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視頻問診的8點質疑,和緩CEO李宇用3個小時給出了答案
以在線問診為代表的移動醫療最先興起於美國,國內的在線問診從2014年開始火熱,到現在已經不局限於基於線上的問診,還延伸出第三方影像中心+在線問診、藥店+在線問診等新業態。和美國相比,國家制度、保險政策、醫患關係等因素也使得我國的移動醫療煥發出某些獨有的特色。
在線問診一般是醫生通過網頁、電話、視頻等在線交流方式為患者進行疾病諮詢、診治,服務通常由各家醫院網站提供,或者由相關專業醫療網站聘請專業醫生。是移動醫療的一種表現形式。波士頓諮詢預計,到2020年,中國數字化醫療市場規模將達7000億元。
儘管看到不少巨頭已經風生水起,後進入者比較少,也都開始做線下診所,還是有吸引眼球的「小鮮肉」進入賽道。上個月,移動醫療服務商和緩醫療在其此前推行D2D的基礎上新推出了D2P服務,即「HH Medical Center」以及「和緩視頻醫生APP」,在移動醫療看似風口已過的現在切入在線問診,和緩醫療是不是真的在往「火坑」里跳?其醉翁之意在何處?近日我們和和緩醫療的創始人兼CEO李宇聊了聊,提出了對於視頻問診的8點質疑。
億歐:在線問診、輕問診等互聯網醫療形式從三年前起成為風口,彼時從輕問診模式切入的創業公司例如平安好醫生、春雨等現在紛紛開始落地診所,在看似風口的「後端」去做這個,您出於什麼考慮?
李宇:實際上,2013年還在網秦任職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研究醫療業務,從2014年辭職創業。在我看來,做這件事不是基於什麼「風口」不「風口」,我對於創業的判斷是用戶的需求。現代人的節奏特點就是快,而現代醫院已經滿足不了。說白了,沒人需要「醫療」,大家需要的是「健康」,醫療服務最終還是需要回歸的到醫院場景。很多人覺得我們做的是輕問診,其實不然,而我個人也是不看好單次付費的在線問診形式。
創業起初,我對於和緩定位的是「醫療服務綜合體」,傳統移動醫療就像買電影票一樣,我們不想那麼做,所以乾脆直接推倒重來,我們考慮的是:在理想狀態下,醫療服務到底能做成什麼樣?我們就按照那個來。
億歐:和緩的D2D和醫聯體模式有什麼區別?
李宇:分級診療是核心理念區別,和緩的模式是真的想將,也有可能把分級診療落實到患者。
和緩的D2D服務是基於緩醫療提供的iPad便攜的移動設備以及其自身架設的移動應用和雲平台技術,來配合完成醫生的遠程協作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患者找基層醫生溝通,按需發起向專家諮詢,專家給到基層醫生治療方案,基層醫生直接給到患者治病。
公立醫院通常都是免費使用系統,這決定了它們的目標變成了「收患者」,接著就引起了「虹吸效應」:所有大的醫院都在和小醫院「搶生意」,沒有醫院真心愿意指導服務,也決定了醫院對於病例和病人的選擇是有傾向性的。
和緩D2D服務面對的是本身有治療能力、想留住人、想學習其他專家的醫生。所以,受眾較為精準,是三四線城市、地級市的二甲和三甲醫院。這些受眾醫生的訴求是,你不需要去省會城市,直接請北京的專家醫生/團隊給你會診。在醫生去給患者做推薦這個過程中,相當於醫生本身先把用戶篩了一遍。所以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用於和緩的D2D模式,也不是說這個就直接替代醫院遠程系統,只是在醫院裡特別適合用。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扶持,我們判斷這是個很適合現在中國醫療體系的模式。
億歐:為什麼創立初期選擇從D2D切入?現在延伸的D2P業務線是如何落實服務的?
李宇:2016年最初推出D2D服務沒有強調醫患環節,是因為我們認為現在中國的醫療狀況更需要的是D2D的服務。中國的醫療環境現狀是需求爆棚,供給側不僅資源不夠,分布也不均勻,這與適合美國的在線問診形式並不能生搬硬套上來。所以我們從供給側入手,先把醫生工作效率提高,然後再談怎麼連接患者。
中國醫院80%是住院部,20%是門診。D2D的業務實際上充當的是住院部的角色,而D2P則是把門診的角色搬到了線上,節省了患者跑醫院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
2018年1月,我們在原有D2D業務的基礎上推出了D2P業務,其定位在於提供健康關懷伴隨式的家庭醫生服務。用戶只需要支付500元年費,可以享受一年的和緩提供的家庭全科醫生的視頻服務,不限次數,也不限病種。
這一塊的受眾範圍也相對狹小,我們將核心用戶鎖定在一二線城市白領、30-40歲之間、尤其是新生媽媽。而我覺得,和緩視頻醫生甚至不僅僅局限於購買包年服務的個人,不善於和不熟悉操作智能手機的老人,也是我們的目標用戶。通過買單方打入小孩和老人群體,才是我們需要深度挖掘的潛在用戶群,這些人大概有1億。
億歐:和緩醫療的獲客渠道是何處?
