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肉體與靈魂,人類與類人

肉體與靈魂,人類與類人

「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

——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二十三節

可以肯定地說,直到今天,我們人類的科學也沒有找到靈與魂的確切位置。我們不僅在大腦和心臟等重要器官中沒有找到,甚至無法確認它們是以物質還是能量的形式存在。更有眾多的人,堅定地相信完全就沒有靈魂這一類東西。

然而,如果說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本就沒有靈魂,那麼生命的意義又應當去哪裡找尋呢?僅僅是為了複製與拷貝自身的DNA信息如此簡單么?發展到今天的醫學不大自信地對我們說,人類的肉體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遵循DNA中包含的演算法,不斷進行分裂增殖,逐漸架構起來的。僅僅四周之後,從最初的受精卵分裂而來的那一團肉體就擁有了心跳。我們甚至還不清楚,意識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管身體的控制權。更不用說靈魂這種用蛋白質、核酸、酶和電解質無法包容的複雜東西。

探討了這麼多關於靈魂的話題,只是因為,我們的科技與醫療走到了今天,不僅僅是慢慢在擯棄靈與魂的概念,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連我們的身子都難以「得蒙保守」了。

是的,今天我們來一起聊聊有關未來的醫療與健康。

若要前瞻,則需後顧。如果想要簡單地概括一下人類的醫學發展道路,現代君認為是走了一條由客觀到主觀,由宏觀到微觀的道路。或許你馬上就會反駁,科學的前提就是客觀,人類探索自然和自身,只能是越來越客觀,為什麼說是從客觀到主觀呢?你反駁的很對,只是我講的是另外一個角度而已。人類最初關注自身的健康,是從關注外界環境開始的。中國人講求「天人合一」,這也是傳承千年的中醫非常重要的一條核心理念。按照這個說法,人的身體反映了自然世界的變化,甚至說人體本身也是一個與大自然互相呼應的「小自然」。西方的醫學,最初掌握在神學祭司與通靈師一類人的手中,不論最終的療效如何,他們更相信人們生病是因為惡魔或者是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直到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現代西方醫學開始出現,人們才開始真正認識自己的身體,了解到疾病與疼痛主要是因為身體的某一部分出了問題。

而繼續往前走,就是從宏觀到微觀的探索了,從「天人合一」到胰島素,從肌肉組織到DNA序列,從唾液到病毒,從神經系統到突觸里的遞質電子。我們在探索自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醫學想要達到的目的卻早已經不僅僅是救死扶傷那麼簡單。

自從醫學出現以來,延長人類的壽命可以說就是其最主要的目標。迄今為止,醫學做得怎麼樣呢?據統計,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兩百年間,我們發明了疫苗,青黴素等有效的醫學手段,並用預防的方法大量消除傳染病原,使得人類的平均壽命大致延長了10年時間,從35歲延長到45歲左右。

而從20世紀中期開始,公共醫療的進一步推進,對環境的治理、對病理和預防的有效宣傳加上對傳染病的有效預防,使得在四十年的時間裡,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達到65歲左右,又延長了20年。

如今,醫學不斷進步,世界趨於一體化,大的戰事基本平息,饑荒也在逐漸被根除。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世界各國平均壽命排行榜顯示,100多個國家的平均人口壽命超過了70歲,近60個國家擁有75歲的平均人口壽命,而排名第一的日本,這項指標更是已經達到了83.4歲。也就是21世紀的十幾年時間裡,世界平均人口壽命又延長了5-10歲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按照這個發展速度,我能活多久?

我們先來做一個不那麼樂觀的預計。今天中國的人口平均壽命大致是男性74歲,女性77歲。按照現在的醫學發展速度,如果今天你65歲,理論上還至少有20年左右的平均壽命。因為再用20年的時間,讓醫學把人類壽命再延長10年已經是很悲觀的預計了。如果你現在是45歲,那麼即使再悲觀,活到120歲應該不難。那就是說75年後,人類宣布:我們把壽命又延長了40多年。

或許你已經看到了我不斷在重複的大前提,所以你想問,那如果樂觀一些的預計,會是什麼樣呢?現代君有些興奮,雖然知道不一定會實現,但是本君還是更看好這樣的未來,而且認為這是當前的所有人都更樂意前往的未來。那就是,在大約15到30年的時間裡,人類可以大幅提高壽命至120歲左右。而在30年之後的未來,人類可以做到永生。這個預計並不狂妄,但卻有一個看上去十分狂妄的推論。那就是說,只要你現在不到70,你就完全可以看到永生的大門敞開的那一天。

