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光明澄靜,端然不誘

光明澄靜,端然不誘

第三部分端然正己——荀子品格論

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這個周末你過得還好嗎?你的心情還好嗎?

今天我們進入荀子第三部分:端然正己——荀子品格論。在前面兩個部分,我們論述了荀子的命運論以及人性論。荀子認為「人性甚不美」,在面對社會諸多誘惑時往往很難把控自己。在荀子的邏輯體系當中,他認為作為一名君子必須要「揚善棄惡」,從「端然正己」開始。

荀子曰:「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荀子的意思是說君子以道義為準則,謹慎言行,不為外物動搖,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荀子身處亂世,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精通「黃老學說」。在品格論當中,他以「古之所謂士者」的忠實敦厚、謙虛溫和、樂善好施、遵紀守法、兢兢業業等美德懿行,與「今之所謂士者」的詭詐齷齪、貪得無厭、違法亂紀、恣意妄為等作對比,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恥感文化品格。

「端然正己」是指一個人要有「恥感」,心中要有君子之氣概、君子之氣度、君子之法則以及君子之胸懷。否則,不僅僅是自己的行為齷齪,同時,在自己的周邊環境乃至整個社會也在你的影響下走上了骯髒的道路。

現在,很多貪官落馬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作風問題,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個情人,光是處理這些關係就已經讓他們焦頭爛額,還哪有什麼心思去「治國」「平天下」呢!另外一個是經濟問題。

他們常常這樣為自己開脫:不是我去找美女,是美女找我呀!不是我問別人要錢,是別人主動送給我的呀!這就是荀子所說的「無恥之徒」,因此,我們應當倡導建立「恥感」的文化品格。

第十講:光明澄靜,端然不誘

第一節 人世間,只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為什麼能長久?「不知足」為什麼就不能長久呢?

荀子曰:「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荀子說:「傳說:『君子能支配身外之物,小人被身外之物支配。』」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志向美好就能在富貴者面前不那麼卑微;把道義看得重的人,在天子、諸侯面前,就不會覺得抬不起頭來;內心反省多了,身外之物也就微不足道了。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怎樣活著才是幸福的?

面子和身體,究竟誰和我們最近?即使你面子再大,官當得再高,哪天一下子倒在病床上渾身插滿管子,也就不會再談那些所謂的「尊嚴」和「名譽」。對於身體和那些身外之物而言,又是誰能讓你得到更多呢?得到的與失去的,究竟誰才是心頭之患呢?所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君子注重的是內心修鍊,而不是對名利、名譽、財貨,這些身外之物的狂熱追求。

君子有了錢,就去做好人好事,而且還不留名,這就是我們說的「上德不德」。而小人則不同,他們有了錢就會更加低級下流、不擇手段地追求財富,看著飛漲的數字而興奮不已。有句話說得非常形象: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有的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有的人窮得只剩下了頭顱,有的人窮得只剩下了金錢。

洪濤老師明確地告訴大家,這些話說得並不究竟,只有將老子所講與荀子所講結合在一起,你才能夠恍然大悟。他們諄諄地教導我們:掙錢是為了讓我們更加幸福,而不是在追求錢財的過程中身心俱疲、身心俱病。

被信任或者被拋棄,都是自己所為

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體倨固而心埶詐,術順墨而精雜污;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賤。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辟違而不愨,程役而不錄: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棄。

外貌恭敬而內心忠誠,遵循禮義而又有愛人的情感,這樣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厄、窘迫在語言不通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們也沒有不尊重他的;勞累辛苦的事就搶先去做,有利享樂的事卻能讓給別人,端莊、謹慎、忠誠、老實,謹守禮法而明察事理,這樣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厄在語言不通的少數民族地區,人們也沒有不信任他的。

外貌驕傲固執而內心狹猾詭詐,遵循慎到、墨翟的一套而精神駁雜污穢,不是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而是為自己謀私利的,這樣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到什麼地方都飛黃騰達,掙得錢比誰都多,人們也沒有不鄙視他的;勞累辛苦的事就偷懶怕事,轉身逃脫,有利的事、有享樂的事就施展快嘴利舌去爭搶而不退縮,邪僻惡劣而不拘謹,放縱自己的慾望而不檢點、約束,這樣的人走遍天下,即使飛黃騰達,人們也沒有不厭棄他,拋棄他的。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就是告訴我們:財富在君子看來,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物質基礎,在小人看來,卻是蠱惑人心的工具,讓人們都跟著他向骯髒、卑鄙、齷齪的地方走去。就像楊磊校長在群里發表的那段評論一樣:一個人通過不擇手段的方式取利,即便飛黃騰達,最終的結果也一定是自討苦吃。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君子即便生在渾濁的污水之中,也一定會靜靜地等待塵埃和沙粒一點點地沉澱,而最終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形象矗立在人們面前。君子從來不掙「不義」之財,違背良心的事情也一定不會去做。身體勞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去做它;利益少而道義多的事,就去做它;侍奉昏亂的君主而顯貴,不如侍奉陷於困境的君主而順行道義。所以優秀的農夫不因為遭到水災旱災就不耕種,優秀的商人不因為虧損而不做買賣,有志操和學問的人不因為貧窮困厄而怠慢道義。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人與物之間役使與被役使的關係有兩層:第一,被物質所奴役,第二,被精神層面的東西所奴役。比如說一個人愛「面子」,無非就是想讓別人見了他都鞠躬,表現出對他很恭敬的樣子。「美名」當然是我們每個人所追求的,但是老子也告訴我們:「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當我們放棄了做父親的責任、放棄了做丈夫的責任,而一味地追求「美名」的時候,也一定是「背理」和「背德」的。