李宇:D2D業務方面,和緩團隊中有大約60-70名渠道銷售人員,平均每個人維護5-10家地級市的二三甲醫院。這部分人主要教學醫生操作軟硬體系統並定期與合作醫院維護關係,
D2P業務方面,獲客主要來源是三塊。第一,直客獲取,也就是toC的形式,但目前這一塊佔比較少;第二,和保險和HR公司合作,也就是to B的服務形式,這是我們主要的獲客來源。公司體量一般在100-1000名員工的企業,因為這類的公司員工最「值錢」;第三是以場景險的方式切入,和旅行社合作,出遊的用戶可以在購票時勾選是否購買,價格為2元一天。
億歐:做D2D轉診和全科醫生服務的視頻問診掙不掙錢?
李宇:有人比較好奇我們的盈利模式。首先在D2D模式下,專家入駐平台是完全免費的,醫生進行D2D會診的單次客單價在399-699之間不等,這個價格比掛特需號相對低。專家視頻問診的費用是和緩、醫生和專家三方分成,其次除了視頻問診的會員費,患者支付的純會診諮詢費、醫院支付的會診系統和會議、活動等收入也是我們的主要營收來源。
億歐:為什麼和緩業務不涉及線上處方、醫院和藥店的導流變現?
李宇:我們從用戶需求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用戶到底需不需要處方?我覺得這事兒不著急,所以我沒去做。為啥我們覺得他們不著急呢,因為需要開藥的患者大部分還是希望通過保險報銷的,既然和緩無法接上醫保,那麼我們干不幹這件事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沒有做電子處方是因為:第一處方葯不能亂吃;第二,放開處方後容易出現處方葯濫用的情況,最終導致我們變成了一個賣葯導向性賺錢的公司。普遍情況是,一個公司一旦賣葯賺錢了,它就會控制不住多賣葯。
我們和醫院的服務本質還是不一樣,醫院只是為你的疾病負責,因為在你沒有生病的時候,基本上不會接觸醫院。而我們是為你的健康負責,你(客戶)的健康程度和我的收益是成正比的。
億歐:沒有「觸診」環節,視頻問診存在的價值大不大?假如有人肚子疼,視頻問診能解決嗎?
李宇:實際上,D2D方面病人找專家尋求的一般是「second opinion」,不可能是首診。D2P的服務場景則是在線下結果不確定的時候,客戶再問專家確定病情、需要在哪治、需要多少花費等問題。
所以,目前我們D2D服務病種仍然偏腫瘤重症和神經、心腦血管,佔到了總問診量三分之二。因為腫瘤這事兒慢、對治療方案的準確度高、對治療經驗需求最大,所以我們的精準用戶應該是最想找專家的那波人。
在D2P中,我們的「問診」走的是美國家庭全科醫生的模式,計劃配比在1:10000-1:2000之間。家庭醫生美國配比一般在1:2000,而中國的家庭醫生的配比在1:10000,這個比例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10000個中國人「共享」1位家庭醫生,這麼一對比,我們像美國家庭醫生服務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全科家庭醫生在中國這個概念是空白的,假設每個中國人都需要一個全科醫生,現在我們的社區醫生擔當不起來這個職責,專家也不適合但當這個職責,這關係到專科和全科的兼容問題。再說移動視頻這個形式美國人已經證明了,70%的門診是可替代的,請假去門診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因此和緩自己訓練培養了一批「自營」全科家庭醫生,嫁接在D2P的服務上。
億歐:和緩D2P的7x24h的服務是如何做到的?
李宇:和緩視頻醫生業務最大的特色在於7x24小時服務,還在於我們的全科醫生不是外聘和入駐的,而是全部自己培養,他們所得不是所謂問診的分成,而是和緩的工資收入。因此我們的目前10餘名全職醫生就不存在碎片化工作時間,這也是我們和其他移動醫療項目最獨具特色的地方。
這種共享租用的服務模式可以減少服務的不確定性。像零售業以銷定產,我們的全科醫生會隨著會員數量的不斷增長不斷擴張。
結語
春闈科技董事長郭海濱曾表示,要稱得上是「互聯網醫療項目」,有四點充分必要條件:必須替代傳統醫療領域的技術、要得到核心監管的認可、要在醫療機構、患者身上落地、要考量互聯網醫療未來使用潛力。
目前,和緩醫生的團隊有130餘人,其中包括20-30運營人員和20餘名研發人員。搭載和緩軟硬體平台的醫療機構已超3000台,D2D業務年案例過萬,聯結醫生1000餘名。
下一步,和緩將推出「急診地圖」。將客戶的搜索流程全AI化,客戶輸入位置和想找的科室,和緩APP則會以地圖形式反饋給客戶。
移動醫療玩家李宇李宇有點「不走尋常路」,當億歐問及其對友商的看法時,李宇表示沒有做過所謂「競品分析」。「因為在國內,還沒有人去做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全科家庭醫生服務。」
對標美國全科醫生的和緩醫生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本草綱目》也有記載,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虛寒等病症者不宜食用。因此,風險評估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畢竟,美國全科家庭醫生都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而且要歷經長達十一年的周密的家庭醫生培養制度、嚴格的准入制度和每7年就重新考核的「嚴酷」淘汰制度。
本文來自億歐,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征服80、90後要怎麼做?
※特朗普對中韓打貿易戰 外媒稱蘋果或成「炮灰」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