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建立21世紀的家道——新時代的兒女觀

如何建立21世紀的家道——新時代的兒女觀

GIF

1

三個危機

家庭結構有兩個階段的遞變,由於人格的固化和人之歷史性的謬誤,卻使得家庭的權力體系未能伴隨而變。

第一階段:成人—小孩。

從子女出生後,以至子女成人,脫離經濟依賴或結婚為止,都屬於第一階段的家庭結構。

在這個階段里,由於成人一小孩的結構關係,自然地導生了人類動物原始的生理權力體系(如雞群中pecking-order,即是以生理強弱的優勢,來決定權利地位的高低)。再加上子女被父母視為其自體的延伸,對之有絕對的控制權。而且父母一直是個施予者,子女也一直是個接受者,必須依賴父母各方面的援助才能生存。父母和子女雙方,在此種家庭結構的限制下對這些家庭內涵的運作和自識,更使得家庭中的權力體系,無論是生理的、心理的或文化層次的,父母都高踞主宰者的上位,成為家庭中結構和功能的運作主體。相對的,子女也就領受了權力體系中的下位,而以家庭中結構尤其是功能的客體而存在。

此階段中,父母撫養子女、教育子女。父母是子女的知識、道德和生活上的傳播者、裁判者,父母的一切都是對的、正確的,子女與之抵觸之理念與行為,都必須修正。

第二階段:成人—成人。

子女成年之後,脫離了經濟依賴或成為家庭中經濟的主體之後,即進入第二階段。

在這個階段里,父母之成人逐漸衰弱,子女之成人越漸強壯。以自發的生理權力體系而言,應該與第一階段相反,轉化為子女上位父母下位,或是二者平行互相勻衡才對。可是,事實並非如此。人類雖保有並不自不自覺地運作生理的權力體系,但人類心理和精神層面,所涵蘊之道德性和超越性,卻可超脫於生理權利體系的自然限制之外。家庭中的權力體系仍停留在第一階段,並未改變。在此階段中,子女對經濟依賴的脫離和反哺,使得「養的關係」成為雙向的。但是,人之道德,使得子女不敢言「不」。只敢言「是」一一 一種感恩、回報和本然的天職。在養的關係上似乎平衡了,可是在教的關係上卻仍保持父母指向子女的單向關係。一方面固然是子女對父母不敢言教,所謂「事親無犯有隱」;另一方面更具體的,卻是父母積習已久,積威已漸的原因。

過去是不可改變的歷史觀,和滾雪球式的Freud型人格,使得人們的理念和行為,呈現一種固化或習慣化的現象、子女們從小就經歷了父母的絕對權威,以致成年後第二階段的理念行為,仍制約於第一階段的成長經驗.父母則一直高踞家庭中權力體系的尖峰,在「朕是國家」的長期經驗里,「享受」著權力欲的快感。父母永遠是對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使得父母的理念和行為模式固化而難以轉寰(是以有「老頑固」之俗語存在)。

一般而言,年齡越大,其人格固化的程度越高,超難接受新的理念、事物或行為。而20世紀以來,時代的轉化和新知識產生的速度,可以說是越來越快。所以,子女所代表的年輕一輩,對於新知識的接受—本身原有之理念、行為之改變,都較父母所代表的年長一輩,來得容易而且快。因此,由於接受新知識的速度不同,使得父母子女對知識內容的判斷與評價,有了差異的反應。當子女的價值觀和自我觀以及諸種參考架構,部分或全都脫離父母本執的標準時,倘若雙方不能接受差異性理念的個別價值,以及雙方具體存有的血親與愛的關聯,復加以不良的溝通方式,則有所謂的「代溝」產生。

子女承受的新理念可能是錯的,但是父母那一套卻也不見得永遠正確可行。當父母子女存此代溝,而於應、否、對、錯和價值上起了爭執時,家庭中的權力體系即自然地罩下,權力地位高的父母永遠是對的。在此情況下,子女必然導致理念和感情上的衝突與挫折。身為子女的,他該力執他的"真理"呢?還是秉持他的孝道"?於是,人子在家裡和家外,就可能有兩套不同系統的行為出現。因此,也就導出了傳統家庭結構下的第一個危機——子女於家庭中的挫折以及父母人格的硬化。

