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扳正了又歪,如何讓它既柔軟又穩定?
全文共1622字丨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左右
我們人類身體的整個系統從古生代泥盆紀和中生代的魚類開始,就已經形成雛形。而這個過程當中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以脊柱為中心,先確定了一個中軸。這個中軸需要協調重力和應力,以及肌肉筋膜這些軟組織的張力。其實這個中軸不局限於脊柱,還連到下肢的,因為我們人類是直立行走的,下肢的不對稱一定會波及上肢。
思路的破冰
前幾天我在老家這邊做義診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容易反覆複發的頸腰椎疼痛問題,她們最典型的特徵就是關節失穩,關節失穩之後就很容易被肌肉筋膜這些軟組織給拉歪,但是這個時候肌肉筋膜這些軟組織的張力是正常的,肌肉筋膜之所以會拉歪關節並不是肌肉筋膜張力異常,而是關節本身不穩定,不能盲目的把關節的偏歪都歸於肌肉筋膜。
我之前在醫院工作的時候經常看到有些同事喜歡見到關節歪斜就去松解肌肉筋膜,結果有些鬆了幾個月,病人該痛的地方還是痛。其實這樣做松解出現的效果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完全恢復了病人關節位置而出現的,而是通過人為的降低了肌肉筋膜本來正常的基礎張力而出現的,這樣的「效果」毫無意義。
要真正意義上讓這些關節穩定,不是單純的幾個關節的穩定就行了,就像很多腰椎失穩想通過練習類似小燕飛的動作來加強穩定性,最終卻毫無效果的病人,一般他們從下肢傳遞上來的力都是歪的。像這些病人,除非你讓他練完小燕飛之後就永遠躺在床上別下床走路,不然只讓他一下地,腳往地上一踩,膝關節或者踝關節繼續沿著它們歪著的方向把力傳遞上去,脊柱馬上就又被帶歪了,所以說關節「穩定」的前提是身體整個系統都穩定。
就像以前在民國時期,有位年輕人,背著一口大鍋,去找當時中華武士會的會長李存義,見到李存義之後,這位年輕人把鍋放在地上,踩在鍋邊上身法輕盈的走了一圈,然後問李存義能不能做到?李存義沒有接招。過後李存義對徒弟說:這位年輕人把脊椎和下肢「接上了」,有真功夫!自古以來,判斷練功的有沒有真功夫,很多時候不需要搭手,走兩步路就知道了」。其實李存義所說的「脊柱和下肢接上了」,就是整個身體的關節都很穩定了之後的一種狀態。
我經常在診室遇到一些身體的控制已經很好了,肌肉筋膜也都正常,但關節還是痛的病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這個穩定是讓肌肉死死的「囚禁」住關節(有些練普拉提或者瑜伽的也是這樣練的),關節是被強行的箍住了,但是這樣會讓筋膜的滑動變得「遲緩」,疼痛就是從筋膜這裡開始的。
真正的穩定或者控制,應該是肌肉筋膜和韌帶「毫無費力」的先「展開」,然後再彼此相互「撐住」,最後讓力沿著肌肉筋膜「滑出去」。形意功夫當中所說的千金不換的心法:「輕出重收」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讓肌肉筋膜「先展開,然後撐開搭住,最後一泄而下」。形意是象形取意而出的功夫,形意幾乎所有招式都源自於「熊鷹合形」(老鷹俯衝,狗熊人立,俯仰間讓身體變成一個連貫而穩定的動態),但是師父們往往都是最後才教這個的,為什麼呢?就是怕你悟性太好了嘛,你一下子全都懂了,然後就又要拋棄師父去開宗立派了。
我們的脊柱除了要具有一定剛性的「支撐」作用之外,還要為脊髓提供一個充足而有彈性的椎管空間,同時也要具備協調骨盆和四肢的靈活性,很多盆腔臟器(直腸、膀胱、子宮)有問題的病人脊柱的靈活性都會下降,這往往是從內臟封套筋膜延伸出來的張力扯住腰腹筋膜所導致的,這種病人腰上痛的感覺都還好,主要是腰上感覺很「沉重」,只要把下她腹部的深層筋膜用手法鬆開,腰上就輕鬆了。
所以說我們不管看什麼樣的病人,要清楚身體每個結構之間真實的聯機和運作方式,而不是每次在病人喊「我這裡痛」的時候,就習慣性的掉進「重點看這裡」的陷阱。
結語
筆者給大家分享這些都是一些個人在臨床診療當中體見的一點經驗,希望看了這些內容之後您能有所收穫!歡迎轉發分享,您的轉發分享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
高醫生工作室地址:成都。
工作時間:8:00——12:00(提前一周預約)
聯繫方式:gwh183307723(高醫生微信)
TAG:傷科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