為什麼說這樣的預計並不狂妄?我們從兩個角度來進行解釋。

首先,是大眾醫療即將出現的革命性飛躍。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在技術和硬體基礎上已經基本做好了下一代大眾醫療的準備。在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可以十分方便地獲取到用戶的匿名健康信息。其中可以包括當下人類能夠利用的一切身體信息。通過穿戴的手錶、眼鏡、服裝、首飾、醫療附件等我們可以了解人體實時的運動、心跳、呼吸、體溫、血壓、血糖等基本信息。而我們家中的體重秤、健身器械、馬桶、洗手池、空調、浴缸、冰箱、枕頭、床、沙發等進入物聯網體系後可以實時掌握我們每一個人的體重、睡眠、健身、飲食、排泄、呼吸等等健康信息。而當所有人的信息全部匯總拼湊成一個區域、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世界的大數據網路之後,由人工智慧進行實時分析與估算,可以使我們人類整體醫療預防與研究體系的效率提高好幾個數量級。另外,由於有了巨量且精準的數據支持,在大數據分析的前提下,人工智慧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推進醫療水平的進步。從前需要在實驗室樣本測試數年臨床實驗幾十年的結果,大數據網路在幾分鐘內就可以通過對比得到。因為它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可能的樣本,也不會忘記上百年前的某一個案例。成千上萬個兢兢業業努力的醫生幾年發現的醫學新知,人工智慧網路可以在幾秒鐘之內感知到並且將它添加到樣本庫進行對比分析。

你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今天早上多擦了一下鼻涕,沒有人會知道全城市某一個城區里的人今天早上多擦了一下鼻涕的人增加了200多人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如果是今天,這樣的信息需要這200來人都跑去醫院對正確的科室醫生說出正確的描述(我今天早上流鼻涕了我覺得不正常我一般不怎麼流鼻涕的我猜測我要麼是花粉過敏要麼就是新的流感正在爆發)。而接待這200多人的數十位醫生需要敏銳而有效的正確判斷以及一致的行動報告給我們的疾病預防部門,我們才能在數個工作日之後基本確定流感爆發。而那個時候,患者已經成千上萬了。說不定還害死了幾個倒霉鬼。這點事,對於未來的健康智能網路而言簡直就是小case,你出門之前剛擦完鼻涕,可能馬上公交車就不讓你上去了。然後在單獨來接你上班的無人汽車裡放著一瓶熱水和幾粒十分有效的免疫激素藥物,外加一副消毒口罩。。。

如果利用這樣方便的人工智慧網路配合基因組的識別,進一步充實人類基因庫的信息,其將爆發出的無限可能性是現在的我們無法估量的。而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對於大數據網路,我們人類將沒有任何隱私。一旦匿名數據被實名綁定(不論政府行為還是黑客作弊),那麼你的一切行為將無所遁形。因為大數據網路知道你現在走路哪只腳在前哪只腳在後。知道你是在大便還是小便。知道你在攝氏幾度的時候穿的哪件衣服讓你的後背直痒痒。它甚至知道你和誰的哪一次做愛的時候最爽,體溫升高了幾度,荷爾蒙分泌最旺盛,體液粘稠度最高。

你會拒絕這樣的網路么?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沒什麼意義。因為它必然是未來的社會形態,你拒絕不拒絕社會就將是那個樣子。至於個人將如何似乎並不那麼重要。我們沒法在智能手機發明之前說我將拒絕那樣一個東西,也沒法在電力的使用出現之前說那肯定對人類有害我們還是別用了。即使是原子彈,也要扔了兩顆以後才發現這鬼玩意太恐怖,大家都別用了。人類就是這樣,或者說我們的社會發展規律就是這樣。更不用說如果沒有核電站,咱們今天的空氣污染又要雪上加霜了。

講過大眾醫療的發展趨勢,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猜猜尖端醫療的未來進程。在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年,也就十來年前的事兒,人類宣布基因組草圖的繪製基本完成。它對人類未來醫療的意義,就好像蓋房子剛剛畫完了藍圖。剩下的事情說起來並不多,但也夠我們忙活很多年。就是具體準確地分析基因組的各個片段在遺傳、病理上的實際表達。充分理解基因組對生命體的各種影響。再然後呢?再然後這話題就沒法聊了,理論上人可以用非自然的方式來「造人」。這個造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複製DNA,而是隨我們的意思創造出上帝沒敢玩兒的「超級人類」。比如不會得癌症,比如多一雙手,比如眼睛可以從一公里以外看清書上寫的字,比如永遠不用睡覺,比如皮膚永遠水靈,比如乳房永不下垂,比如性能力永遠強大,比如啥都忘不了,比如吃什麼都不增加脂肪等等等等……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是科技永遠無法追趕上的話,那我看只有人類的慾望。

在尖端醫療領域,我們絕不可能滿足於「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樣的小兒科,或者說「救死扶傷」這樣的被動境地。人類的基礎科學從牛頓三大定律走到了量子領域,難道醫學還應該停留在拿個小刀子切來切去,然後用小針縫縫補補的時代么?

