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柏林電影節,你必須知道的七件事 Was Sieüber die Berlinale wissen müssen
Für die deutsche Version scrollen Sie bitte nach unten.
劇照:主演萊昂諾·埃克斯特朗德(Léonore Ekstrand) 攝影: Pierre Bj?rk
驚艷的,被遺忘的,值得深思的,烏托邦式的——為什麼是柏林電影節?
關於「小太陽」:以「少」制勝
柏林電影節無疑是戛納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之外的又一頂級陣容的國際電影盛事。在春暖花開的五月,明星薈萃、佳片連連的戛納電影節綻放異彩;繼戛納之後,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星光璀璨的威尼斯電影節則每每為仲夏時節平添幾分輕鬆和浪漫。那麼柏林電影節呢?單就天氣而言,作為德國首都的柏林在天寒地凍的二月著實乏善可陳,大多數時候甚至連一場像樣的雪都難得一見。沒有棕櫚樹下的香檳,有的是瑟瑟發抖的紅毯走秀和一邊烤著「小太陽」灌下肚去的德國啤酒。
關於觀眾:獨此一份的熱愛
柏林電影宮裡人山人海的觀眾 攝影: Jan Windszus, Berlinale 2017
相比之下,柏林電影節的星光似乎沒有那麼閃耀奪目。然而超過三十三萬張門票和多達五百萬的觀影人次,卻使它成為全世界觀眾人數最多的電影節。觀眾對柏林電影節情有獨鍾——原因何在?2017年的一份調查統計顯示,在柏林電影節上有超過九成受訪者都表示,除了特殊的活動氛圍和非同凡響的影片之外,他們最看重的便是在電影節上能夠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東西」。柏林電影節雖談不上眾星雲集,卻也絕不至於讓眾多影迷失望而歸:只有百分之一的受訪者承認,自己來電影節是為了一睹明星和名流的風采。——這百分之一的人有福了!
關於打冷顫:什麼人將在紅毯上凍得瑟瑟發抖?
柏林電影宮門前 攝影: Alexander Janetzko, Berlinale 2017
有人打趣說,前來參加柏林電影節的明星不會很多,因為大家都怕被凍成狗。這麼說雖然稍嫌誇張,但的確有那麼一些怕冷的好萊塢明星對鋪在柏林電影宮門前的紅毯望而生畏。那麼2018年都將有哪些明星準備踏上那款色號為「柏林電影節-紅RAL30011500」的地毯呢?——蒂爾達·斯文通(Tilda Swinton)、羅伯特·帕丁遜(Robert Pattinson)、伊莎貝爾·胡伯特(Isabelle Huppert)、弗朗茨·羅格夫斯基(Franz Rogowski)、瑪麗·博依默(Marie B?umer)、終身成就榮譽金熊獎得主威廉·達福(Willem Dafoe)等人將會頂著寒風或冷雨出席現場活動。此外,1978年以前柏林電影節一直是在六月舉辦,為了避開每年五月舉辦的戛納電影節的風頭而特意改在冬天舉行。自此以後,「打冷顫」便成為了柏林電影節的一大傳統。
關於女人:要平等!
