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榮寶齋:用光榮與夢想照亮 以信譽與肩荷躬行

榮寶齋:用光榮與夢想照亮 以信譽與肩荷躬行

民族品牌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民族凝聚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體現。在美術領域,一個國家文化影響力的體現,除了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還有賴於藝術機構的助推。比如,在中國傳統書畫領域,一些集書畫經營、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裝裱修復、拍賣典當、出版印刷、展覽展示、教育培訓、進出口貿易等於一體的老字號,便是書畫家創作、交流、展覽、市場等方面的強大後盾。在西方畫廊業入駐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的今天,將目光轉向依託於民族文化的民族品牌和傳統畫店形態的現代轉型,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刊特推出「民族品牌強國路」系列,聚焦美術領域中民族品牌的文化傳承和時代發展,希望民族品牌做大做強。——編 者

在近百年的世紀風雲里,作為老字號的榮寶齋,以全方位的文化經營享譽四方,更以強烈的文化使命感與擔當意識影響深遠。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它伴隨著一大批書畫大家的成長。從掛單鬻畫到作品的流布,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李苦禪、李可染、黃胄、吳冠中等響亮的名字與榮寶齋相互映照,蔚成20世紀中國藝壇上一道明麗的風景線。還有那些鐫刻在時光中的故事與傳奇,更成為美術史上的佳話。這些積澱下來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在老一代榮寶人眼中,從來都被視作最為寶貴的人文遺產,並且成為一種精神氣度、格局與器量,傳承在今天的榮寶人中間。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榮寶齋的品牌文化,正是以生意里的文化傳承、民族情懷與工匠精神、人文視野與審美品質為基本線索與脈絡的。正緣於文化的蔭澤,以及經營策略的調整,諸多因素的遇合使得榮寶齋在新時代的曙光中,迎來一個跨越式發展期。

生意里的文化傳承

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北京城南琉璃廠一家名為「松竹齋」的南紙店開張營業。因其所售商品均質量上乘,其後又承辦官卷官折而名聲大噪,生意逐漸興隆。1894年,松竹齋設分號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美意。此後的300多年裡,伴隨著時代的興替、歷史的潮汐,以及琉璃廠肆滄海桑田般的變遷,榮寶齋的招牌一直閃耀著明亮的光芒。

新中國成立以後,榮寶齋融入火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但其依然葆有過去的生意傳統。比如,在榮寶人的心中,始終恪守著「誠信」信念,這不僅是一種傳承有序的企業精神,更是榮寶人在漫長歲月中形成的一種經營品質。它一如「家風」,任時空流轉,「忠厚」的品格始終流淌在家族每個人的血液里,進而升華為一種人格操守。也可以說,榮寶齋的「家風」,正是緊緊圍繞著信譽展開的。用「光榮與夢想」去照亮,以「信譽與肩荷」去躬行。這也恰恰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一切在榮寶齋的經營歷史上體現得尤為清晰。

「榮堂畫藝賢人慧筆,寶店書風禮士清懷」,這是榮寶齋眾多楹聯中的一副。它道出這個百年老店的氣格與風標。也的確如聯語中所說的那樣,榮寶齋的歷史幾乎貫穿著與絕大部分中國近現代著名文化藝術大師的交往史。它不但是榮寶齋歷史上的佳話,更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美術史上不可忽略的一段文心鬱郁的傳奇。

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榮寶齋,更有「書畫家之家」的美譽。齊白石、王雪濤、傅抱石、趙朴初、啟功等眾多書畫藝術家都是這裡的常客。他們在此創作、會客、休憩甚至居住。郭沫若、鄧拓、肖勁光、張愛萍、肖華、傅鍾、老舍、周揚、夏衍、齊燕銘、田家英等政界、軍界、文化界高層人士,也經常光顧於此。傅抱石在京開會,除去參加一些推辭不掉的活動之外,更多時候是在榮寶齋觀摩歷代名家書畫作品。晚上,他常常與同行邊飲酒邊聊天。在他心裡,榮寶齋是他最開心的地方。也正如啟功先生對榮寶齋的評價:「書畫篆刻作品薈萃之區,諸名家聚首談藝之所。」

一邊做生意,一邊交朋友,一邊傳承文化,經營、交友、文事皆不誤,這就是榮寶齋百年的生意經。

民族情懷與工匠精神

作為百年老字號,榮寶齋一脈傳承的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手藝與工匠精神。

1896年,榮寶齋增設「帖套作」機構印製箋紙,箋紙用雕版刻印,集詩、書、畫、印於一體,清新、淡雅。進入20世紀30年代,箋紙的頹敗之勢日漸顯現,舊有的店鋪已經不再印刷,技藝高超的技師又相繼離世。此際,一向對版畫情有獨鐘的魯迅先生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開始與文學家、藏書家鄭振鐸商議,在京城尋找能夠印製精美詩箋的地方。最終,在榮寶齋技工的幫助下,兩位先生的願望得以實現,從此,這一民族遺產得以傳世。魯迅曾經盛讚榮寶齋為「諸箋肆之白眉」。因此,榮寶齋又重新聚集了木版水印的技術力量,從刻印信箋逐步發展到印製大尺幅的設色中國畫。而如今,榮寶齋的木版水印工藝坊的師傅們,不僅傳承著前輩的手藝與精神,同時更有一些創造與發明。他們中間,有的祖父、父親就在此工作,可謂是過去手藝傳承中的「世不替業」。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單調勞作中青春老去,卻帶給人們一件件「下真跡一等」的佳構名作。而他們在勞作中所表達的信念和態度,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之所在。

