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彌勒上生經》導讀

《彌勒上生經》導讀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了。彌勒佛的大腹便便表示包容世間一切的喜、怒、哀、樂;而開口常笑正是其內心修養的透露。彌勒佛與我國眾生有深切的因緣,在歷史上就有「家家彌勒佛,人人觀世音」的鼎盛。在我國也流傳著很多彌勒菩薩應化的事迹,有偈云:「彌勒真彌勒,化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在五代時,浙江奉化雪竇寺,彌勒菩薩曾應化成布袋和尚幫農夫插秧,並吟誦了一首很著名的偈句:「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是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一直以來成為了我生活的座右銘!

一、關於彌勒菩薩

彌勒,是菩薩的姓,梵語,譯為中文為「慈氏」。菩薩的名叫「阿逸多」,譯為中文為「無能勝」。在《大日經疏》中說:「一切如來,必住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此四無量心,從如來種姓中生,能念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因彌勒菩薩久遠以來以慈心教化眾生,所以又稱為「慈氏」。

菩薩,是梵語,即「菩提薩垛」,譯為「覺有情」,就是指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願行的眾生。上求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是大悲的作用,所以菩薩都是智悲雙運的。在佛教中把發心行菩薩道的人,都稱為「菩薩」,並不是專指在殿堂上供奉的菩薩。

據經記載,彌勒菩薩出生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中的一個大婆羅門家。初出生時,便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相好。。有一天,其父邀請相師為菩薩相命,相師對其子相貌如此相好莊嚴極為驚奇,便問菩薩出生時的瑞相,其父說:「其母性格向不調柔,自懷子後,存心仁慈。」相師喜言:「此是兒志。」因此,起名「彌勒」(慈氏)。彌勒長大後出家,成為釋尊弟子。釋尊在會一切大眾時,為其授記:「當來成佛,字猶彌勒。」彌勒將來於增劫後,於此土(娑婆世界)成佛,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廣度眾生,為一生補處菩薩。在十方世界中,一生補處菩薩有很多,如觀世音菩薩補處阿彌陀佛,維摩菩薩補處阿眾佛,彌勒菩薩補處釋迦牟尼佛。

作為一生補處菩薩,彌勒菩薩在滅度後,距離成佛之時尚遠,所以就上生至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此天有善法堂,清凈莊嚴,為一生補處菩薩不退轉說法之處所。古往今來,有很多大德都以其大菩提心往生兜率天,如印度的無著菩薩、天親菩薩,在我國有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現代的太虛大師等。作為一生補處的最後身菩薩,都能做到「無剎不現身」,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應化之跡。悲心徹骨的彌勒菩薩,時刻都會以種種身份示現在我們面前。

有一個故事永遠具有深刻的啟示——創立唯識學的那位尊者無著,曾入山閉關十二年,專修彌勒菩薩觀想法,期望見到彌勒菩薩,領受菩薩的教法。然而,十二年的苦竟然連一個吉祥的夢兆都未獲得。當他徹底放棄希望,出關下山時,在路上遇見一條生蛆的爛狗,奄奄一息,於是他生起了忘我的悲心,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喂狗,又準備用嘴吸掉狗身上的蛆,這樣既不傷狗也不傷蛆。當他這樣做時,那隻狗卻變成了光芒燦爛的彌勒菩薩!無著對菩薩說:「你為什麼不早一些示現?」彌勒菩薩說:「從一開始我就一直跟你在一起,但你的業障使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使業障減輕了,所以能見到那條狗,由於見到爛狗時你生起了徹底的慈悲心,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業障完全凈化了,所以你就能見到我。你若不信,可以把我放在肩上,看別人是否能見到我。」無著這樣做了,結果,所有的人都說無著的肩上什麼都沒有,只有一位業障較輕的老太婆說他肩上扛著一條爛狗。悲心徹骨的菩薩時刻都會現在我們面前的,現種種身份,或比丘,或居士……恆常不斷的示現在每個所應度化的人前,只是因為我們業障的屏障,不能識罷了。今天在座的各位中,可能就有彌勒菩薩的應化,對於這一點,身為佛子的我們應堅信不移。

