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薦影:《The Post》,改寫美國歷史的報紙

薦影:《The Post》,改寫美國歷史的報紙

深度劇透,慎入!

影片信息:

華盛頓郵報The Post)(IMDB No.: tt6294822)

片長116分鐘。該片在豆瓣只有4335人評價,得分8.1分;IMDB上27238人評價,得分7.4分。該片於2018年1月12日在美國上映,在第75屆金球獎獲得6個提名,並未獲獎;獲第90屆奧斯卡2項提名,還未頒獎。目前網上已經有資源,但是畫質不太好,推薦找好的資源看,絕對不會失望。

你猜哪個是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導演: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Steven Spielberg

1946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一個猶太人家庭。曾3度獲得奧斯卡:1987年獲得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獎勵他作為製作人製作出多部高質量電影;1994年《辛德勒的名單》獲得最佳影片,斯皮爾伯格獲得最佳導演;1999年憑《拯救大兵瑞恩》獲得最佳導演。同時他還曾獲得3個金球獎和4個艾美獎獎項。

劇情介紹:

該片由真實事件改編。故事發生於1971年的美國,當時的總統是尼克松,也就是同年訪華並與中國建交的美國總統。該片是關於在《紐約時報》因發布被泄露出的《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評論被白宮勒令停刊後,《華盛頓郵報》仍舊堅持報道ta們認為重要的真相的故事。

影片以越戰中美國士兵的慘狀開頭,使參戰觀察的一位蘭德智庫的戰略分析員Daniel Ellsberg——Dan十年前曾在海軍服役——發現政客的說辭和實際戰況的差異,讓他在幾年後花了3個月的時間將超過7000頁的幾屆美國政府——包括尼克松、林登、肯尼迪、艾森豪威爾和杜魯門——關於長達20年的越戰持續30年的謊言的絕密文件《五角大樓文件》複印出來,並於1971年泄露給了《紐約時報》,後來是《華盛頓郵報》及其他17家報社。在《紐約時報》6月31日發表了關於此文件的評論以後,被尼克松政府禁止出版15天並告上法庭,《華盛頓郵報》在此時得到4100多頁複印稿後一天之內發出文章評論,同時另外多家報紙也在郵報報道後,競相發表評論。

《華盛頓郵報》在影片發生時已經有電視業務並買下了《美國周刊》,時任主編的Benjamin Bradlee(Ben)對郵報的發展非常上心,勢與《紐約時報》爭高低,並試圖將《華盛頓郵報》推向全國。當時為了郵報未來的長足發展,出版人Katherine Graham(Kay)決定讓《華盛頓郵報》公司上市。但事實上報紙這部分對於公司來說,是最不賺錢的商業板塊,但它在當時卻是最決定公眾對很多事情認知的板塊。

除了政治與郵報本身發展的主線,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線是Kay最為郵報的出版人——也就是領導者在新聞媒體的使命與政治、法律風險的衝突中,作為少數——經常是唯一的一個女性領導者的成長。

在美國證交所

觀影感受:

觀影過程讓我熱血沸騰,這也是為什麼我非要寫這篇。一是因為情節緊湊台詞繁多,不集中注意力下一秒就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了;二是該片的主旨是關於新聞業的出版自由,看到10分鐘左右就大概知道我國可能不會引進這部片子;三是報道關於越戰真相的《五角大樓文件》泄密的整個記者和編輯團隊人物性格各異卻在這篇報道上同心協力,非常好地詮釋了「團隊」的精神;四是女性角色的刻畫非常到位又有趣,當然梅麗爾·斯特里普的演技真是令人髮指地好啊!