前端醫學領域走到今天,早已經在致力於「讓人類更完美」這個目標。而在這個目標的終點線上,有一個幾乎所有人都避而不談卻又實實在在的大獎擺在那裡。金光四射的獎盃上明晃晃地刻著倆字:「永生」。

的確,在這個終極誘惑面前,一切的清規戒律世俗倫常又能堅持多久呢?

醫學是否可以做到讓人永生,這個話題或許幾十年前還會讓許多業內人士笑話。人體新陳代謝是有壽命的,任何有機體都是有「使用期限」的。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何來「永生」之說?然而如今探討這個話題,卻有了不止一種可能性,而且真正實現的技術門檻似乎並沒有那麼高。

可能你覺得我說的太誇張,那我們就先從實際一些的故事講起。

30年前,如果你視物不清,眼前好像總有什麼東西擋著。你跑到醫院裡去,醫生會告訴你說這是白內障。你說它太影響生活質量了,怎麼辦呢?醫生說,對不起,沒啥好辦法,試試揉揉眼睛看能不能好起來吧。

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才開始引進超聲乳化技術來做白內障手術。而最早的超聲波乳化儀出現在臨床是什麼時候呢?1967年。也就是在那之前,人類沒辦法對白內障進行有效的物理治療。如今的治療效果如何呢?可以說很不錯。不僅成功率非常高,而且患者可以很快地恢復視力,基本沒有什麼副作用。你的身體唯一的變化在於,那個原裝的已經變模糊了的晶狀體被打碎之後拿走了(應該是扔在了某個生化隔離塑料袋裡然後燒掉了)。現在塞進你的晶體囊袋中的,是一個用硅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凝膠等材料製作的人造晶體。

患者們一般都會很高興,因為能夠再度看清世界的喜悅必然是非常強烈的,更不用說許多有近視或者遠視的患者也可以在這個手術中一併獲得矯正。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沒有人會懷疑這個患者不再是他或她本人。

——不就是換了個晶狀體嘛,我還植了好幾顆牙呢。

但現實的問題就是,很多器官換起來就是不那麼簡單。不完全是因為技術原因,而是我們還沒有準備好。

1997年,一隻背上長著人耳朵的老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科學家通過在老鼠背上移植人耳的部分組織,最終「培育」出了長在老鼠背上的一隻人耳朵。其它的暫且不論,如果我剛好少了一隻耳朵,我除了懊惱在砍人的時候怎麼就沒有注意到別人的砍刀之外,我還會在很多次相親失敗之後熱切地希望這樣的技術早點臨床實驗,然後把那個健康的人耳朵從老鼠背上移植到我身上。

在人耳鼠之前一年面世的克隆羊多利,掀起了多少風波我們暫且不論。如果結合如今已經完全解碼的人類基因組序列,那麼在技術上複製人體器官的方法可以說基本上就在眼前。——有多少人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巴巴地等待配型成功,換個腎,換個心,換個肺啥的?如果從自體提取的幹細胞進行培育、生長成型的器官,理論上應該不會有任何排異反應。而且你完全不需要再懷著邪惡的心態等著某個簽過器官捐獻協議的傢伙突然被判死刑或者被大卡車一下子撞死而器官還完整健康地保存著而且能迅速地送到醫院裡解剖而且還剛好輪到你來用器官還能夠剛好和你配型成功並且你在那個時候還沒死而且移植完了確實沒有排異反應這種超級小概率事件的發生。那些等待的病人以及他們的親人愛人,難道不希望這些醫療技術早日實現么?或者說,有什麼樣的理由可以阻擋他們么?

再前進一步,如果這樣的技術成功普及,醫療難道應當止步於此么?只有瀕死的人才能使用器官移植技術么?還有三個月要死的人可以享受,死前一年難道就不行么?退了一步,如果連死前一年的人都可以移植器官,那我怎麼就不能讓苦苦折磨我的晚期糖尿病徹底成為歷史呢?——只需要換一個健康的胰臟,還是用我自己的細胞培養出來的。

所以醫學走到明天,我們就不必再費力探討有機體的壽命究竟應當有多久。因為我們不過就是一堆堆的有機零件組成的一個大有機體,哪個零件壞了,克隆一個換上吧。

話題聊到這裡可能你已經有些坐不住了,人又不是機器,那換來換去的還是我自己么?現代君苦笑了一下,又聳肩又攤手地繼續講了下去,這還遠遠沒完呢……

醫學帶領著我們從肉體到器官,又從器官到組織,從組織到細胞,從細胞到大分子團,從大分子團到原子,原本以為已經夠可以了。現在量子時代,連量子糾纏都開始牽扯進來。前不久,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指出,利用量子糾纏的理論指導,很有可能使我們的神經學科向前發展一大步。讓人類開始揭開意識、記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秘面紗。