荀子告訴我們不能夠被外物所奴役,無論它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名譽」是人自然而然得到的,拿到它不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心安,更加驕傲,而是以此去做更多利於百姓、國家、社會的事情。

君子、小人是古人道德意義上的稱謂,因而「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主要是從道德意義上而言的。也就是說,君子支配外物而不為外物所支配,不受任何現實關係的規定、束縛、限制而心無掛礙、悠然自在,從而獲得相對絕對的人格獨立和精深自由。白居易說:「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聽到別人誹謗的話,不要憂懼恐惑,聽到別人讚揚的話,也不要欣喜若狂。要看看自己做得到底怎麼樣,如此一來,那些誹謗和稱頌還有什麼可值得理會呢?

白居易說的是君子,而小人是「聞譽則喜」,不是「聞過則喜」。小人被外物所累,常常處在五光十色、物慾橫流的世界當中,身陷各種貪慾煩惱的糾纏之中,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失去了自我,成了權勢、金錢、名聲的奴隸,最終是「以文徼名名必隳;以貨徇身身必亡」。追求遺世獨立、精神逍遙的莊子說:「物物不為物所物」。他告訴我們:生活確實需要一些物質必需品,但切勿貪大、貪多,更不能被外物所奴役。就像洪濤老師寫字,必定需要一張桌子,但是沒有桌子怎麼辦?也可拿老媽媽的縫紉機代替呀!這些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抵制拜物的人文主義精神。

貪慾過度終將萬劫不復

「人都是自私的」,這句話當然沒有錯誤。但是,說「人是自私」的人也基本把自己歸於了「動物」之列,其中的道理,還請大家自己去悟。「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句話被我們的同學引用得太恰到好處了。我們每個人必須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活著的意義,這也是人自私性的體現,但是,「得」就是「舍」,「舍」即是「」得,我們當然不能要求那地下根像枝頭的蘋果一樣可以人人採摘,「根」沒有一點「利他」而索取,與果實完全「利他」而被人、動物所食,其實是一個道理,這就是1=1+1。

荀子說:「貪財好利並且希望得到財利,這是人的本性。」他還說:「資財缺乏的嚮往豐厚,醜陋的嚮往美麗,狹小的嚮往寬大,貧窮的嚮往富足,低賤的嚮往高貴,如果本身不具備,必然要追求擁有。需求沒有終點,就會被外物所奴役。」就像我們之前所講:理想是必須要有的,而且理想是從有理想開始實現的。但是,我們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如果只追求豐厚、美麗、寬大、富足、高貴,而沒有一點節制,那麼結果終將會萬劫不復。因此,當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即便你坐擁幾億資產也和每天風餐露宿地乞討兩個饅頭的人沒什麼不同,你們所感受到的痛苦感其實是一樣的。還是荀子那一句話,「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不讓別人受委屈

《禮記》中也有一段話:「事君可貴可賤,可富可貧,可生可殺,而不可使為亂。」即君子侍奉君主可貴可賤,可富可貧,可生可殺,但是就是不能亂了倫理。《論語·衛靈公》中:「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威武不能屈」,不是說威武的人不能受委屈,而是不讓別人受委屈,不使得別人低三下四,同時還要自己殺掉自己的威勢。自己殺掉自身威勢的結果是皆大歡喜,但是一旦讓別人殺掉你的威勢,你所遭受的痛苦與傷害就必定會超出你的想像。所以,中國人講「東方不敗」,凡事求一個「和」字,求雙方共贏,而日本人講「東方必勝」,其結果就是「必敗無疑」。因此,君子必須要光明澄靜,端然不誘;在富貴面前,能夠不忘初心;再威武也不讓別人無條件地屈服在自己的淫威之下。