還有一個顯著的感受就是有決定權及話語權的女性實在太少了:報道《五角大樓文件》的核心成員有7位,只有編輯Judith Martin是女性,平時還是負責生活時尚部分的。在股票交易所宣布《華盛頓郵報》上市的時候,Kay穿過一群銀行家的妻子們進入大廳,大廳里除了她們的丈夫只有她一位女性。她在與政要們社交的時候不能與男性同桌討論時事,在夫人中又是唯一一個有正當職業的女性。即使身居高位,女性也得不到尊重:影片第一幕,Ben就粗暴地打斷了Kay關於防止女性領導者流失的建議;在上市的討論中,股東Arthur不僅忽視Kay的聲音,並且很不客氣地提出這個公司原本是由Kay的父親傳承給她丈夫以暗示她作為管理人的不夠格。Kay自己在一開始也很不自信,她在各種公開場合排練自己的演講卻從不敢大聲回答或者作出決定。在決定性的時刻,她在一群男人七嘴八舌極富侵略性的爭吵中,冒著巨大的風險選擇了維護公眾的知情權發表描述真相的文章,而不是去維護自己多年的老友。

在此我需要特別提出的一點是,在這個電影裡面出現的所有核心人物都接受過非常好的教育,出身於非常好的家族,是時時與總統及美國最重要的政商界人物交往的人們。即使是這些家庭裡面出來的、被認為會影響世界的人裡面,也僅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女性。Kay的丈夫在她45歲時去世,在那以前她的角色一直是Meyer家的女兒和Philip Graham的妻子,而在處理這個對公司可能是機會也可能是死神的挑戰的時候,她在面對一心向前報道真相的主編和記者編輯團隊的同時,還需要考慮公司的未來、股東的利益以及剛剛上市緩解財務危機的公司是否會被馬上撤資的問題;當然就更不用提她發表這份報告會得罪的老朋友們了。

還有一個關於女性經驗最直觀的感受:當Ben和妻子Tony講到郵報決定發表該評論文章的時候,其實是期待Tony的誇獎的。但是目睹了律師、股東們和采編團隊的爭吵後,Tony的第一反應是:我沒想到Kay會同意,她太勇敢了。當Ben不以為然的時候,Tony說:「Kay在一個她從未想像過的艱難處境里,一個我確信很多人都不認為她夠格的職位上。別人一次又一次地貶低你、說你的想法不重要、一次又一次忽視你,甚至對他們來說你根本不存在,當你太長時間身處這樣的環境,你自己都很難不相信他們的貶低是真的。所以決定出版,是冒著失去她的財富和她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公司的風險的。我覺得她的決定,才叫勇敢。」

關於美國為什麼一直要維持他們知道最終一定會戰敗的越戰,Daniel Ellsberg在本片中有一段陳述:一成是幫助南越,兩成是反對共產主義,七成是無法接受美國戰敗給政府帶來的恥辱。這讓我想到漢娜阿倫特在訪談中回答一個德國電視主持人的問題(大意)「你在寫《極權主義的起源》的時候有沒有想要它有很大的影響?」,阿倫特說:「你問的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男性的問題,只有男性才會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想著讓它有多大的影響。我只是希望藉助寫作來理解。」

背景及女性人物介紹:

日報社美國《華盛頓郵報》於1877年12月6日創刊,因其地處美國政治中心,其報道多關注政治。該報的口號是"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民主死於黑暗),並由調查報道「水門事件」並直接導致尼克松辭去總統職位在全美聲名大噪並從此專註於調查性報道。2013年,該報被Graham家族——Kay在2001年去世——以2億5千萬美元賣給亞馬遜創始人Jeff Bezos,現由其下屬納什控股持有。

美國的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起源於1960年代初,很多時候被認為起源於1963年貝蒂·弗里丹的描述中產階級郊區主婦困境的暢銷書《女性的奧秘》的出版。不同於19世紀的第一次女權運動專註於女性參政權,第二次女權運動關注的領域更為廣泛,包括但不限於:女性的工作權(同工同酬)、生育權、法律上面的不平等等等。在本片發生的1971年,女性有自己的工作本就不普遍,做上Kay這樣位置的就更加鳳毛麟角。作為出版業唯一一個在此高位的女性,她並沒有任何可以效仿的榜樣,但是事實證明她當時的決策都是英明的。

Katherine Graham(Kay)