對於大腦的工作原理以及意識,我們了解得還非常淺薄。對於意識的形成原理,記憶的工作機制,我們還沒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但隨著人類對微觀世界的進一步探索,相信隨著基礎科學的下一次躍進,人類對自身的理解也會更加徹底。到那個時候,或許就可以解答我們的意識以及記憶,到底是一種物質,還是某種能量,甚或是某種微觀粒子的排列方式。

今天的我們,知道自己的情緒是由體內的激素所影響的。慾望、憤怒、愛情、理想等等,在很多醫學研究者眼中也就是幾毫克多巴胺,幾毫克腎上腺素的事兒。而這些東西,也就是由腦垂體那個小小的東西控制而已。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的整個大腦,也就是那140億個細胞,和多幾個數量級的神經鏈接而已。對於這個複雜的造物,我們只要擁有足夠強大的工具,如人工智慧和神經網路,就可以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和辨識。相信不久之後,我們就可以破解人腦的思維模式以及記憶的具體形態。

然後呢?然後很簡單,一旦能夠解讀,我們就可以複製或是仿造。如果有機體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產生意識與記憶,為什麼無機體就不可以呢?最笨的方法,用140億個微電子元件模仿大腦中的140億個細胞,神經鏈路的形式保持一致,只要知道了基本演算法與定址模式,為什麼就不能製造出一個一模一樣的人工大腦呢?從另一個方面而言,如果破譯了人腦的思維秘鑰,那麼緊接著出現的必然是更加自然的人機交互方式。滑鼠鍵盤觸摸屏?簡直low爆了,你想什麼都可以直接通過腦波感測器譯解成計算機語言。還用編程么?你的大腦甚至可以直接聯網,因為所有的電腦都理解你的腦波。他們甚至可以直接在你的大腦里繪製圖像,讓你憑空聞到氣味,觸摸到物體,感知空間。你可以同時理解一萬個人或者是一萬個電腦的思想。因為大家的交流不必受到語言和聲波的限制。是不是有點像《黑客帝國》里的Matrix?實話說,Matrix比起這個人機大網路世界來說,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或許是最後一個器官,但也是遲早的事情。人腦,包含裡面的一切思維、記憶,都可以被複制,保存。也許肉體的存在條件總是有個極限,但無機物的存在條件要寬泛許多。當人類的思維與意識突破了肉體的桎梏,以某種無機或是能量的方式存在的時候,是否應當承認,是達到了某種程度上的永生吧。

一開始或許是利用某些外掛的附件。比如我們的大多數記憶可以直接從大腦中寫入隨身的硬碟(就像我們今天的手機,只不過我們今天通過觸摸來輸入信息)。然後逐漸開始由各類的人造器官來替代我們的肉體(畢竟肉體有使用期限,老換也麻煩,而且皮肉就是沒有鈦碳合金結實耐用),最後當我們不再需要肉體的時候,就以能量或者是某種物質流的形式存在於世界大網路之中。這團能量里有你全部的記憶,從出生後第一次吸吮母乳的觸感到最後一次用肉體聲帶發出的聲音,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愛過的恨過的每一件事,你聽過的每一首歌,以及你的所有行為模式。不管這些包含信息的能量是附著在一棵大樹上,一滴海水中,還是發散到宇宙空間的某一個角落。總之,那時候的人類總會有辦法維持它的有序性和存在性,並可以隨時進行解讀。而那也就是我們最終存在的證據吧。也許未來某一天,你和朋友相約在某個坐標的宇宙中見見面,而從客觀世界的角度來看,就是某個星球上的一塊小石頭的一小塊表面溫度上升了0.002攝氏度。這或許就是宇宙在記錄我們的方式,改變了那塊石頭熵的行為表達了一個事件——有兩個人來過。

說到最後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話題。不論我們是成為了一團能量還是一些有序的物質,那是不是就是靈魂呢?我們又應當以什麼樣的標準去定義人這個概念呢?失去肉體的人,還是人類么?或許應當稱為類人?如果需要定義類人這樣一個概念,那麼失去了多少肉體的人類才會成為類人呢?如果一個人僅僅保留了意識與記憶,他依然會有喜怒哀樂,甚至依然可以創作音樂,欣賞電影,獨立思考,與人交流,他還是那個人么?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形式永生,那生命的意義又會是什麼呢?

「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做現代人真好 的精彩文章:

TAG:做現代人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