在安娜·布呂格曼看來,美麗「凍」人的紅毯走秀可以休矣。這位女演員在社交媒體上以「#nobodysdoll」為標籤發帖,呼籲參與走秀的電影節明星打破傳統的著裝禮儀:「誰如果親身感受過一身休閑裝扮和穿著晚禮服高跟鞋參加一場晚宴的區別的話,就會明白我說的是什麼。」主辦方宣稱,關於性別歧視和「#MeToo」的討論在柏林電影節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評委們對包含性別歧視的場景格外敏感,這一點可以從入圍作品名單上得到印證,儘管如此「性別歧視仍普遍存在」。今年柏林電影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所有的參賽影片中有將近三分之一(32.9%)的作品來自女性導演;24部入圍影片中有六分之一也就是四部是由女性執導的;在以往舉辦過的六十七屆柏林電影節上,共有五位女性導演捧得金熊;2017年,匈牙利導演伊爾蒂科·茵葉蒂(Ildikó Enyedi)憑藉《靈與肉》(K?rper und Seele)一片斬獲最佳影片金熊獎。
關於政治……
有人說,柏林電影節對政治的關注源於一種渴望標新立異的焦慮心理,一種絕地反擊的策略:沒有海灘,沒有宜人的天氣,也沒有明星——那麼我們就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政治。事實上,柏林電影節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與政治息息相關。1951年,在殘垣斷壁隨處可見的柏林,它作為「自由世界之窗」和「抵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文化橋頭堡」而創立,此後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籠罩在冷戰的陰霾之下。直到柏林牆倒,這種文化對抗政策才終告廢止。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在日漸龐大的電影節市場營銷系統背後,仍有試圖改變現狀的希望之光在不時閃現。
…….以及一點點關於狗的哲學
韋斯·安德森作品《犬之島》 圖片: Twentieth Century Fox
同樣地,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也會聚焦民粹主義和右翼勢力重新抬頭的政治現實,以及關於公民勇氣(Zivilcourage),關於如何正視歷史,對當下生活的塑造和對未來的憧憬等等。柏林電影節將首次以一部動畫片——韋斯·安德森的《犬之島》(Isle of Dogs)作為開幕影片。或許正如電影節主席迪特·寇斯利克(Dieter Kosslick)在寄語中所說的那樣,因為是一條狗將我們帶進了問題的核心:「我們是誰?我們又想成為誰?」
關於競賽單元:驚喜!
艾米麗·阿特弗(Emily Atef)作品《吉貝隆三日》(3 Tage in Quiberon) 圖片: Rohfilm Factory / Prokino / Peter Hartwig
柏林電影節的每個單元都各具特色,但最大的亮點無疑是競賽單元。在來自24個國家的24部影片中將有19部圍繞金熊獎展開角逐,其中有4部為德國影片。如果它們中的某一部斬獲金熊的話,將是柏林電影節有史以來德國電影第八次獲此殊榮。到目前為止保持最高紀錄的是美國,共有13次問鼎金熊。在柏林電影節的歷史上也曾出現多部影片同時獲獎的情況:1951年有五部影片摘得金熊獎,1987年有三部,兩部影片同時獲獎出現過數次,1970年金熊獎空缺。邁克爾·維赫文(Michael Verhoeven)導演的越戰題材影片《OK》引起輿論一片嘩然,以至於當年的電影節主席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 Bauer)不得不提前終止了競賽單元的評選。
關於迪特:一切都已過去?
柏林電影節主席迪克·寇斯利克 攝影 (Detail): Ulrich Weichert / Berlinale 2017
這屆電影節還未開幕就已鬧得沸沸揚揚。很久以來,確切地說從2001年起,迪特·寇斯利克就一直是「金熊馬戲團」的掌門人,同時也是春風得意的「好心情老爹」。2019年5月,寇斯利克時代即將划上句號。去年年底,79位德國電影導演聯名呼籲,表示應當利用此次換屆契機對電影節的策劃和組織進行一次徹底更新。一場口水戰隨之掀起,其間甚至有人提出,寇斯利克根本不具備擔任電影節主席的能力。三個月後,就在第68屆柏林電影節開幕前夕,寇斯利克對外宣稱「一切都已過去」。但這位樂天派這一次卻表現出了少有的低調:「幽默少了點,因為那些乏味的傢伙不喜歡。」王座之爭在他身上留下的陰影或許並不會那麼快便消散無蹤。
作者:烏拉·布魯納(Ula Brunner),redaktion.brunner網站主編,柏林-勃蘭登堡廣播電台編輯
翻譯:史競舟
版權:歌德學院,烏拉·布魯納,CC
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