嘴一歪 心必偏

荀子告訴我們,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過分的慾望就是貪婪。人一旦貪心過重,就一定會心術不正。洪濤老師常說,「人不可貌相」,只要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嘴巴歪斜,那他的心術就一定不正。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照鏡子,不是看你臉上有什麼東西,也不是檢查粉底有沒有塗勻,而是自下而上在鼻子、眉心與額頭中間畫一條線,對自己笑三次看看自己的嘴歪了沒有,如果有,立即對自己進行反思和懺悔,去思量近來究竟是哪些東西讓自己的心不安,哪些東西把自己的心壓偏了,因為嘴歪了一定是你的心偏了。

慾壑難填 擯棄貪念

荀子再次告訴我們兩條:第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我們的理想從有理想開始;第二,選擇淡泊,擯棄貪念。人都有慾望,美好的東西也實在太多,然而當你一味地追求,你會發現慾望太多反而成了累贅。第三,知足常樂,不為外物支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摒棄貪婪,不為外物所支配,強調自我節制,杜絕、摒棄貪得無厭的慾望,從而維持自己的高潔人品,增長自己的智慧,這樣的人,幾近君子矣。

荀子十分注重人的內在品德修養,他認為只有注重品德修養,才能看清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奴役。人的慾壑難填,一旦被外物所奴役,最終招來的一定都是災禍。

第二節:不怕鬼,不做鬼,就沒鬼

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此家言邪說之所以惡儒者也。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俗話說:「滾動的圓球滾到凹坑就停止了,流言蜚語碰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這就是那些私家之言與邪惡的學說憎惡儒者的原因。是對是錯猶豫不決,就用久遠的事情來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來檢驗它,用公正的觀點來考察它,流言蜚語便會因此而止息,邪惡的言論便會因此而消亡。

一個人無論成功與否,有沒有作為,總免不了會遇到一些流言蜚語。這個世界上既有「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聖人,也有沒有人格,缺乏人品、自甘墮落、不在道上、在利慾面前熏了心、壞了心的小人。這些小人常常為了謀利、造勢,就會散布很多的流言蜚語。

「流言蜚語」如何才能消失呢?

用我們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誰人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說。」因此,我們自己評判自己是不對的,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究竟做得如何,還得要別人去評說,從別人嘴裡說出來的你才是大眾眼中的你。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依靠別人眼中的自己而妄加定義,也要結合對自己的判斷全面地評價自己,這就是1=1+1。我們做得好,就要大家來評判,如果別人沒有發表意見,只要捫心自問有沒有愧對自己的良心就好了。只要認為自己不愧對良知,便可呵呵一笑,對所有的評價視為過眼煙雲。

流言止於智者

荀子曰:「流言滅之。」即流言蜚語要撲滅它。「流言」,顧名思義,就是指一種輕佻的語言,飄忽不定且不負責任,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窺探欲而生存。它在人們的嘴巴間、耳朵間游弋、變換、生長、腐爛、潰敗。

荀子憎恨流言,主張不輕信流言。所以,他提出「流言止於智者」,就是告訴我們流言蜚語在明白人那裡就會平息。人們之所以輕信流言,是因為不了解實際情況,從而被流言所矇騙。

荀子說:對於是非有疑問,就用過去的事情來衡量它,用眼前的事情來檢驗它,用公正的心來考察它,流言蜚語就會平息,惡毒的事情就會消失。如此,用事實來檢驗,用心去感悟和思考,再惡毒的流言也會不攻自破。在生活中,我們難免都會聽到或多或少的流言蜚語,有句大白話說:「你缺心眼子啊,人家說什麼你就信什麼!」我們要不輕信不傳播,讓流言蜚語止於自身。

你聽過梵音禪師的故事嗎?

禪宗中有一則故事:梵音禪師一向受鄰里稱頌,視其為純潔的聖人。突然有一天,寺院旁邊的村子有一位未婚少女懷孕並誕下了嬰兒。少女的父母非常生氣,逼迫少女交代孩子的父親是誰。少女怕在集市上工作的情郎被傷害,被逼無奈下撒謊說孩子的父親是梵音禪師。少女的父母非常氣憤,把嬰兒送到寺院,並聚集了村子裡的人對梵音禪師興師問罪。梵音禪師聽了父母的控訴,只淡淡說了句:「原來是這樣啊。」便把孩子抱到了懷裡,轉身回到寺院。

此後,梵音禪師頂受著世人的鄙視、嘲諷和怒罵,帶著嬰兒到處化緣,把最好的食物都給了嬰兒。兩年後,少女終於承受不住內心的愧疚,向父母坦白了實情。父母也滿懷愧疚地帶著女兒來到寺院,很難為情地向梵音禪師表達悔意,並請求把幼兒接回家撫養。梵音禪師仍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原來是這樣啊。」並把孩子送還給了他的母親,轉身又回到寺院。

梵音禪師心如止水的超然風度,讓人敬佩和感動。那些時刻都想著保護自己,稍有不平等的對待便心存怨恨的世人都應該反省自身。「謠言止於智者」,空穴來風的誹謗責難,如果忍不住去辯解,就有可能越抹越黑。

