非常的事情,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情,做的恰到好處,而且明白其全部意義,而且這是人與天地合一,這樣是儒家所說的既出世又入世。

哲學的任務不在於實際的知識的增加,而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將人生從自然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提升至「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從「現在就是的人」改變為「應該成為的人」,從只是順著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意識到自己與為自己而做各種事,改變為了解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而「正其義不謀其利」與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情的更高境界。

07

哲學的世界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

哲學,這樣一門看似極度無用出世的學問,卻是一條比宗教更為直接、更為純粹的獲取更高價值的途徑。正如莊子用取消問題的辦法,來解決先秦道家固有的問題,這正是用哲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哲學不報告任何事實,所以不能用具體的、物理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可是它能夠給人一種觀點,從這種觀點我們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很可能有用。

哲學,古希臘人稱智慧之學,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渣女?遇到這種女人千萬要避開!
微博熱搜榜暫停了,冷清的都不知道幹什麼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