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和顏真卿兩大行書體系的雙峰並峙,我們該何去何從呢
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和作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大家都很熟悉,但長期總有聲音發出孰優孰劣的議論。這種議論就像李白杜甫的詩歌孰優孰劣一樣,被無數次的掀起。
不論是《蘭亭序》還是《祭侄文稿》,都是在一定的特定場合與背景下產生的,這兩幅作品雖然都是出自大家之手,但卻因為不同的寫作背景、寫作者不同的心境,使得二者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各有千秋。簡單地說,它們分別是一樂一悲的產物。
值得注意的是,《蘭亭序》是後人臨摹較多的法帖,而《祭侄文稿》則是臨摹較少的書法,這是因為人們有先入為主的的觀念,由於二王的書風早已在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烙印,所以很難再接受其它的風格。
我們作為學書者,這兩部經典都是我們的學習典範,想要從這些經典作品中汲取營養,提升行書臨創水平,不僅僅是針對一種法帖臨摹學習,兩種行書體系的比較性臨創學習、訓練非常也十分重要。通過《蘭亭序》和《祭侄文稿》的對比臨摹,能夠幫助我們:
1.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帖學體的兩種基本筆法:一搨直下(王羲之)與篆籀絞轉(顏真卿)的區別,提高用筆能力
2.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兩種字勢:內擫與外拓勢態的區別,提高結字把控能力
3.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以側取妍、優美多姿與以平取正、壯美寬博
4.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墨色枯潤的自然轉化,字形的隨機生髮,最終達到整體章法的和諧,以致無意於佳乃佳
5.系統提升兩大行書體系臨摹創作水平
那麼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兩幅頂尖書法作品,它們直接有什麼異同呢?我們在此簡單分析一番。
相同點
一、兩者都是文稿,也就是說還不是「成品」,但它們都有著極高的藝術感染力,都是神來之筆。非刻意而求之,少人工之安排,王羲之事後的幾次謄寫失敗說明了書寫藝術的不可重複性。
二、兩者都存在塗改添加現象。《蘭亭序》共28行,324字。有添加一處,刪塗一處,塗改五處。《祭侄稿》共25行,234字。有添加一處,刪塗七處,塗改七處(嚴格講有九處),這一現象恐怕是草稿的特點之一。我們發現這些塗改和添加與其各自的通篇書風是極為吻合的,體現了作者一次性的生命流程。
不同點
一、風格各具特色
書法史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用來概括各個書法繁盛期的風格:「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其中「晉尚韻」「唐尚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據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風格作出論斷。所謂「韻」,是指一種韻味,一種氛圍、一種氣息,它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所謂「法」,是指法度,我們是可以從作品的筆法、間架結構中直接體會的。
《蘭亭序》書風的最明顯特徵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蘭亭序》等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它在當時達到人所不及的境界,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 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東晉以前是為人仰慕已久,而在當時也是同輩書家們所嘆為觀止的,它標誌著書法從蓽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
二、用筆各有千秋
王羲之寫《蘭亭序》,用筆以內為主,大都露鋒起筆,變化多端,轉折靈動,利落洗鍊,純出自然。因此,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的書風,遒美勁健,流美中正,寫得勁媚、清麗、活脫多變。《蘭亭集序》中,筆畫極簡單的「之」字有20個,王羲之寫的字字有別,決無雷同,在中國書法史上功莫大焉。
顏真卿書《祭侄稿》,用筆以藏鋒為主,純用外拓法,骨力遒勁,柔中見剛,時現渴筆,鬱勃蒼勁,鐵畫銀鉤,有篆意,厚重處渾樸蒼穆,細勁處筋骨凝練,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一改初唐士人風靡「二王」之習,將篆書和草書的意趣納在了行書之中,其在「二王」之外獨闢蹊徑,有繼往開來之功。
三、章法均不拘細節
《蘭亭序》的結構特徵從結構造型角度來看《蘭亭序》,它的不求平正,強調欹側;不求對稱,強調揖讓;不求均勻,強調對比。章法的安排完全取決於情感的抒發過程。
《祭侄文稿》全篇運筆暢達痛快,氣勢雄壯、豪邁,催人淚下,有著驚人的藝術感染力。章法自然天成,毫無雕飾,作者並不在意字距、行距,時疏時密,完全是隨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軸線或左或右或傾斜。作品的前幾行敘述了祭文的寫作時間以及個人身份,情緒尚屬平穩,心情比較沉重,行筆稍緩,行字中間有楷字,線條顯得凝重而緩慢。用筆順暢自然,起伏很小,章法和諧,表明其情緒處於自控狀態。
當然,這兩大行書經典的異同可不只有這些內容,具體的細節一言兩語可說不清楚,需要在臨摹中細細品味。
來源於「墨池」,作者「」
※今天是小年,林泉畫友以書畫先給大家拜年,祝您戊戌新春大吉
※大師饒宗頤走了,他用100年總結了關於書法的十句話
TAG:晉堂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