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一流知識永遠不免費?

為什麼一流知識永遠不免費?

一流知識必然免費的說法,就類似於給醫生冠以天使的光環,將教師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卻就是不給他們以體面的工資。弗里德曼曾經說,為什麼付費,就得到什麼;不為什麼付費,就得不到什麼。

一流知識永遠不免費,也不應該免費。要得到一流知識,就必須支付一流價格;中國現在的問題,不是一流知識應該免費,而是應該給一流知識的創造者支付一流的價格。

說明:本文2-5節牽涉到語言表述的哲學探討;只對經濟學感興趣的讀者,可直接跳到第6節。

1、引子

丁丁教授是我很敬仰的學者,博聞強識,學貫中西。學生時代,就仔細讀過《在經濟學與哲學之間》,很受啟發。

那本書不光經濟學專業的人喜歡,許多學哲學的人也喜歡。那本書中,作為哲學家的丁丁教授向學經濟學的人介紹了哲學,作為經濟學家的丁丁教授也向學哲學的人介紹了經濟學,在經濟學與哲學之間架起了可以相互溝通、相互串門的橋樑。

不過,丁丁教授剛剛發表的一篇文章《為什麼一流的知識永遠免費?》讀了之後,很不認同,覺得有必要表達一些相反的看法。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我猜想,追求知識至善至美的丁丁教授一定會將這篇文章視為就事論事的商榷,而不覺得是後輩對前輩的冒犯。

按照我的理解,丁丁教授的大意是,一流知識必須有一流知識特有的表達方式,只是寫給那些能看得懂的人的。為此,丁丁教授特別提到了維特根斯坦,將其作為一流知識永遠免費的例證。

下面,我們從語言開始,到經濟學結束,說明為什麼一流知識永遠不免費,也不應該免費。

2、維特根斯坦

在哲學界,維特根斯坦是個神一樣的存在,深邃,神秘,難懂。網上有人列舉了世界最牛的十篇博士論文,維特根斯坦雄踞榜首,排在他後面的有德布羅意、薩繆爾森、張五常等人。

維特根斯坦做語言哲學,是公認的狂傲天才。大名鼎鼎的伯特蘭·羅素,一開始是維特根斯坦的老師,但後來覺得師徒關係應該反轉才對。情商極高的羅素對維特根斯坦眼青眼有加,但在維特根斯坦眼中,羅素也是永遠無法理解其一流知識的俗人。俗人羅素,文筆極其優美,寫下了許多專家卻很不以為然但普通人很喜歡的《西方哲學史》。

維特根斯坦難懂,但並非完全不可知。劍橋和維也納的哲學圈如此敬重維特根斯坦,肯定不是因為他們完全聽不懂維特根斯坦,而是因為他們至少部分聽懂了維特根斯坦,並且根據他們聽懂的部分,推斷出維特根斯坦超級厲害。進而,對於那些聽不懂的部分,也就有理由推斷,聽不懂,不是維特根斯坦的問題,而是因為自己理解力有限。

3、交流效率

佛陀與迦葉之間交流,完全沒有障礙,拈花微笑足矣。實際上,拈花微笑也本不需要,只是為了點化別人不得已而為之。兩個配合多年的雙打選手,互相走位,配合掩護,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足矣。但在一般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就沒有那麼順暢,必然有信息丟失,信息扭曲甚至南轅北轍。

一般地,人際交流可以刻畫為一個信號發送者和信號接受者之間的互動博弈。首先,某個人有了某個想法,然後用「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肢體語言等等)表達出來;然後,另外一個人接受到這種語言信號,處理、消化形成自己的思想。單向交流,至此結束。但在爭論或者雙向交流中,這種過程再會反過來;原來的接受者變成信號發送者,原來的信號發送者變成信號接受者,如此反覆。

兩個具有共同語言和理解力相仿的人,經過多輪溝通之後,即便達不成共識,也會形成「和而不同」(agree todisagree),即便我不同意你,但我知道你在說什麼。但如果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或者相仿的理解力,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雞同鴨講」,再多說都無用。這時候,請記住維特根斯坦的箴言:語言不能表達的,需要保持沉默。

