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究竟是誰感動了文物局長: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記住這個人

究竟是誰感動了文物局長: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記住這個人

83年前,由國立北平研究院與陝西省政府共同組建的陝西考古會正式成立,他帶著學生兼同事蘇秉琦來到陝西,主持寶雞鬥雞台遺址發掘,並進行渭河流域考古調查,至今陝西考古界仍認為,這兩項考古活動,標誌著「陝西現代田野考古的奠基和起步」;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曾多次提到「無論在中國新文化史範疇,還是在中國考古史視野,他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就是徐旭生,中國現代著名考古學家、古史專家和教育家。

2017年12月7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主辦的《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該書首次公布了徐旭生從1933年2月到1935年6月在陝西組建陝西考古會,並主持寶雞鬥雞台考古工作期間的日記,生動地展現了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家國情懷!

陝西考古會的成立 徐旭生功不可沒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字旭生,曾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哲學。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1927年,擔任「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中方團長。這個考察團的組成,結束了從19世紀末以來我國大批珍貴文物任外國人隨意拿走的屈辱歷史,讓中國不再出現第二個斯坦因。

「83年前,陝西考古會的成立,他功不可沒!」《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一書的注釋者、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羅宏才教授說,1929年6月,時任北平大學正、副校長的李石曾、李書華經充分醞釀討論,致函南京政府教育部,請求成立旨在探討、研究人文歷史與考據鑒古等門類學科在內的北平研究院。這一建議得到了當時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教育部部長王世傑等人的重視,不久即由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行文,宣布成立北平研究院,下設文學、史學等部,以李石曾、李書華分別擔任正副院長,以第二師範學院院長徐旭生任史學研究會會長兼考古組主任。北平研究院成立以後,即將陝西、河南、山東、河北等中原省區作為該院進行考古發掘與研究的重點工作地區。北平研究院最初設想先期在陝西成立分院,等待經驗成熟之後,再逐步在其它相關省區設立分院來擴充勢力。1933年2月,徐旭生以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考古組主任的公開身份赴陝籌設北平研究院駐陝分院。

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羅宏才教授介紹《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的整理、注釋等情況

《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正式出版發行

徐旭生等人受命以後,於民國二十二年春季抵達西安,住馬坊門一帶寓所。「此次來陝,徐先生心理上做了充分的準備。為開展工作,他一面積極開展西安周圍渭水兩岸的古迹調查,一面用懇談、拜訪、請客等各種方式,廣泛與陝西省政府部分要員以及各界名流頻繁接觸,竭力宣揚在陝籌設北平研究院分院的好處與意義。」羅宏才說,由於陝西士紳普遍反對由北平研究院獨家在陝設立分院的議項,當年九、十月間,徐旭生等人與陝西名流張扶萬該多次商議,提出由北平研究院與陝西省政府合組陝西考古會,以便開展正常工作的設想。

在獲悉北平研究院願意合組陝西考古會的消息後,陝西省政府曾就考古會之歸屬、機構設置、工作程序、經費來源等一系列實質性問題有過一番熱烈的爭論。在統一認識的前提下,陝西省政府即於1934年1月中旬電邀北平研究院李書華等人,來陝商議籌設陝西考古會之有關事宜。李書華、翁文灝等人應邀來陝後,受到陝西省政府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經雙方一再商議,陝西考古會於1934年2月1日在西安新城省府大樓內宣告成立。

他把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光貢獻給了陝西

徐旭生先生不僅是考古家、古史專家和教育家,而且更是一位善於協調溝通、有擔當有責任的社會活動家、外交家,他成功擔任『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中方團長就是一個典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在對我國大西北廣大地區進行長達八年之久的科學考察中,徐旭生先生以其卓越的協調溝通能力,使得科學考察團化解了一次次危機;當考察團印補給不足處於最困難的時候,其不畏艱險、高度樂觀的精神以及沉著應對,最終度過難關。整個考察取得了影響深遠的豐碩成果,如地質、考古等,至今仍是在這一區域找礦、進行考古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宋新潮說,1934年,在徐旭生先生力促下,陝西考古會成立,隨即,寶雞鬥雞台遺址考古發掘也全面展開。此外,又在渭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開啟了陝西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考古。在陝西的幾年裡,正是因為徐先生超人的溝通協調能力,才使得考古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1933年,徐先生45歲。在知識分子最好的年華,徐旭生先生接受北平研究院委託來陝西籌設分院。這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個轉折。這一轉折,對已經功成名就的徐先生來說,實在是一份苦差事。」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滿懷深情地說,徐先生放棄大學的教職,放棄北京優越的生活環境,甚而放棄來自家鄉河南大學校長的聘書,放棄自己從1913年上巴黎大學起就從事的哲學研究,到當時堪稱荒蠻之地的陝西,重新開創一個新的學科和事業,勇氣、膽氣、鬥志,令人感佩。此後的四年,他把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光貢獻給了陝西,貢獻給了寶雞鬥雞台,在陝西考古史乃至中國考古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寶雞古稱陳倉,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也是周、秦文化的搖籃。古陳倉即今日之鬥雞台地區,在寶雞市東約7公里處,北依渭北平原,南臨渭河,歷史上稱為「陳倉北阪城」。1934年4月26日,由民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和陝西省政府聯合組建的陝西考古會,在徐旭生、蘇秉琦等考古學家的帶領下,開始對寶雞鬥雞台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在三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中,以溝東區的發掘成果最為顯著,共發現墓地104座,並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此次考古堪稱陝西考古「第一鏟」,是陝西考古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

