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難困境的解決方式

二難困境的解決方式

在上篇文章中,筆者提及文學作品和現實的關係,如果說文學作品是現實的反映,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文學是上層建築之一,現在經濟基礎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與當時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文學作品,反而有很大的影響,其影響沒有消失,這是為什麼?

這個困境就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力,與產生他的社會經濟條件之間的緊張關係,這個緊張關係是一個「二難困境」。

比如,子曰: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是孔子在《論語》中的一句話,當時,孔子看到,正卿季氏之家演奏只能天子演奏的「八佾舞」,孔子看到感到禮崩樂壞,非常痛心,於是,說了這句話。

但是,我們知道,現代很多人還對《論語》等儒家經典喜歡非常,這句話對現在還有很大的影響力。《論語》等經典著作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

我們的問題是,孔子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而與當時環境相對應的這句話,其生命力沒有收到政治環境變化的影響,這是為什麼?

對此,克勞斯在其啟蒙意義文學史的研究中,恢復了對文學形式的思考,因為這是從文學形式中「沉積了大量的社會影響」的情況來解釋文學社會構成功能。即「文學向著一種意識的方向發展」,因此,文學中表述的社會產生在文學作品中,風格是其法律——通過風格的體味,文學的表述才能被翻譯解釋。

如何理解文學的社會構成功能?文學的文本和概念形成以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這些文本和該概念「型構」著當前的社會。這話怎麼理解?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幾千年以來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里,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認同,此時,這句話就「型構」了現實的中國社會。其次,現實的社會是什麼樣子,需要一定的文本和辭彙去描述,而這些現成的概念和文本都帶著某種價值觀。比如說,孝子賢孫這樣的辭彙,都含有某種價值觀。因此,從這些辭彙描述當前社會的時候,這些辭彙就對現實社會起到一個「貼標籤」的作用,對現實貼什麼標籤,現實就成為了什麼現實。比如,判決某人構成強姦罪判刑十年。這個判決就起到一個「型構」這個強姦犯的作用。這就是「文學的社會構成功能」。

通過上述論述,你可能發現,文本和概念有"決定」現實的功能。不是社會實踐決定了為學的文本,而是文本和概念決定了社會的現實。文本和概念作為一種獨立的存在,獨立「精神」或者「主觀意識」,其向主觀方面發展了。

因此,是這種文學作品創造了這種「社會」。因此,「文學中表述的社會產生在文學作品中」。離開了文學作品,也就沒有這種社會。是這種文學作品決定了這種社會。

但是,為了真正了解這種社會,作為讀者必須對之進行體味,此時,文學的表述才能夠真正的被理解。

加羅迪反對「封閉於自身的現實主義」,並且,從向著未來開放的,作為作品與神話的現實角度,把藝術作品解釋作「不受束縛的現實主義」。「對於現實來說,一旦包含著人,現實就不僅意味著現實本身,而且意味著現實中正在消失的東西或將要誕生的東西」。

這是說,文學的文本要向現實開放,關於文本的開放結構,筆者已經說了很多,對此,筆者不再論述。文本如果向現實開放,因為現實不斷變化,解釋者也是不斷變化,因此,對文本的解釋,也就是不受束縛,沒有統一的答案。

最經典是上述黑體字部分了。一旦人進入到現實中,現實是什麼?現實就不是現實本身了。因為,現實是什麼需要人去「訴說」。每個人的訴說都帶上自己的印記,即便這個人聲稱自己訴說的最客觀。如果「訴說」帶上了自己的印記,那麼,說的人在說的時候,就會對現實進行「剪裁」,去掉的是他沒有關注的東西,加上的是他關注的東西,因此,現實中就因為有人的「訴說」,就消失了一些東西,同時也誕生了新的東西。

有人說,不對,不管人注意到,還是沒有注意到現實中的東西,現實中的東西還在那裡。就如上文中筆者所說,判決已經將你說成一個強姦犯,人們就關注你是個強姦犯,你可能有一些優良的品質,但是,因為你是個強姦犯,誰看得到?這就是文本和概念對現實的「型構」作用。現實是什麼他自己不會說話,只能依靠概念和文本來描述,而概念和文本是主觀意識的東西。因此,到了最後,人們將概念和文本描述的東西,就當成了現實的本來面目。

文本和概念對現實的這種作用,在法律上會形成「專橫」。這被稱為「概念的專橫」。博登海默說,概念的專橫是形成大量不正義的根源。但是,有時候也沒有辦法,因為,法律是什麼,依靠的是文本和概念來描述。

考西卡對馬克思主義有關古典藝術的片段論——一部藝術作品的生命力為什麼並且怎樣比它所產生的條件更為持久——的二難境界的解決,是按一種藝術特性的定義歷史地調節藝術作品的本質和影響,使之成為辯證的統一體:「作品只要有影響,就能生存。包含在一部作品的影響之中是在作品的消費中以及在作品自身中完成的東西。與作品一同產生的是作品表達,作品之所以成為作品,並作為一部作品存在下去,其原因是作品需要解釋,需要在多義中工作」。

比如,上文中的「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它的生命力就是因為他有巨大的社會影響,而這種社會影響,是因為古往今來的人都在讀這個文本表述,而且通過這個文本表述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達到了自己的許多目的。比如,每個社會階段都有僭越禮制的行為,因此,這個社會的人,就可以針對這種僭越禮制的人說這句話,「八佾舞於庭」就具備了一種比喻意義,「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成了一個成語。因此,每個時代的人們對這個文本的學習和使用,就是「作品的消費」。如果一個文本能夠解決每個時代的人們的要求,就說明這個文本表述具有巨大的適應力和生命力,同時也就具備了重大的影響。因此,文本的影響力,是建立在作品的消費上的,也可以說,是建立在讀者的閱讀上的。

不同的人對文本進行理解,不同的人就得到不同的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對文本對文本進行理解,也會得到不同的理解。文本的含義是相對的,會因人而異,也會因時代而異。每個時代的人,每個地域的人,都根據自己的情況對文本進行理解,並進行解釋。此時,文本的含義是多義的。這樣,文本就在「多義」中工作。

此時,文本就會產生一種「普適性」,或者說「放之四海而皆準」,也就是說,文本不僅對過去是使用的,對現在和將來也是使用的;文本不僅是對中國各地適用,而且對外國人也適用。此時,文本的產生就超越了產生他的社會條件,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這個二難困境也就解決了。

因此,作者說:藝術作品的歷史本質不僅在於再現或者表現功能,而在於他的額影響之中。這有兩點作用:

一方面,作品的生命來自作品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不斷的理解和對過去的能動的再生產就不能被局限於單個作品。現在必須將作品和作品的關係放在作品和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把作品自身中含有的歷史連續性放在生產和接受的相互關係中來看。換言之,自由黨作品的連續性不僅通過生產主體,而且通過消費主體,即通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時,文學作品才能獲得其過程性的歷史。

對上述論述的理解,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說到很清楚了。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文本和讀者的「合璧」。這種「合璧」」也是二難困境的解決方式。

另一方面,假如「人類現實不僅是新事物的產生,而且也是一種對過去(批判的,辯證的)再生產」,只有將其獨立出來,我們才觀察到藝術在這一不間斷的總體化中的功能,因為藝術形式的特殊成就不再被定義為模仿,相反被辯證地視為一種能夠形成和改變感覺的媒介,藝術過程中首先發生的是「感覺的形成」。

對上述論述的理解,作者是說明文學作品對社會的那種「型構」功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煙台劉德利 的精彩文章:

TAG:煙台劉德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