4、語言表述範式

思想和表達之間到底如何刻畫?我設想有這樣一個最簡單的表述範式(representation)。「思想」是N維空間中的一個向量,而「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M維的坐標系;如果M>=N,那麼,這個思想就是可以完全被這個語言系統表達的;反過來,如果M

根據上述表述範式,語言沒法表達,就可以解構為如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一個具有N維思想的人,要把這個N維想法表達給只有M這時候,表述就必然面臨兩難。

要麼,將N維知識投影在M維,只表達M維理解力的人可以理解的部分;受教者似乎聽懂了,但N維理解力的人卻知道,以為懂的人並不真懂。

要麼,按照N維表述方式忠實表達,這時候M維理解力的人就有可能會感到完全不可理解。

考慮一個思想實驗。有一個象鼻蟲生活在一維空間(直線)上;同時有一個螞蟻生活在二維空間(平面)上。

現在,螞蟻爬到象鼻蟲的直線上,位於象鼻蟲前面。這時候,如果螞蟻告訴象鼻蟲,如果不經過象鼻蟲所在位置,是不可能到它後面的,象鼻蟲會深以為然。

但如果螞蟻告訴象鼻蟲,我可以不經過你所在位置而「繞」到你後面,象鼻蟲將無法理解;因為在一維空間中沒有「繞」這個概念。

當然,螞蟻的確可以從邊上「繞」過去,站在象鼻蟲的後面。這時候,象鼻蟲所觀察到的結果是,螞蟻先是不見了,然後就到自己後面出現了。

對象鼻蟲而言,這是「神跡」!所謂神跡,就是先告訴別人要做他看來不可能的事情,然後的確做成了。

如果覺得象鼻蟲的例子不直觀,可以設想你在一個密閉的屋子裡面,然後外面有個人說我可以穿牆而入,只具有三維空間理解力的你肯定不信,但如果外面的人真的穿牆而入了,你肯定會覺得他很神。這時候,你實際上就是一個三維空間的象鼻蟲,而那個神人就是一個四維或四維以上空間的螞蟻。

螞蟻和象鼻蟲的例子中,螞蟻是可以展示神跡的。所以,即便象鼻蟲不理解,但事實勝於雄辯,雖然象鼻蟲無法理解螞蟻,但一旦神跡出現,象鼻蟲一定會將螞蟻奉為神靈。

但有些情況下,一個具有N維知識的人,無法向M最好的例子是柏拉圖的山洞。

最初人們都住在山洞裡面,不知道山洞外面的世界實際上更加精彩。某一天,有個人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跨出了洞門(佛教的頓悟,道教的成仙,基督教的升天),看到了外面的三千大千世界。他覺得洞裡面的人很可憐,於是回到山洞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但正如夏蟲不可語冰,象鼻蟲無法理解螞蟻,洞里的人反而會認為這個人是個瘋子,妖言惑眾。由於這個人沒辦法展示神跡,也即沒辦法讓其他人走出山洞觀察外面的世界,他就無法證偽別人給他貼的瘋子標籤。越辯解,越像瘋子,最後可能會被洞裡面的人投票處死,就像暴民投票處死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一樣。這時候,記住維特根斯坦的箴言是明智的:沒法表達的東西,最好沉默。

第二種情況,表達者本來就沒有可以明確表達的思想。

一個拿著水晶球但並不真正預知未來的巫師,面對人們的詢問,他的回答必然是模稜兩可、似是而非或者難以理解的。聽的人聽不明白,本來就是裝神弄鬼需要達到的結果。

有一個橋段很能說明問題。三個人進京趕考,到一個破廟,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問他們三個的前途如何。結果算命先生伸出一個手指頭,然後就沉默不語了,天機不可泄露。

一個手指頭,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個人全軍覆沒,一個都考不上;三個人有一個中了進士,只有一個人能中進士;三個人有兩個中了進士,只有一個人中不了進士;三個人都中了進士,一就是全部,全部就是一。

看明白了吧,不管什麼情況發生,算命先生都是對的!

