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們的傳統節日
聊聊我們的傳統節日
festive customs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主要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四月五日左右)、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除夕)(十二月的最後一天)
此外,我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1、春節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新年的初始。
通常,老百姓從小年就開始慶祝,小年在部分地區是臘月23,還有一些地區是臘月24。從小年開始,就進入春節的範圍了。
小年又被稱為」灶王節「,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奏事,言一家的禍福,因此小年這一天也要祭祀灶王爺。
年三十是全家吃團圓飯的時候
,然後一家人一起守歲迎接新年。
第二天一早,大家要出門相互拜年,逢人就說新年好。而小孩子能拿到很多壓歲錢。
2、元宵節
元宵節在道教里又稱」上元節「,古代春節要等到元宵節後才算結束。現在鄉村居民仍然以元宵節作為春節的結尾。
元宵節有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節也是」法定節假日「呼聲很高的一個傳統節日。
3、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概起源於周代,至今已2500多年歷史。
清明節的前一天稱為」寒食節「,這一天禁煙火,只吃冷食,據傳說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
現在清明節已經成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
4、端午節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發源於荊楚百越一帶,原指仲夏第一個午日,又稱」端陽節「。這一天崇拜龍圖騰的氏族有划龍舟祭祖的習俗,後人將其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端午節也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部分地區是紀念伍子胥等。
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現已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5、七夕節
農曆七月七是傳統的七夕節,
農曆七月七是傳統的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是華人地區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相傳起源於春秋時的楚國,原為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漢代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在一起。
七夕節在古代是女子的節日,這一天女子可以盛裝走出家門,聚會、遊玩、展現女紅手藝等。
現已成為中國的情人節。
6、中秋節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仲秋節,是盛行於漢文化圈的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唐朝時期。
中秋節也是一個合家團圓的節日,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中秋節現為我國法定節假日。
7、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是重陽節,古代又稱」登高節「,這一天有登高賞秋的習俗,還有插茱萸、賞菊花、品菊花酒等習俗。,
重陽節是與除夕、清明、中元節並列的四大祭祀節日之一,九九有」久久「的寓意,因此祭祖與敬老在同一天進行。
8.臘八節
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9.除夕
除夕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祝大家新年快樂!
你的2018一定會特別好。我無比相信!
文字:高雨 楚悅
編輯:陳艷華 楚悅
審核:邢政
Hello,夥伴們
TAG:河南理工杏林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