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沒有仁,禮會如何呢?

如果沒有仁,禮會如何呢?

原 文

《論語八佾篇》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學記 第42篇

【今譯】:孔子說:「人如果沒有仁,如何用禮呢?人若沒有仁,又如何用樂呢?」

【學記】:夫子的這句話出現在「八佾」與「雍徹」之後,似乎是專門針對這兩件事情所說。在這點上,夫子對於禮樂與仁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說明。從表面看,儒家是重視「禮樂」的,在這一章可以看出,其實夫子更重仁,仁在於內,無法顯現,不能把握。禮在於外,禮近仁,故而重禮。所以夫子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用」。仁在外為禮,禮在內則為仁,所以禮在此基礎上,發揮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關懷,直達於人心。

人在最初的成長過程中與其他動物相比還是比較低能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吃和喝都需要另一個人來悉心的照料。而其他動物一出生,很快就可以自食其力,獨立成長。人恰恰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另一個人的物質與精神的撫慰,從而培育了高能的情感世界,這種情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向外擴充,「禮」和「樂」便由此而產生,她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合理化的安排,維護了當時社會的正常運行,所以儒家重禮,更重仁。

漢五年,天下已經統一,劉邦稱帝。群臣聚會,喝酒爭功,喝醉了亂喊亂叫,拔出劍來擊砍屋柱的種種無禮現象讓劉邦頗為憂慮。皇帝後來採納了叔孫通用「儒禮」來建立儀式的建議,通過對臣子的禮儀訓練和排列,在後來舉行聚會時就顯示出了「禮」的莊嚴和肅穆。凡是陪坐在殿上的官員,都伏俯垂頭,依照官位高低的順序,起立給皇帝敬酒祝福,行酒九次,謁者宣告,宴會結束。御史大夫執行紀律,對凡是不遵照儀式的,就被領出。在整個朝會和宴會過程中沒有敢大笑大叫違反禮節的。由此儒家的禮樂思想開始逐漸走向了政治的中心。

【注釋】:禮樂者,出於仁而發於形,無仁則禮樂雖興,無有是處,徒有其表。吾不知「仁」為何物,但見愛人敬人者是也。吾不知「禮」為何物,但見發於情,止於禮,不以其私而壞眾規者是也。若禮樂只在「禮」上而行,是為失其仁也。今句後於八佾之舞,雍徹之樂,似有所指。

禮與仁,發於情。

若無仁,禮何用。

作者: 王鵬翔,傳統文化愛好者,習誦經典,體味快樂人生,此《學記》僅為一己之感悟,多有瑕疵,懇請仁者教誨。

名家集義

《論語新解》:仁乃人與人間之真情厚意,由此而求表達,於是有禮樂。若人心中無此一番真情厚意,則禮樂無可用。

人心之仁,則蘊蓄在內,若無內心之仁,禮樂都將失其意義。但無禮樂以為表達則吾心之仁亦無落實暢遂之所,故仁與禮,一內一外,若相反而相成

《論語講要》:仁,來自固有的道德,是禮樂所由之本。禮講謙讓敬人,樂須八音克諧,無相奪倫。人而不仁,則無謙讓敬人克諧,無奪等美德,雖然行禮奏樂,並無實質意義。

《論語恆解》:仁即天命之性也,以其為生生理氣所含,如果實之有仁,故曰仁,止此天理之良,由愛親敬長至於百為,處處真切,事事合宜,便是仁,便是義,禮以節其太過,太過樂以致其和洽,若不仁則天良已表,五倫之地皆不致愛致敬。

《論語正義》:包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

孟子論禮樂,而推本於事親從兄,為仁義之實,仁統四德,故此言不仁之人不能行禮樂也。

說之云:「言不仁之人,亡所施用;不仁而多材,國之患也。」亡所施用,則不能行禮樂,雖多材,只為不善而已。」

《論語集注》:游氏曰:「人而不仁,則人心亡矣,其如禮樂何哉?言雖欲用之,而禮樂不為之用也。」

程子曰:「仁者天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李氏曰:「禮樂待人,而後行。苟非其人,則雖玉帛交錯,鐘鼓鏗鏘,亦將如之何哉?」然記者序此於八佾,雍徹之後,疑其為僭禮樂者發也、

《論語點睛》:世人雖甘心為不仁,未有肯甘棄禮樂者,但既棄仁即棄禮樂,故就其不肯棄禮樂處喚醒之也

《論語義疏》:季氏三家僭濫王者禮樂,其既不仁,則奈此禮樂何樂?

江熙云:「所貴禮樂者,以可安上治民移風易俗也。然其人存則興,其人亡則廢,而不仁之人,居得興之地,而無能興之道,則仁者之屬,無所施之,故嘆之而已。」

參考書籍:《論語義疏》皇侃著,《四書集注》朱熹著,《論語點睛》蕅益大師著,《論語正義》劉寶楠著,《四書恆解》劉沅著,《論語講要》李炳南著,《論語新解》錢穆著,《論語別裁》南懷瑾述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盤點待產包以外的必備單品
五大官窯瓷器你知道幾種?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