5、(不)等價表達

以某種語言寫就的著作,翻譯成其他語言,本質是要在不同語言體系下重新表述這個思想。

嚴復對於翻譯提出了三個標準:信、達、雅。「信」指翻得準確,忠於原文;「達」指翻得通達,明白流暢;「雅」指翻得漂亮,優雅工整。

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翻譯大師。最著名的當然是鳩摩羅什和玄奘大師。相比而言,玄奘更強調「信」,而羅什則更強調於「達」和「雅」。在一般人比較熟悉的佛經典籍中,除了《心經》是玄奘本最為流行,其他如《金剛經》等則都是羅什本更加流行。

同為三藏法師,羅什和玄奘在翻譯的「信」都沒有問題。關於羅什譯經,有一個公案,就是鳩摩羅什在圓寂前曾經當眾說:我一生所譯經文都有根據,句句無誤。如果譯文沒有錯誤,那麼死後焚屍,我的舌頭就不會壞。他去世後焚燒,肉身盡化,舌頭真的沒有焦爛,並且口中不斷放射出形如蓮花的光亮。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

不同語言之間翻譯,不同作品,難易不同。據說,讓自己作品跨語言表述而沒有太多信息扭曲,做得最好的是米蘭·昆德拉,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作者。

但另外一些作品,原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深深內嵌於原初語言,翻譯成其他語言極其困難。比如紅樓夢,我實在無法想像如何將金陵十二釵判詞翻譯成英文而不丟失其中的諧音雙關。

當然,也有一些翻譯作品,由於譯者水平實在太高,以至於和原作相比,絲毫不輸。在某種程度上,是曾緘造就了「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倉央嘉措。

翻譯也牽涉到學術語言與日常語言之間的翻譯。不可否認,有些學術思想太過深邃,以至於無法翻譯成日常語言。比如說,不了解現代物理學和相對論,真正理解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是不可能的。一般民眾,即便能背下來E=MC2,實際上並不知道真實含義是什麼。

但是,絕大多數道理,日常語言是完全可以表達的,有時候表達得一點都不弱。比如說,信息經濟學中的單交叉條件,翻譯成日常用語就是「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一遛」。

這樣,增強表達效果的一個途徑就是「見神說神話,見人說人話」。在神面前,說人話,就顯得很Low;在人跟前,偏要說說神話,就顯得很裝。

經濟學界裡面,將這種本事發揮到極致的要數保羅·克魯格曼。一方面,克魯格曼能夠用行內人才能明白的語言,發表學術論文,並因此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另一方面,克魯格曼也可以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他所表達的各種思想。

6、一流知識,永遠都是一流的價格

回到今天的正題,從經濟學角度考察知識定價問題。

丁丁教授的命題是,一流的知識永遠是免費的。論證的邏輯是:

「一流知識的特徵是,人類在數百年里只有數次機會與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相遇,如果你幸運地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而且你獲得了重要性感受,那麼根據「懷特海三段論」,你就有了表達自己的這一重要性感受的衝動。注意,此時,你絕不會為了讓大眾理解你的表達而扭曲你對重要性感受的表達。」

從丁丁教授文章後面的內容可以知道,這是他無法忍受商業操作團隊不斷要求他修改表述方式的吐槽。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由此得出一流知識永遠免費的命題,卻難以服人。

丁丁教授的命題,換一種表達方式,就是市場在知識定價方面完全失效,也應該失效。事實並非如此。市場對於知識定價,可能會遲到,都永遠不會缺席,也不應該缺席。

我想,沒有多人會認為孔老夫子傳授的不是一流知識。但即便如至聖先師孔夫子,傳授知識也不免費。

《論語·述而》寫道,「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表明,要拜有教無類的孔夫子為師,需要拎點牛肉乾才行;這既是尊師重教的禮法,也是一種篩選機制。

