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五十年代香港製衣廠 九十年代北移珠江三角洲

五十年代香港製衣廠 九十年代北移珠江三角洲

一九五零年,香港只有41間制衣廠,僱用1,944名工人,約佔本港工廠總數2.8%及占本港製造業僱員總數2.4%。在五十年代,大量資金、創業人才和廉價勞工從中國湧入,本港製衣業藉此迅速發展。

來自上?海、江浙一帶的企業家和技術、管理人員及技術工人?使紡織業在香港蓬勃發展.;上海是中國的輕工業中心和貿易中心, 抗戰前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實質高於香港, 而經濟地位也高於香港。

抗戰勝利後, 上海及江浙地區的企業家準備重新大展拳腳, 紛紛向美、英和其他西方國家訂購了大批紡紗、漂染、織布、針織和其他輕工機器設備。

因內戰原因,部份企業家就將這批機器設備運來香港;他?們抵港後立即積極籌備並迅速開業生產, 並且?聘用了不少原在上海及江浙的技術、管理人員和工人, 成為香港製造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令香港的紡織業極速的發展起來。

在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七零年間,工廠數目以平均年增率24.9%增至3,491間,僱用人數以平均年增率24.6%增至148,025名。

制衣廠以中小型為多, 這是制衣業的有利因素。這些工廠製造多種款式的時裝, 並能夠在一個有效率的分包網路下, 配合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本港製衣業越來越注重品質, 並能準時迅速交貨, 因此聲譽日隆, 競爭力亦隨之提高。

香港製衣業也得到一些輔助工業的幫助。中國近代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資本集團- 榮氏家族中的榮鴻元、榮鴻三、榮鴻慶、榮爾仁、榮研仁?等人先後來到香港, 他們和王雲程等人創辦了大元紗廠、南洋紗廠,並任香港紡織委員會委員6年;產品傾銷到歐美?等國家。

香港的制衣業可以生產各式各樣的衣物, 不但可大批生產, 也可生產特定項目。他們可以就顧客自行設計或指定的成衣樣辦提供專業意見及協助。此外, 制衣業經常因應市場需求及時裝潮流的轉變而作迅速反應, 試驗利用全新及更先進的衣料, 並深諳管理之道, 以求符合顧客的需求。1990年,香港廠商逐漸北移到內地華南地區,於珠江三角洲投資設廠。

香港製衣業,拍攝於1950年代初。【攝影:麗莎·拉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春趣生活 的精彩文章:

老丈人過生日,月入15000的女婿只為他做4道素菜,為何老婆感激他
濮存昕女兒濮方婚禮

TAG:青春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