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給小夥伴們拜年啦!

給小夥伴們拜年啦!

原標題:給小夥伴們拜年啦!


發一篇兩年前的舊文應個景,給小夥伴們拜年啦!


祝小夥伴們新年大吉~

心想事成!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里說,人家每天不能缺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到了臘月里,沒有農事,又要過年,古中國的先民便變著花樣兒在這七件事情上做文章。於是單調肅殺的寒冬臘月,卻是一年裡最熱鬧的時候。


農曆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其實跟自然節令並沒有很大的關係。所謂「臘」,是一年結束的時候必須要給先祖和神靈供奉祭品,保佑來年的意思。所以過新年,很大一部分的準備是為祭祀。小時候在農村,快要過年的時候總是有大籠屜蒸面兔子,年糕等麵食,點上紅點,卻不是拿來吃,而是拿來祭祀灶王爺。指望他在上天彙報的時候多給自家說點好話。

這些規矩,是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傳統。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傳統的「祭灶」日。在明清時代,祭灶時要準備羹湯灶飯,糖瓜糖餅給灶君,還要準備面馬,小糟餅、黑豆、寸草等作為祭品給灶君騎的神馬。



有首臘月歌概括了臘月里與祭祀相關的大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二十七,宰雞趕大集;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農曆臘月二十三,準備糖瓜祭祀灶君;二十四,掃撒房屋驅逐疫鬼;二十五,接玉皇,趕歲亂;二十六,殺豬宰肉,為了春節期間的大餐準備主菜;二十七,是殺雞趕集,去市場上購買春聯,鞭炮,小孩子的玩具;二十八,發麵祭祀自家祖宗;二十九,又叫小除夕,人們在戶外焚香,連燃三天,叫做「別歲」。


過年放鞭炮的傳統,起源於兩湖人民,也與祭祀相關。《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必須雞叫便起床,起床第一件事情得在庭前放爆竹,辟山鬼。為了保佑新的一年有好運氣,兩湖人民還要喝椒柏酒,桃湯,進屠蘇酒,麥芽糖。喝完了一堆湯湯水水,還要再吃一枚雞蛋。


對於兩湖先民,雞大約是最重要的年貨。張衡在《南都賦》里寫過,一年四季的美食,是「春卵夏筍,秋韭冬菁。」正月里吃雞蛋,是嘗鮮。在正月里,除去吃,雞蛋還要用來玩。古時候有一種新春遊戲——「鬥雞」,斗的不是雞而是雞蛋。人們用藍茜等染料將雞蛋染成各種顏色,看上去像是經過雕鏤的藝術品,於是人們便把藝術品雞蛋相互饋贈,或者放在盤子里當擺件,比美。除去雞蛋,把雞血塗在門戶上,是與煙火,桃人,松柏並稱的辟邪逐病的習俗。


宋人過年,也有七天長假。不僅如此,國家減免三日房租,算做「紅包」。家家宴飲,男女都穿上色彩鮮艷的新衣服來往拜年。到後來,過年的新衣服便越做越精緻奢靡,明代人過年就有「穿珠綴玉星裁月,剪綺裁紅碧間紅」的時裝盛景。好像是如今的春節促銷,沿街的商家都卯著勁要在銷售額上撥得一個頭籌。食物,玩具,帽子首飾,綢緞布匹,鮮花玩具,不一而足。


上至皇家,下至民間,為了春節時候的熱鬧,從立冬那天便著手準備起來。冬天沒有新鮮瓜果,於是立冬前五天,北宋的皇家園子里便開始採買儲藏「冬菜」。這裡面不僅有我們現在依然在吃的腌漬生薑,豆豉,還有蛤蜊,螃蟹之類的海鮮,木梨,鵝梨一類的水果。在立冬這段時間,常常可以看見馬路上擠擠攘攘到處都是運送食物的貨車,交通堵塞更是常有的事兒。


而後,二十四節氣便迎來「小雪」。在這天,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諺語。氣溫下降,天氣乾燥,正是準備香腸臘肉的好時候。


如果不想自己動手,還可以上街去買。為了照顧臘月里不同的節令需求,便有了專賣節令物品的「臘月市」。先是為了迎接「臘八」而準備的各色臘肉粥果,有核桃、棗、柿餅、栗子等等。臘月二十日之後,是為了祭祀而賣的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祭灶的那幾天,市面上會陸續出現代寫春聯的攤子,文人墨客在此時為人寫下送舊迎新的紅紙春聯,換得潤筆,也好補貼新年家用。有趣的是,普通人家用紅紙寫春聯,清代的內廷及宗室王公府邸,卻是用鑲嵌紅藍花邊的白紙。到了臘月二十五,還會出現芝麻橘、松柏枝等專為除夕之夜準備的年貨。


雖是寒冬臘月,但也不一定非得吃腌菜腌肉。宋人就發明了一種「大棚」,可以反季節種植新鮮蔬菜。最有名的大白菜的一種——「黃芽菜」。在冬至這天挑選上好的白菜梆,上面蓋上草,等一段時間,去除腐爛掉的葉子,下面就會長出新鮮的葉子,黃白纖瑩,所以叫「黃芽」。


寫《浮生六記》的沈復不僅把它拿來吃,也用來擺盆景。取五到七枝黃芽,用沙土把它們固定在長方形的盤子里,用木炭裝點,所以看上去黑白分明,很有閑趣。用蔬菜擺盆景,就其原因,還是鮮花難得,是冬天裡稀罕物。不過到了明清,皇家會專門在暖房裡培養「熏花」,反季節培養出牡丹等一類長相富貴的花卉,與金銅等扦插在一起,討個吉利。


普通百姓卻付不起暖房鮮花的巨資,像沈復一樣用大白菜做盆景的聰明人夜畢竟少數。但過年,除去「柴米油鹽醬醋茶」卻也一定要有「琴棋書畫詩酒茶」。於是便有了「歲朝圖」——沒有花,可以畫。從宋代開始,歲朝圖就成為迎接新年的主題,在畫上描繪出冬季不易出現的鮮花,在新年增加一點顏色,也帶來對於下一個春天的憧憬。傳說是宋人趙昌所畫的一幅《歲朝圖》上,濃綠,鵝黃與嫩紅鋪天蓋地而來,掛在牆上,便是接天的春色。


到了明清,歲朝圖不再全力描繪花卉那些蓬勃的生命力,更多的帶上了討采頭的吉祥寓意。除了花卉之外,畫中還必須要出現佛教的五件供器(香爐一個、燭台一對、花觚一對)中的一件。現在的故宮博物院,便有不少以「歲朝圖」為主題的收藏。清代每逢新春,宮廷畫師們便要按時呈交「年例畫」以供宮室春節點綴,皇親貴胄朝廷大臣也常以進畫的形式向皇帝賀春。皇帝本人也會舉行「開筆式」,親繪《歲朝圖》。像是慈禧太后,乾隆皇帝等歷史上的名人,就經常在職業畫家的幫助下作畫。乾隆皇帝每畫《歲朝圖》還一定要題詩。他本人叫這些詩「春帖子」,用來向皇親寵臣賀春。後來的齊白石也畫《歲朝圖》,不過畫中加入了鞭炮、茶壺等,更加平民化,也更加有民間恭賀新春的樸素年味。


祭祀,吃喝,穿戴,清供,一切準備妥當,而後,便有了除夕和正月里一場盡情的盛宴。等消耗完了這些辛苦積攢的年貨,下一個春天,將如期而至。



新年也要繼續多多關照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溟魚 的精彩文章:

白居易:去他媽的《長恨歌》(3)

TAG:北溟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