要知道,在春秋時候,幾吊牛肉乾可不是個小數。實際上,即便到宋朝,牛仍被視為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殺牛違法。願意破費拜師學藝,說明有誠意,對自己也有信心。

再以維特根斯坦為例。1929年,他覺得應該結束浪蕩生活,於是重返劍橋大學,以《邏輯哲學論》為題,通過了由羅素和摩爾主持的博士論文答辯,並留在三一學院講授哲學。

1939年,維特根斯坦接替摩爾成為哲學教授。大家都知道,在老牌的英式教育體制下,教授職位非常稀缺,基本上一個系只有一個。

大名鼎鼎的凱恩斯,一輩子在劍橋也只是做了個講師,因為之前擔任教授的是他的老師馬歇爾,而在馬歇爾逝世之後,教授職位又一直被師兄庀古霸佔著。

維特根斯坦教授領著高額的劍橋薪水,說他的知識免費,怎麼都說不過去。

最近的例子,華人之光張益唐證明,儘管間距為2的孿生素數有無窮多對,但孿生素數對之間的距離卻是有限的。這是一個驚世駭俗的偉大成就。

在此之前,張益唐歷經坎坷,只是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三流學校新罕布希爾大學找了個講師職位。

然而,一旦驚世之作發表,他的境況立即改變,不但從講師立即破格提拔為正教授,也受邀到愛因斯坦曾經工作過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做演講。

之後,他獲得了一系列數學大獎,如2014年度羅夫·肖克獎 ,2014年柯爾數論獎 ,2014年麥克阿瑟天才獎,2016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現在,張益唐已經到了更加出名的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擔任數學教授。可見,市場對一流知識的定價,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一流知識只能免費,付費只能買到三流知識,照此邏輯推理,會得到很多荒唐結論。

第一,為知識付費者是傻帽。

既然已經有免費的一流知識,居然還為三流知識付費,自然是傻帽。這種傻帽不光是收聽付費課程的廣大消費者,也包括那些花巨額薪酬挖技術人員的大公司。即便否認群眾眼睛是雪亮的,但要說那些腰纏萬貫的富翁各個都是傻帽,未免太不符合常理。傻子能賺大錢,人人都想當傻子!

第二,一流知識的創造者也傻帽。

一流知識完全免費,三流知識能賣高價,必然意味著:創造一流知識,然後過得窮困潦倒;或者,創造三流知識,然後過得有滋有味。在這種知識的報酬體系下,創造一流知識,不是傻帽是什麼?

丁丁教授的正確之處在於,一流的知識在傳播過程中,應該是免費的,因為這樣最符合社會的價值,更多的一流知識可以將那些三流知識擠出市場。

丁丁教授的錯誤在於,將一流知識或者一流人才的一次性付費機制當成了免費機制。

關於一流知識,既要照顧傳播過程的免費,又要照顧創造者的收益,最好的權衡結果或許是一次性高額付費,也就是類似於終身教職制度下的非連續固定薪酬制度。

「固定」的含義是,在一定合同期內,整體薪酬是個常數,但如果條件發生重大變化,雙方可以協商修訂合同條款。按照前面的例子,在張益唐講師完成驚世之作後,可以「不連續地」升為張益唐教授。

這很像是吃自助餐。消費者支付了門票之後,不管你吃多少,邊際費用都為零,但不能因此就說自助餐是免費的。實際上,越高檔的自助餐廳,門票費越高。

一流知識必然免費的說法,就類似於給醫生冠以白衣天使的光環,將教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就是不給他們以體面的薪酬。

弗里德曼曾經說,為什麼付費,就得到什麼;不為什麼付費,就得不到什麼。

一流知識永遠不免費,也不應該免費。要得到一流知識,就必須支付一流價格。一流知識,不光包括一流知識本身,能將一流知識翻譯成日常語言的知識,也是一流知識。中國現在的問題,不是一流知識應該免費,而是應該給一流知識的創造者支付一流的價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網 的精彩文章:

大屠殺歷史引爆波蘭以色列激辯 德國出面攬下所有罪責
年味兒:不過是小時候的味道

TAG:財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