1917年出生於紐約一個富裕家庭,爸爸是一個資本家和官員,1933年買下了瀕臨破產的《華盛頓郵報》;媽媽是一個波西米亞知識分子,藝術愛好者和共和黨派的政治活動家,與羅丹、愛因斯坦、瑪麗·居里、托馬斯·曼、羅斯福夫人等人都是朋友。Kay1940年與Philip Graham結婚並生有一女三子,後者1963年在家中用短槍自殺。

Kay自1938年開始在《華盛頓郵報》工作。1946年Kay的爸爸將該報交於她丈夫Philip掌管,直至1963年他自殺後才自動移交由Kay管理。她正好經歷了該報最決定性的時刻,在報道了《五角大樓文件》和「水門事件」之後,《華盛頓郵報》從一家地方報紙一躍成為全國性的新聞大鱷;她也主導了該報的上市,同時在1972年成為財富500強CEO裡面唯一的女性。

Kay和丈夫交遊甚廣,是華盛頓的社交中心人物,與肯尼迪夫婦及羅伯特·肯尼迪、里根夫婦、林登及許多美國政要都有私交。在寫完這篇之後,我很可能會去讀她1998年獲得普利策獎的回憶錄《Personal History》。

肯尼迪旁邊坐的就是Tony Bradlee

Antoinette Bradlee(Tony)

她1924年出生於美國一個富裕家庭,她的爸爸是律師,同時與羅斯福聯合創辦了美國黨派「進步黨」(Progressive Party, 1912),媽媽是一名記者。1955年Tony結束上一段婚姻與當時身為《美國周刊》總編輯的Benjamin Bradlee結婚,於1975年與Ben離婚。

她畢業於瓦瑟學院,在1947年第一次婚姻以前都在《Vogue》工作,同時她也是一個陶瓷藝術家和珠寶設計師,她的作品曾於1972年在華盛頓的傑斐遜畫廊展出。

Judith Martin

1938年生於美國,爸爸是威斯康辛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後任聯合國經濟學家。童年時期她經常隨父親遷往其父工作地。後來她在華盛頓定居。

Judith畢業於衛斯理學院。後留在華盛頓成為一名記者,她的工作主要是報道白宮和各個大使館發生的社會事件,以文風辛辣諷刺著稱。1978年起她開始以Miss Manners作為筆名開設了一個專註於禮貌和禮儀的答疑專欄,每周三次並由全世界200多家報紙轉載。

猜猜哪個是Judith?

相信你看過她們的個人介紹之後大概能夠了解一個在1972年在出版業任職並能夠獨立承擔某一項工作的女性,應該有怎樣的家庭背景及教育背景。推及中產階級及下層階級的女性,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

寫在最後:

我只想分享影片最後法官的判詞「The founding fathers gave the free press the protection it must have to fulfill its essential role in our democracy.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我們的開國元勛們給我們的自由媒體需要的保護,是為了媒體能夠在我們的民主中發揮它決定性的作用。媒體是為了人民服務的,而不是為統治者。

備註:

-影片信息來自於IMDB與豆瓣電影"The Post"條目

-導演信息來自IMDB人物"Steven Spielberg"鏈接頁

-影片海報及相關照片/圖片來源於IMDB電影"The Post"條目

-肯尼迪夫婦與布萊德利夫婦照片來自肯尼迪照片博物館

-Katherine Graham和Judith Martin的照片來自Google Images

-Katherine Graham和Judith Martin的人物介紹來自Wikipedia該人名條目

-Antoinette Bradlee介紹參考了同名IMDB條目,Ben Bradlee和Mary Pinchot Meyer的維基條目,並參考以下鏈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local/obituaries/2011/11/14/gIQAazbbMN_story.html?utm_term=.884a1e86c779

-最後一段台詞的翻譯來自我自己,僅供參考。

-有任何不同想法或想進一步討論,歡迎評論。

---------------------------------------------

請客官打賞讓我們繼續堅持做下去吧!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與平權 的精彩文章:

TAG:我們與平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