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四郎探母》中的滿族服飾研究
京劇《四郎探母》中的滿族服飾研究
——以鐵鏡公主著裝為例
鄭攀
(河南科技學院服裝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摘 要: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它成型於清代,並在清代得到繁榮發展,流傳至今處處彰顯著清代滿族服飾的印記。本文以《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的服飾為例,從款式、圖案、色彩等方面探討京劇中的滿族服飾特點。
關鍵詞:京劇;滿族服飾;鐵鏡公主
京劇形成於清代後期的北京,因地域而得名,20世紀30年代已享譽中外。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是中國現今最大的戲曲劇種。《四郎探母》是中國京劇歷史上最著名的傳統老戲,鐵鏡公主在京劇《四郎探母》中梳旗頭,著旗裝或旗蟒,穿旗鞋。旗頭、旗裝、旗蟒、旗鞋均是在滿族女子的生活裝的基礎上,經過加工、美化、裝飾演變而來,無論是款式、圖案還是色彩都明顯帶有滿族服飾特色。
一、源於滿族服飾的款式特點
鐵鏡公主在京劇《四郎探母·坐宮》中穿旗裝,旗裝為滿族旗人設計製作的常用生活裝—旗袍,是戲曲中漢族以外民族婦女服裝。其款式具有滿族婦女服飾的典型特點:上衣下裳連為一體,衣身寬鬆肥大,衣長蓋及腳面,左右開衩,圓領右衽,衣身刺繡動植物圖案,領口、袖口、下擺等處鑲綴多層花邊。
在《盜令》、《交令》、《求情》場次中,鐵鏡公主穿旗蟒,戴朝珠。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通用於表現中國古代各少數民族統治階層的貴族婦女。使用時,內襯「領衣兒」,外掛朝珠。
鐵鏡公主穿旗裝、旗蟒,與之搭配的鞋子、髮型自然為旗鞋、旗頭。旗鞋為滿族婦女日常所穿的「花盆底」旗鞋,是滿族女子最有特色的服飾之一,鐵鏡公主的旗鞋造型基本上沿用清代滿族婦女「花盆底」鞋的樣式。鐵鏡公主的髮型主要採用清朝滿族婦女常見髮型:「兩把頭」、「架子頭」、「大拉翅」,並在此基礎上輔以珠寶、絹花,流蘇等進行裝飾,同時伴以片子、裝飾泡子、絹花來美化臉部,增加京劇舞台表演效果。
二、具有滿族象徵性的裝飾圖案
滿族是分布在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的民族,多數從事農業、漁獵,信奉薩滿教。受薩滿圖騰崇拜的影響,滿族服裝中大部分圖案都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後人根據他們的象徵意義進行組合,從而演變出更多的服飾圖案。
清代滿族服裝圖案題材豐富多樣,主要有龍、鳳、飛禽、走獸等動物圖案,牡丹、海棠、梅、蘭、菊等植物圖案,日、月、星辰、山、石、水、火等圖騰符號,福、壽和卍等吉祥文字以及幾何紋樣等。這些圖案紋樣可單獨運用或組合搭配運用,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以及美好理想的追求。鐵鏡公主的服飾圖案多沿襲晚清服裝圖案風格,採用牡丹、梅花、菊花、蘭花等傳統花卉圖案,與蝴蝶、鳳凰等動物圖案、石紋、水紋組合使用,寓意吉祥、富貴。如《坐宮》一折中鐵鏡公主在後宮所穿白色底綉牡丹花,鑲蘭冰紋花邊旗裝。
三、具有滿族特色的色彩
京劇《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的人物形象除了通過不同的服裝款式、裝飾圖案來塑造,色彩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京劇服裝色彩主要是以明朝的服飾色彩為基礎演變而來,有「上五色」和「下五色」之分,其中「上五色」主要有「黃、紅、綠、白、黑」五種顏色,又稱正色,多是用以達官顯貴的穿著,鐵鏡公主的旗裝以白色為主調,蟒袍以紅色為主調,「下五色」主要有「紫、藍、粉紅、湖色、古銅」五種顏色,又稱副色,多用於普通民眾的穿著打扮。
滿族人的祖先女真人認為他們靠天吃飯,靠天種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發展,所以用黃色代表土、白色代表水、紅色代表日、藍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鐵,作為主要顏色。在京劇服飾中可以分明的看出,無論是蟒、官衣還是褶子、帔、靠等,都是以藍、黃、白、紅為主色;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滿族色彩特徵。透過顏色表現人物的精神內涵,突出以神寫形的戲曲服飾的審美本質。
四、結語
京劇中鐵鏡公主的服飾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在款式、圖案、色彩上,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程式化特性,從創作的角度看,在融入滿族服飾特色的基礎上遵循「寫意」原則,強調錶現劇中人物的精神內涵,突出人物的傳神、凝鍊而概括,並不拘泥於真實的歷史和真實的生活。積澱形成當下的京劇服飾,展現於戲曲舞台,傳承著歷史。
參考文獻:
[1]劉琦.京劇行頭[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2]孫紅俠.從鐵鏡公主的扮相看旗裝的發展變化[J].藝術設計研究, 2010(01).
[3]譚元傑.京劇服裝圖譜[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2008.
[4]彭靜.京劇服飾審美中的滿族意識[J].宜春學院學報,2010(11).
[5]曾慧.滿族服飾研究(二)[J].滿族研究,2013(03).
[6]杜長勝.京劇與現代中國社會(上)[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7]莫艷.清代滿族婦女服飾美學研究[J].藝術探索,2009(02).
作者鄭攀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