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件國寶級文物的真正名稱,1件已叫錯72年,1件至今無定論

3件國寶級文物的真正名稱,1件已叫錯72年,1件至今無定論

考古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對文物的斷代和定名是重中之重。如果連文物名稱都搞不清楚,或是把銘文釋讀錯誤,將不能準確還原文物真實的歷史面貌,也不利於進行後續的考古研究。下面我們來了解3件國寶級文物的定名之爭。

1.司母戊鼎和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於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也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最初,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給大鼎命名為「司母戊鼎」,意為「祭祀母親戊所用的鼎」。因此,「司母戊鼎」成為這件國寶的通用名稱,也被寫進了小學歷史教科書。

後母戊鼎銘文拓片

據說在70年代考古專家們已經達成了共識,應為「後母戊鼎」,意思是「母親是王后,名叫戊」。後來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鼎也按此命名,叫「後母辛鼎」。但一直到2011年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才將「司母戊鼎」低調地改名為「後母戊鼎」,此時距其出土已72年。我相信,面對如此重要、具有國際影響的國寶級文物,更名應該是經過了慎重和充分的考證。

2.馬踏飛燕和馬超龍雀

馬踏飛燕

這件文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漢代青銅「馬踏飛燕」,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它不僅被列入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名單,還是中國旅遊業的標誌。其實此文物的正名是「馬超龍雀」,原名銅奔馬,只是1件默默無聞的普通文物。1971年,郭沫若在甘肅考察時,對造型優美的銅奔馬情有獨鍾,親自把它命名為「馬踏飛燕」,並向國家文物局推薦海外巡展,自此聞名世界。

馬踏飛燕成為中國旅遊業標誌

雖然「馬踏飛燕」的名稱十分有藝術感,但經過許多考古學家研究,銅奔馬蹄下所踏的鳥並不是燕子,因為尾巴沒有分叉,極有可能是龍雀,或者是甘肅地區常見的隼,還有說是飛鷹和烏鴉的。一直到今天,考古界對這件文物的名稱還是爭論不休。

3.越王鳩淺劍和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

這是參加過《國家寶藏》的明星文物——越王勾踐劍,它於1965年在湖北望山1號墓發現,其劍身刻有鳥篆銘文「鉞王鳩淺自乍用鐱」,當時給此文物定名可謂驚動了整個考古界。其中,郭沫若和方壯猷的意見一致,認為這「鳩淺」是「邵滑」,1名楚國派到越國的傀儡越王。而古文字專家唐蘭認為「鳩淺」就是卧薪嘗膽的「勾踐」,這是用漢語對古越語的音譯。目前,考古界大多數人支持了越王勾踐劍的名稱。

越王勾踐劍銘文

很多人認為,這些國寶文物叫什麼並不重要,有些已經被叫了幾十年, 比如司母戊鼎都進了小學課本了,沒必要大費周章地改名。大家覺得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講史堂 的精彩文章:

此國寶下落是千古之謎,傳說由大禹九鼎熔鑄,可能隨葬秦始皇陵
大禹手中所持是何神器?8成中國人不認識,也不會讀

TAG:文化講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