慈心仁厚的彌勒菩薩求道時曾發本願:「使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佛也告阿難尊者:「後當來世,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於淫怒痴不以經心,正於爾時,彌勒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本願所致。」

正是由於彌勒菩薩的深弘大願,化現兜率天彌勒凈土,作為一生補處菩薩習修度生之所,將來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龍華三會聞法,輪王治世,凈化身心,實現人間凈土。

二、凈土之概念

求生凈土,乃眾多修學佛法者的共同願望。佛說的凈土法門眾多,有西方世界彌陀凈土、東方世界藥師凈土、上方世界眾香凈土,兜率內院彌勒凈土,乃至十方凈土。

要想求生凈土,必須要首先了解什麼是凈土?以及凈土的種類,否則行者就無從生信、發願而修行。

根據「五果四報」的法則,我們的身體有知有覺,是有情,叫「正報」。正報是眾生各自具有的身心活動,因其善惡的差別,有「十法界」的分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除了有情身心以外的世界國土環境,無知無覺,是無情,叫「依報」。依報是眾生所居住所依止的處所,因有情(正報)善惡業的感召,依報國土也就有凈、穢之分了。

「凈土」是佛、菩薩、聲聞緣覺三乘聖賢清凈的身口意三業所感召的莊嚴微妙的國土;

「穢土」則是由凡夫眾生造下煩惱惡業所感召的「五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惡世。

所謂「心凈眾生凈,心凈國土凈」。正報依依報而住,依報依正報而有。因此要想往生凈土,必先凈化身心,不造眾惡,廣集善業,方能感召莊嚴凈土。

在依報的國土類別中又可以分為三種:

(1)五乘共土。也叫凡聖同居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由凡夫業報感召而生,但在此中也有佛、菩薩乘願再來,為度化眾生游化其間。為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所共住。在這五乘共土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天中的兜率凈土,其中的兜率內院為最後身菩薩所住,在此天宮之特別區,莊嚴微妙,彌勒菩薩恆常為聖者及天眾說法,以後一同下生人間成佛。

(2)三乘共土。也叫方便有餘土,是佛、菩薩、聲聞(緣覺)所共住的清凈國土。因聲聞(緣覺)只為自了,還未究竟,所以叫「方便有餘土」。在此國土,只有聖賢,沒有凡夫。

(3)大乘不共土。又可以分為: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實報莊嚴土是登地以上法身大士所居住的清凈國土。登地菩薩已破無明,發廣大心,度脫眾生,積功累德,種大福田。所謂「毛端能現寶王剎海,一微塵里轉大*輪。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色心圓融,依正無礙」。常寂光土,是唯佛所居的法性國土。佛是無上的眾生,因佛究竟生死,無過其上,故曰「無上」。

寂,是不生不滅、湛寂常恆的大寂滅海,為解脫德;光,是靈明洞照的大光明藏,為般若德;常,是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常寂光土,就是這三德的秘藏。到此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所知道的西方彌陀凈土、東方藥師凈土、南方寶生凈土、北方成就凈土都是屬於大乘不共土。

眾生感召何種國土完全取決於眾生的身心活動。

如我們來這裡聽經,若只分別了講堂中的男男女女,桌椅板凳,更在聽經中,起思量分別,即現「五乘共土」;

若能一心聽經,見無一物,不分別色相,唯是空境現前,這便是「三乘共土」;

若能心田清凈莊嚴,發菩提心,希望與諸眾生,不論冤親,共得法益,見講堂莊嚴妙好,心生歡喜,這便是「大乘不共土」;