陝西考古會繪製的鬥雞台地貌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在相繼佔領華北、晉中、魯、豫等地後,又將戰火延燒至晉南以至毗鄰陝西的黃河沿岸,西部門戶潼關城隘隨之遭受日寇大炮肆虐轟擊,彈痕累累,故都西安也旋即陷於日寇飛機的頻繁空襲中。」羅宏才說,在殘酷的戰爭面前,綿亘三年之久的鬥雞台發掘不得不宣布暫行中止,主要工作人員被迫相繼撤退西南、陝南,保存於考古會內的大量珍貴文物於是隨時面臨侵略戰火的覬覦、吞噬,工作秩序已趨於紊亂。為對抗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確保文物安全。在艱苦的環境下,陝西考古會留守人員與西安的其他相關機構同人一起,受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西京籌委會,以及陝西省政府等相關機構的部署指揮,勇敢地擔負起糧道巷本部千餘件文物的移藏保護任務,並秘密對其實施了周密穩妥地轉移埋藏」。

記住這個人 就記住了一份擔當

「中國自古不缺乏卓爾不群的學者,缺乏的往往是既有社會責任感又有協調力的遠見卓識的戰略家。他們不但自身學問淵博,深具學術戰略眼光,還不懼辛苦煩勞,在紛紜世間開闢出一方凈土,做出一番事業。幸賴有此一批人,才能在苦難深重的近代開創出中國科學的啟蒙。徐旭生先生即是其中的卓越者!」趙榮說,無論在中國新文化史範疇,還是在中國考古史視野,徐旭生先生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遺憾的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徐先生非但未被大眾所知曉,即便在他篳路藍縷竭力開創的中國考古學領域也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於最具權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著名金石學家、考古學家」序列,也未出現徐旭生其人的詞條。

徐桂倫(右二)向與會專家介紹父親留下的珍貴手稿

「然而,歲月流逝,徐旭生先生的豐功偉績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幸得羅宏才教授耗費二十餘年心血挖掘整理徐旭生先生相關資料,先生的成就才拂去蒙塵。」趙榮說,《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如實記錄徐旭生先生在陝西這段工作經歷。正如羅宏才教授所言:「日記更用很大篇幅來絮絮記述陝西名勝風貌、古迹狀態、調查情趣、發掘經過、學術追求、省院爭鋒、政壇見聞、人事糾葛、財政拮据、工作艱難、險象環生,以及民生現象、鄉俗俚語、社會弊病、地方教育、宗教活動、人文地理、民間藝術等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層面......一部看似狹小的日記體量,已遠遠超過一般敘事日記與專題日記所產生的功用與影響,儼然一部活生生的20世紀30年代陝西文物調查發掘記錄及關中社會文化史篇。」

作為文物大省,陝西考古的歷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縮影。當年徐旭生帶著學生兼同事蘇秉琦來到陝西,主持寶雞鬥雞台遺址發掘,並進行渭河流域考古調查,至今陝西考古界仍認為,這兩項考古活動,標誌著「陝西現代田野考古的奠基和起步」。「《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的出版必將引起學術界及有關各界的積極關注,我們有理由期待這部著作的出版,能對陝西文物考古工作帶來重要的營養與支持。同時,作為文物工作者,我們今天所做的這一切,就是要記住徐旭生這個人,記住這個人,就記住了一段歷史,記住了一份擔當,記住了一種情懷,記住了一種責任!」趙榮說,《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雖是徐先生學術遺產的部分成果,但對重新評價先生的學術地位和工作價值,尤其是對認識先生對陝西考古的重要貢獻,意義重大。

把考古人樂於奉獻的精神傳承好

「父親在寶雞鬥雞台主持考古的這一段時間,我還是學齡前的幼童,根本不懂。以後長大了,時事變遷,與父親聚少離多,只有很短暫的時間與父親生活在一起。在這很短暫的時間裡,也沒有聽父親再提到過這一段考古的事情。後來,在整理父親一生的經歷的時候,才知道這件事情。但也就只一個名字——陝西寶雞鬥雞台。」徐旭生的次子徐桂倫坦言,當年只知道父親在陝西進行過考古工作,其它具體的經歷一無所知,完全是一片空白。直到5年前看到羅宏才教授所著的《陝西考古會史》的初稿時,才對這段歷史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如今,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發行的《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更加翔實地記錄了父親在艱苦環境下籌建陝西考古會,在陝西各地進行文物調查以及在寶雞鬥雞台考古的真實情況。

「《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是徐先生遠赴陝西組建陝西考古會、主持寶雞鬥雞台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期間的記錄,是陝西考古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在國家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絲綢之路再次成為焦點和熱點的背景下,徐先生在陝西的考古工作更顯出極大的現實意義。」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社長劉東風說,透過這本日記,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習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我們回望80多年前徐旭生先生們這一代考古人的所思、所想、所為,依然能感受到這種力量,並為這種力量所震撼、感動!

徐桂倫(前排右)代表家屬將徐旭生手稿捐贈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徐旭生手稿

在當天舉行的《徐旭生陝西考古日記》新書發布會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等專家學者以及徐旭生先生家屬和友人代表,暢談了各自對徐旭生先生和中國考古研究的看法。徐桂倫代表家屬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簽署協議,將徐旭生先生手稿無償捐贈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於正在籌建的陝西考古博物館。「感謝徐旭生先生為陝西考古事業所作的貢獻,我們一定不負重託,將這批資料保管好,把考古人樂於奉獻的精神傳承好!」孫周勇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不要因為樂天就不背白居易!
葉舒憲:神話學的當代意義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