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莊子》之《內篇·人間世》〈七
莊子,名周。生活於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三篇,現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其中,內篇為莊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並稱為「老莊思想」,莊子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學說。筆者水平有限,今解讀《莊子》唯一的目的是在自己的有限範圍內,讓大家對國學有所了解。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譯文〉孔子到楚國,楚國狂人接輿訪游到孔子的門前說:「鳳啊,鳳啊,為何你的品德如此衰微呢!來世不可期待,往世不可追回。天下有道之時,懂道的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之時,懂道的人只能維繫生存。如今這個時代,只能免除刑戮罷了。福德比羽毛還要輕微,沒有人知道去承載;禍患比天地還要沉重,沒有人知道躲避。算了吧,算了吧!在人們的面前以德行來表現自己,危險啊,危險啊!在畫定的地域里馳行,荊棘啊,荊棘啊,不要阻礙我的行程!繞著彎啊,繞著彎啊,不要傷害了我的腳足!」
山上的樹木,是自討砍伐的;膏脂取火,是自己招來的煎熬。桂樹可以食用,所以遭到砍伐;漆樹可以使用,所以遭刀采割。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沒有人知道無用的用處。
《人間世》闡敘了莊子的處世哲學,在此間可以從九個方面理解莊子,並從中得到啟發。
一、莊子的思想並無消極可言,他主張的是在理性、智慧的基礎上再行積極入世。「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這是心繫天下理念。「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這是理智的入世思想。
二、莊子的慈愛之心。「善者吾善待之,不善者吾亦善待之。」在莊子的心目中,人皆為我同類,我有義務關愛他們,不管他們是善還是惡的,我依然會以己之能去救助,當然還是有一大前提,在自己不會受到傷害的前提下。
三、莊子把所有人看做一類,但又非常理性地認識到人們的境界、能力是不同的。更何況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所以提示人們一定要清楚自己是誰,而不能盲目地去尋禮、執藝、行仁。
四、心齋才是無難、無用、施志的基礎。所謂心齋最根本的是一種在利益、名義方面的真正忘我,莊子主張在立身上一定要有自我,因為只有有我的存在,才會有我的價值,而存在並非目的,只是條件。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就要忘我的施志,這樣才會實現人生的價值。
五、「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莊子向來提示人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可盲目自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又不可小看自己,將自己的才能埋沒。在知己的前提下,又要知人,如果時機不到,所面對的對家不對,就不可妄為。反之,外部條件形成之時,就應遺餘力地去爭取。
六、與人交往之道:「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與人交往不可盲從,不可迷失了自己,要有分寸,要有自己的原則。交往過深,會失己之本;與人交往不可自以為是,認人為非,要盡量放低自己,含而不露。對人要多看對方的優點,多加以肯定與讚美,這樣才會更好地和睦相處。
七、有用之危,人都想具備更多的能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而時空、人文環境不對之時。有用之人反會被人利用、被人記恨、被人當作異己而排斥。因此更要隱藏鋒芒,低調行事。
八、無用之用。筆者理解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是為保全自身的安全之時,顯出無用。而非勸人成為無用之輩,況且以莊子例喻中的無用之用也絕非只以無用而求保全,是在顯示出無用的同時,或以地位之高而使人不敢輕易攻擊。或以自身之「刺」而使人不願意招惹,或以自處邊遠之境而使人不願耗力遠伐等等。只是這根本的基礎還在於無用,無用不會給人帶來利益,人們就不會一味索取;無用不會給人帶來傷害,人們就不會視之為敵。
九、成有利為利,變不利為有利。這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能力,四肢健全智能高當然是有利的,就要將才智用於正道而宏志。當時機不對,就應憑智慧加以隱藏或躲避。四肢不健全,如支離疏,雖為不利,但可躲過戰亂、徭役、自保自足。這是將不利變為有利。真正心理強大,智慧高深的人總會將好的變為更好,將壞的變為好的,內心永遠是平和、歡暢的。
人間事,既複雜,又簡單,這隻取決於人的心態。
無量天尊
TAG:五蘊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