若能以平等不二之心,來聽經,能所不二,正依不二,自他不二,色心不二,一心清凈,常寂常照,這便是佛之「常寂光凈土」了。

同一講堂,同來聽經,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完全取決於一個字—心。

三、彌勒凈土

彌勒凈土,為大乘、三乘、五乘共屬國土,與我們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因同處同在,對欲界眾生因緣特別殊勝,最易得生。

在佛法中,將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稱為「三界」:

(1)欲界—是有淫食二欲且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即:四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東勝身州、南瞻部州、西牛貨州、北俱盧州。下自無間地獄,都屬於欲界。

(2)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境界。即四禪十八天:

初禪: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

四禪: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3)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以上三界的眾生都還未了脫生死煩惱,有的雖有甚深的禪定功夫,但不究竟。三界無實有,猶如空花。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有什麼樣的心識,心與色隨類賦形,就呈現什麼樣的境界和事物,所以「能明自心方是道」。

佛法行者雖都以跳出三界為目的,獨獨往生彌勒凈土—兜率天為例外。它雖不出三界,但又不染三界,不見三界之內有絲毫之法可取可舍,與我們凡夫共處欲界,舉頭便是,且彌勒凈土專攝欲界有情,其他凈土泛攝十方世界眾生,我們只要修持三皈五戒、八戒即得上生兜率天,實可謂:「三根普攝,利鈍全收。」為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穩妥中之穩妥,殊勝中之殊勝。

上生兜率天與一般求生天道有著根本的區別:

一般求生天道是為了求壽命延長,福樂自在;

而上生兜率天並非為追求天國享受,而是為了親近彌勒菩薩,聽法除疑,最後的目的是隨彌勒下生人間成佛,龍華三會,輪王治世,凈化身心,實現人間凈土。

「上生」是為了「下生」,兩者同等重要。如果只重上生,不為下生,那就和一般外道的天國思想無異,不合乎大乘佛法入世救世的思想。我們求生兜率凈土,親近彌勒只是一大方便,其目的是希望人間凈土能早日實現,上生後念念不忘下生,才是符合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悲願!

四、彌勒凈土與彌陀凈土之比較

在我國唐代以前,求生凈土者,都是以彌勒凈土為目的的,而唐代以後,求生凈土者多以彌陀凈土為目的。往生凈土,有帶業往生的方便,且三根普攝,利鈍全收。實為「捷徑中之捷徑」。

往生凈土,目的就是要超出三界,跳出輪迴為究竟。在大小乘經中有三種超三界,脫苦輪的方法:

(1)橫超三界:如蟲咬竹,旁穿竹外,即得出離,如往生彌陀凈土。

(2)豎出三界:如修三十七道品,破四住煩惱,斷見、思二惑,住首楞嚴三昧大定,而得見法身佛。如參禪修密。

(3)不即不離出三界:即修六事法門上升兜率凈土,見彌勒菩薩,得不退轉,授記作佛。

以上三種出離三界的法門,有難有易,有遲有速,但無有高下,均為佛為適應群機,對機而設,眾生根性千差萬別,法門就有種種差別。其中但以「不即不離出三界」為既簡捷且穩當。

在眾多凈土中,西方彌陀凈土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從印度龍樹、無著、世親諸大菩薩互相造論,闡明西方凈土殊勝,歷代高僧大德竭力自修化他,千百年來,一枝獨秀,方興未艾。在此特將彌陀凈土與彌勒凈土作比較,並無分別比較之念,只為隨緣而論,人間凈土早日實現。

比較一:極樂世界之彌陀凈土,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剎,佛以大悲願力,眾生以善根修持力,雖彈指即到,但必須經十萬億國土,距離我們較遙遠;而彌勒凈土則與我們同在欲界,舉頭便是,實在太接近了。本經說:「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伸臂傾,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花上,結跏跌坐。 」

比較二:若要往生西方彌陀凈土,必須先發出離心,對此五濁惡世生起厭離,對西方極樂凈土生起嚮往,生信、發願、力行求生西方凈土方有希望。而求生兜率凈土者,即「此三界而不染三界」,不必生起厭離心。如本經說:「勤修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或多或少,修此六事,都可往生兜率凈土,蓮花化生。