父母一直領受著家庭之主體的地位,年復一年後,「地位」也就變成了一種「責任」和「擔子」。養兒育女並不簡單,如今在代溝的壓力下,還得替子女的行為負責。「誰家的孩子」、「沒家教」、「公布父母的名單」,家裡大大小小事兒,都得父母來操心或張羅。許多的父母終生都被這個擔子壓得喘不過氣來。父母們不自覺地、自然地背起這個擔子,而當這擔子變成拖累和苦役的時候,卻又沒多少人敢於狠心地拋棄不管。「整日里替兒女做牛做馬」......,當煩心怨詞出現之後,或表露於行為,弄得家裡雞犬不寧;或私藏心底,變得好像天天都在折磨自己,這是傳統家庭結構下的第二個危機。

子女一直領受著家庭之客體的地位,時機日久習慣化了以後,也就變得只享有接受的權利,而沒有施予、負責的義務。客體式的存在位格,使得子女不能負責,也不願負責。要吃、要穿、錢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生了我,當然要養我」。子女在家中失去了主體性,他們不會主動地去關心、尋找或滿足一個家庭的各種需求。「住家裡就像住旅館一樣」,這句話從父母們嘴裡出來的時候、雙方的處境也就很明顯了。

客體式的存在位格,對子女的主體性也是一種挫折或矛盾,家庭中的主體位格由父母據有。子女的主體性在家裡無法發揮,他對這個家無法做主。當子女由不能付出,到算了—不願付出,把他的主體性,由冢內轉向家外以後、家只是一個吃飯睡覺不要錢的地方罷了。「反正待在家裡也沒事幹」,家變得與「空虛」連在一塊兒。青少年問題的導因,與其說是父母的家教失敗,倒不如說是子女客體式位格存在所致,這是傳統家庭結構下的第三個危機。

2

行 動

在了解傳統的家庭結構與其弊端之後,我們對家庭的本質重新作了一番體認,於是問題就轉向現代的子女了。現在—此時此地的我—身為人子(女)的我,該怎麼辦呢?身處奔躍如飛的時代,一切的知識、事物......都爆炸性地出現、改變、遞換。這一代的兒女該如何把自己的成長與能力、回饋、貢獻給我們的家呢?

如何關愛我們的上一代與下一代?這是每個成熟的人子,所必須面對的思考與實踐。父母不了解我,不依諒我,不夠愛我,不能與我解憂,也不能與我們同樂等,還有怨言,人子們都曾說過。可是,我們了解、體諒我們的父母嗎?父母也會有煩惱、有傷心、有無奈、有挫折之時,我們是否那麼貼切地去體會,主動為父母解憂呢?願意或能夠與父母同樂的,就更少了。我們對父母的關愛,是否早已足夠?為什麼?為何人子們不曾聽過,父母如是的怨言呢?

有任意一個成熟的人子,還能甘心於家庭中客體位格的存在嗎?家庭中的行動主體,就在這一代的人子身上凸顯而出。面對著傳統家庭結構下既成的缺點,人子們主動而具體的以言語、行動來關愛他的家。

1、主動的體諒父母的感受與心境,分擔家中的每一件事,努力地成為父母同樂解憂的「朋友」。

2、多花些時間,少用點脾氣,再多加些愛心,幫爸爸、媽媽的忙教養弟妹,以我們切身的經驗,做最具體切實的關愛。

3、創造機會,主動地帶給家中幸福歡樂的氣氛。

4、父母的再教育。通過各種途徑,主動而積極地把新知識傳遞給父母,協助父母把硬化的人格,提升至更完滿的人性層次。

5、在「接受」家中每一分子之現有人格與能力,並承認家中一切現況的基礎上,來關愛並調適我們的家。

而後,繼於上述的思考之後,實踐的具體方法則依家庭情況的差異而有種種的不同。每一種技巧,都對應有內涵的本質。內涵本質的具備,實踐的方法論自然與時俱現。技巧模式的刻板套用,只是越增困擾,而無所裨補。因此,本文的目的,不在於方法、技巧的供給,而在於內涵本質的揭櫫,在於提供21世紀兒女觀的新指向——如何關懷我們的上一代與下一代。

子女行動之主體性的實踐之後,親子結構就轉化成互為主體性的關係。在調適了傳統家庭結構的同時,也建立了21世紀的家道——新時代的兒女觀。

點擊這裡,了解更多

關於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昆輝 的精彩文章:

TAG:林昆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