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中國由盛轉衰真的是拜滿清所賜嗎

古代中國由盛轉衰真的是拜滿清所賜嗎

馬戛爾尼來中國的時候,正是乾隆當皇帝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康乾盛世」。不過馬戛爾尼對中國做出的評價與預言,卻狠狠的抽了我們中國人一巴掌。

馬戛爾尼對中國最著名的一個評價是「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 至於馬戛爾尼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以及他眼中的中國,小編就不在這裡贅述了,相信大多數人都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

很多人都把華夏文明由盛轉衰的責任歸結於滿清的頭上,這種說法其實並不錯,畢竟我們無法否認中國是在滿清統治中國的時期落後於世界的。馬戛爾尼曾說過,中國只是一座雄偉的廢墟,任何的進步在中國都無法實現,人民生活在暴政之下,見到官員只能滿眼恐懼的下跪,還要給婦女纏足,這使得中國變得越來越野蠻,相對於明朝,很多方面已經明顯的倒退了。

那麼小編就有過一個假設,假如滿清不入關,是不是就說明華夏文明會一直繁榮昌盛下去?首先這個假設是以割裂了中國歷史為前提,所以這個假設大家看看就好了。小編在這裡提出的一個觀點是關於歷史偶然性與必然性對華夏文明的影響,因為歷史不是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首先我們談談閉關鎖國的問題吧!目前歷史教科書給我們傳遞的思想是,清朝由於閉關鎖國,導致落後於世界。現在很多穿越小說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把小說主角穿越回明朝嘉靖年間,因為這個時候中國沿海地區有著繁榮的對外貿易經濟,與歐洲,非洲,阿拉伯,東瀛日本,東南亞等等,中國由此賺的盆滿缽滿,然後再由主角的引導讓明朝走入資本主義,最後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實際情況是,這完全脫離了當時中國土地生產關係緊密相連的現實,我的觀點是,不論滿清入不入關,中國的閉關鎖國也會一直延續很長的一段時間!

小編分析了三種理由來佐證我的這個觀點,可能會有人反駁我的觀點,但是還是請大家繼續看下去。第一點是中國自古代以來就是以傳統小農經濟佔主體的農業地主型經濟的國家,所以小農經濟下的中國人有一種保守、目光短淺的性質,因為大家都是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只要中國人的日子還過得下去,就不會去冒險做別的事情。所以那種迫使百姓去海外尋找財富的基層土壤在中國是不具備的,也可以說是因為中國百姓過得相對還可以,所以喪失了那種進取與冒險的精神!

第三種理由就是,當初中國人實行海禁的原因,是由於倭寇在東南沿海肆虐,所以當時的中國明朝政府採取海禁。而且中國曆朝歷代對於海外國家都是比較友好的,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導致中國人以為外國的人也是友好的,這點雖然說的有點牽強,但是從鄭和下西洋就可以看出,中國對海外國家更多的是進行朝貢貿易,宣揚大國威嚴,而非資本侵略。而且中國那時候的皇帝也不稀罕海外的那些蠻夷之地,所以為了鞏固皇權,就把自己給包了起來,還能起到保護自身的作用。畢竟當時採取海禁肯定有當時條件下的必然理由。

而明朝被滿清所滅,這也是歷史的必然性。由於中國當時的思想文化已經非常淪喪了,明朝自我改良與凈化的能力又嚴重不足,又無法進行自我革命,所以那時候已經無力回天了。就算遇到國家存亡危機的時刻,明朝依舊還沒醒來,在明朝的首都北京搞黨爭,明朝滅了之後,又跑到南京搞黨爭,這個黨爭主角就是「一群沒有多少政治遠見,缺乏治國才能」的士大夫,卻有著類似當代憤青感情的東林黨。最終導致明朝滅亡,我們的東林黨還真是功不可沒。

回歸上面的那個假設,清朝不入關,或許大順政權統一關內的可能性大一點,但是想北伐滿清,也是想多了。如果李自成真的成功了,那依舊改變不了中國是一個地主型經濟的國家,這種老舊的生產關係嚴重的制約了當時經濟的發展,但是卻極大地穩定了皇權的統治,所以即使後來建立的是別的王朝,也依舊會閉關鎖國。

最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生產關係和生產結構沒有改變,老舊的小農經濟、地主經濟的生產關係,一直到清朝滅亡,以至於到民國的時候,還普遍的存在於中國一些地區。所以華夏的衰弱,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就是老舊的生產關係與生產結構造成的,始終束縛著中國的發展。普通民眾只滿足與現狀,統治階級也樂得這樣的穩定統治,他們之間相輔相成,可以這麼說,沒有鴉片戰爭轟開國門,古代中國可能依舊是那種傳統的舊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琉球被收復過五次,三次都是同一人所為,其名字卻不為人知
聞名天下的明十三陵,為什麼缺了三位皇帝?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