比較三:根據《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往生西方凈土有九品的差別,上品往生者即得見佛,而中、下品往生者則需經數日、數劫,然後花開聞法,才得見佛;而往生兜率凈土者,方坐蓮花,便見彌勒,如本經說:「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禮拜、繫念,此人命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詞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且彌勒菩薩繼釋尊后,為補處佛位,親承法衣,凡於釋尊處未得度者,均由彌勒菩薩度脫,同赴龍華,得與授記的方便,可見彌勒菩薩的悲心深切。

比較四:往生西方凈土的主因,必須執持彌陀聖號,獲得一心不亂,作為往生西方凈土的勝券。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若念不專一,浮浮泛泛,不易往生西方。後祖師見人念佛不專,對往生毫無把握,故教以「發菩提心」,以此菩提願心與彌陀願力相應得以往生;而求生彌勒凈土者,只要發增上心就能隨願往生,因兜率凈土是普應群機的人、天法門,無論是人天法、聲聞法、菩薩法,均可獲得法益,如法雨普潤萬物,各得其所。在彌勒凈土見佛聞法的過程中,漸化人天根性為出世根性,化小乘根性為大乘根性,同歸佛道,故是名符其實的三根普攝,方便穩妥的殊勝之法!

五、釋經題及譯者

本經全稱為「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本經題是人、處得名。人指彌勒菩薩,處指兜率陀天。 「佛說」是說經之主,即釋迦牟尼佛親自宣說,本經是佛對其弟子優波離尊者說。在佛經中,一般經佛證明,不違佛意,都安立「佛說」。

「觀」是觀察、了解,是指能觀之智。所觀之境即彌勒上生。即以此能觀之智觀察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之依、正兩種清凈莊嚴。

「經」是道路、方法。梵語叫「修多羅」,譯為「契經」。上契諸佛真理,下契眾生根性,契理又契機,才能令人信受奉行,遠離顛倒邪說。從凡入聖有種種方法,依此方法而行,即可定道、入道。而且此道路具有永久性、普遍性,人人依此方法而行,人人均可成佛,故「經」是聖賢所修道之方法,萬古之常德。

佛法中有經、律、論三藏。「經」是佛說;「律」是為弟子所制定的生活上的道德規律;「論」是弟子們闡述的經藏中的深義微言。

在佛經中,多讚歎聽經的功德,因為佛性中的一切功德都是從聽聞正法而來的,聞法功德有四:

1、由聞知諸法——由於聽聞正法,而知取捨善惡,令善增長,令惡斷離。

2、由聞遮眾惡——由於聽聞正法,而明因識果,為免嘗惡果,自會斷除種種惡因。

3、由聞斷無義——由於聽聞正法,就會避免很多無意義的行為(愚痴行為),正道而行,免入邪道。這樣就不會白白浪費心血和時間了。

4、由聞得涅槃——由於聽聞正法,如法習修,就能得到清凈涅槃境地。

本經的譯者是南北朝時代劉宋之西域居士詛渠京聲所翻譯。譯經者有法師,也有居士。本經是有居士譯成,流傳後世,利益群生,實乃功德無量!

本經與《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弓稱為《彌勒三經》,此三經為彌勒法門必修之課本。

觀當今社會,人心彷徨,精神空虛,道德淪喪,戰火頻頻,物質文明雖高度發達,精神文明卻日益墮落,,急需道德兼備之法規範人心。而往生彌勒凈土的人天法門,以實踐五戒十善為方便,不但可以創造家庭的幸福,社會和樂,進而可以促進天下安寧,世界和平,正適合此時代之要求!因此時節因緣故,特講說此經,願大家同願同行,發心修彌勒之法,廣行十善,使人間凈土早日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5):十四、由相雜住。十五、由住處障
《瑜伽師地論》修行的障礙合集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