面對侮辱 淡然處之

魯迅說:「最高的輕蔑是無言。」有人說忍讓代表著軟弱,越忍讓對方就越得寸進尺。其實,「忍」不是軟弱,而是有力量,只有你的腰桿硬,你才可以低頭,只有你的身體足夠強壯,你才可以示弱,只有你會武功,你才有資格說自己不出手。「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沒有度量的人不配成為大丈夫。

有人說:「你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當然重要,但是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對你的人格沒有任何負面的影響,反倒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所以,不要怨恨你的冤家對頭,他們是來成就你的忍受度的。一個人在遭受侮辱時可以淡然處之,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舉火燒天 無物可燒

大人物與小人物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大人物在面對再大的事情時都可以泰然處之,天大的動亂、攻擊、不滿、紛爭,到他面前都化為烏有,而普通人「聽風就是雨」,還沒有弄清楚事情原委,便咬牙切齒,磨刀霍霍。人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希望保持自己的好名聲,但是如果我們僅能夠依靠尊敬、讚美和鼓勵才能生存,那實在是弱小。

荀子告訴我們三條:第一,消除畏懼心理;第二,要學會獨立思考;第三,要有寬廣的胸懷。受到流言蜚語的襲擊和傷害,自尊心當然很痛苦,在這種處境中產生報復心理,當然很正常,但是同學們,我們必須要用理智支配我們的情緒,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這樣,不僅提高了自己的修養,而且「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旁觀者會對整件事情做出公正的評價,而傷害你的人就會自慚形穢。

所以,彈丸止於瓦瓦坎坎的地方,流言止於有智慧的人面前。儘管壞話說得很難聽,面對謠言,不要生氣,那流言就像是舉火燒天,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終會自己熄滅。人的煩惱都是來自於自心。如果我們的心「如如不動」,煩惱怎麼還會生出來呢?

我們今天講的是「光明澄靜,端然不誘」,兩個小節分別是人世間只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和不怕鬼,不做鬼,就沒鬼。流言止於智者,願我們每個人都是心懷坦蕩的智者。

作業:

荀子說:「對是非有疑問,就用過去的事情來衡量它,就用眼前的事情來檢驗它,就用公正的心來考察它,流言蜚語就會平息,惡毒的攻擊就會消失。」結合自己的例子,談談你曾經是如何對待流言的?學習本章過後,有沒有新的認識?

學員心得感悟

當今社會互聯網方便人類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定困惑。縱觀圈子裡各類信息,魚龍混雜,五花八門,要想在其中汲取有用信息,濾去糟粕東西,並非一定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不可。在一些拿捏不準的信息面前,我們不妨暫時放下分享於眾的熱情,暫緩或查證後再去做這個善人,不要因為善良而做了不善良的事。

荀子說過「謠言止於智者」,孔老夫子也講過「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所以當得知某些個信息來源不明,或者直接虛假,我們就有義務進行闢謠或者阻止其傳播路徑了,切不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結果沒準受害者將是你的親友。其實生活中總有少數黔之驢們就愛無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亂,其可惡之處遠勝於圈內「清粉」者。

那些「巧言令色」者,「鮮矣仁」!所以此時必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否則世道流言四起,會人心惶惶。「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由此演變的惡果是「國將不國」了。毛主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針對謠言何嘗不是呢?當人人都能抵制謠言,而不是聽之任之,謠言將不攻自破,哪裡還會有其傳播的溫床?

在下所在平橋二小有關各年級家長群大小不下十幾個,人數眾多,所有進群人員必須先了解群規。這樣各群員都能遵守「與本群無關信息,包括:惡意廣告宣傳,不明鏈接,髮帶有誤導、誘導性質鏈接等未經核實內容不發」等等內容。偶有極個別違反者,善意的提醒,這裡不是一般社會大眾群,是供群里各老師、家長、孩子們進行家校良性互動的……於是在不激化矛盾的氛圍中解決問題,從而認識自己的做法是對別人的妨礙,是負面的影響,於是群內和諧,皆大歡喜。

然而世界之大,包羅萬象,抵制謠言、流言等並非一時一日之功,戰役將會持久進行下去的。好在,為打擊謠言,微信等平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微信官方開發的「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序就是我們甄別謠言的有力依據。近年來我們國家政府也對謠言加大打擊力度。贊!

試看將來的群平台,將是和諧的好世界!(楊好家長——書之子)

薦讀

洪濤講《荀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錄音整理

楊玲嬌 劉龍祥 |中國孝心網編輯中心編輯

程虎躍 | 山東儒學傳播公司產品經理

插圖|網路

編輯|版式 千年老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好好說話之到底如何發簡訊
隨心所欲 part 1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