1953年,時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的黃永玉先生,受代理院長江豐委派,到榮寶齋學習木版水印套印(現稱木版水印)技藝,為在美院版畫科開專業課做準備。他以「小學生」的謙遜,拜專業人員為師,認真學習了兩個多月,完成了被他戲稱為「畢業論文」的《齊白石像》和《阿詩瑪》插圖。晚年的他曾回憶說:「兩個多月來跟不少人工作上的親近,成為終生幸福的紀念,幾十年為動蕩打斷,又接續又被打斷……這一代又一代友誼的聯繫,成為了一張讓人生讚美的文化情網。」

榮寶齋的裝裱修復也是享譽四方。人民大會堂的巨幅中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裝裱,唐代絹本《女媧圖》、遼代刻經本《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序卷第一上》和《通贊疏十》等重要文物的修復等,都是出自榮寶齋師傅之手。

工匠精神,其實是一種技術的精神,是對「精微」的禮讚。中國文化里所謂的「技進乎道」講的也正是這樣的道理。這種務實、敬業、專註、精益的精神,正是榮寶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人文視野與審美品質

在民間,榮寶齋素有「國家畫廊」「民間故宮」的美譽。榮寶齋一方面是書畫藝術品的經營者,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收藏機構。歷任榮寶齋的經理以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都是精於鑒賞的行家裡手。買賣中的過眼,生意上的洽談,使他們練就了一雙辨識真贗的火眼金睛。這也是榮寶齋值得驕傲和讓人信服的人文資源。而且,在經營中注重書畫珍品的收藏已經成為上上下下的優良傳統。

1963年4月,榮寶齋一次性收購37件歷代書畫珍品,其中宋元作品就達8件之多,且多為精品和孤本,包括國家級文物米芾代表作《苕溪詩卷》。之後,這些作品都無償捐獻故宮博物院。

半個世紀中,榮寶齋收藏了元明清和近現代的藝術珍品數千件,尤其以書畫最為豐富。如元代的吳鎮、盛懋,明清的沈周、文徵明、徐渭、仇英、董其昌、王鐸、陳洪綬、「四王」、龔賢、朱耷、石濤、「揚州八怪」、虛谷、任伯年,近代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的書畫精品。此外,還有明代程君房百子圖墨、清代金漆五彩毫宮筆、宮廷紙,尤其是重達4275克的田黃石等稀世珍品。這些都體現了老一輩榮寶人前瞻的視野和濃郁的人文情懷,同時也是榮寶齋留給社會和後人的一筆巨大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除了收藏之外,畫廊的經營也是榮寶齋的重心所在。從近現代到當代,榮寶齋畫廊均有相應的部門分工。尤其是對當代書畫家的遴選,榮寶齋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文化操守,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堅持把社會效益置於首位,在此基礎上為書畫家提供一流服務。

榮寶齋崇尚沖和大雅,黜除炎鬧俗態,關注性靈涵養與精神上的曠達與超越。尤其在作品上,它反對那種過分強調視覺衝擊而忽略內在品質追求,摒除那種一切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傾向。這一切,也恰恰是百年榮寶齋所傳承下來的重要審美品質和價值體系,是榮寶齋文化的點睛之處。

作為國內畫廊業的「國家隊」,榮寶齋的情懷、視野與審美品質至關重要。尤其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層面,民族品牌更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有鑒於此,榮寶齋美術館內常年設置館藏展,向全社會義務開放,為廣大市民奉獻了一場又一場的視覺盛宴。更有如「榮寶齋中國畫雙年展·2016」「世紀的背影——榮寶齋藏近代京派繪畫展」「墨鴛鴦——榮寶齋藏近現代名家楹聯作品展」「嶺上雲——榮寶齋當代篆刻名家邀請展」「東風引——榮寶齋當代名家書法邀請展」「世紀丹青——吳昌碩·齊白石繪畫展」這樣純學術性的展事和講座,推動著榮寶人一直倡導的藝術生活化的理想進程,這是榮寶人前行的動力,也是榮寶人從未動搖過的初衷。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論斷,以及「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的新要求。於此,榮寶人信心滿滿、幹勁倍增。

發潛德之幽光,繼先賢之遺範。

深耕文化,不忘初心。

這是榮寶人對於文化的態度。對於榮寶齋而言,這更是一種人文的視野、使命與擔當。(范存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明網 的精彩文章:

蘇州醫務人員一年內兩次出手捐獻救人
春節期間梧州市群眾體育活動盡顯精彩

TAG:中國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