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脾胃虛寒型胃腸病貼敷療法

脾胃虛寒型胃腸病貼敷療法

人吃五穀雜糧,時間久了,總會出現一些脾胃不適的癥狀。臨床上脾胃病患者數不勝數,證型也是種類多多,而根據相關調查,屬脾胃虛寒證型者居多。

在此,整理了廣東省中醫院針對脾胃虛寒胃腸不適研發的「溫通貼」貼敷療法。

製作簡單、操作方便,臨近春節,大家可趁閑時自製,以行日常調理之需。

脾胃病常見病症病症

1.運化失常:食少納呆,脘腹脹滿,胃痛腹痛,便溏,便秘

2.胃失和降:早飽,噯氣,反酸,噁心嘔吐

3.升清失常:面色萎黃,頭暈,神疲乏力

4.四肢失養:四肢瘦弱,無力羸弱

5.脾不統血:便血,經期延長或提前

常見脾虛證

常見的脾虛證

1.脾氣虛證

病因:感受外邪,內傷飲食,情志失調

氣虛證候: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

脾氣虛證候:納差,食少,便溏,脘腹脹滿隱痛,時輕時重,喜按

舌脈: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

治療:健脾益氣

2.脾陽虛證

病因:脾氣虛進一步發展,過食生冷,過食寒涼,損傷脾陽,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

陽虛證候:形寒肢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面白

脾虛證候:納差,食少,便溏,脘腹脹滿隱痛,時輕時重,喜溫喜按

舌脈:舌淡胖或齒印,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療:溫中健脾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

01

源流

初秋戰國·《靈樞·經脈篇》:「足陽明之筋……有熱則筋緩,不勝收放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開創膏藥外治先河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臨發時,以醋和附子末塗背上」

清·《理論駢文》:「以膏統治百病」——較成熟階段

02

作用機理

正如《靈樞》所載,「十二經脈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支節」,經絡學說是內病外治的基礎,腧穴通過經絡與內在臟腑的聯繫,故《靈樞》中又曰:「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穴位貼敷通過膏藥的機械性刺激,激發經絡本身的功能,疏通經氣的傳導,使機體陰陽處於平衡狀態。

刺激作用——刺激體表腧穴,發揮經絡調節作用。

藥理作用——貼敷的藥物通過皮膚的滲透和吸收,產生局部和全身性的藥理作用,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部分研究表明可干預炎症因子的表達。

溫通貼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

組方:乾薑、肉桂、吳茱萸、細辛,以其粉劑混合蜂蜜,溫水調製而成

用量比例:擬一份為40g

冬天:乾薑粉20g,肉桂粉、吳茱萸粉、細辛粉各40g

夏天:乾薑粉10g,肉桂粉、吳茱萸粉、細辛粉各40g

將所有的粉劑混合,與溫水取1:1的比例混合,再配以?的蜂蜜調成糊狀

每次取1cm左右的糊狀物,敷於相關穴位,用膠布或穴位貼貼

一日一次,一次1~2小時,持續使用14天

注意糊狀物使用時才調配,粉劑可以預先打好半個月的量,密封保存

乾薑

溫中散寒,守而不走,專散里寒

對應激性潰瘍、吲哚美辛加乙醇性、鹽酸性和結紮幽門性胃潰瘍均有明顯抑制作用。所含的芳香性揮髮油,對消化道有輕度刺激作用,可使腸張力、節律及蠕動增強,從而促進胃腸的消化機能。

肉桂

補火助陽,引火歸元

具有抑制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胃黏膜血流量,發揮抗潰瘍作用。

吳茱萸

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抗潰瘍、雙向調節胃腸運動、止嘔止瀉、保護胃黏膜、降低胃液酸度。

細辛

祛風散寒止痛

具有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01

適應症

脾胃虛寒型的胃脘痛、腹痛、便秘、泄瀉

02

禁忌症

過敏體質者或對藥物、敷料成分過敏者慎用

貼敷部位有創傷、潰瘍者禁用

脾胃濕熱、脾胃陰虛者不宜

03

操作方法

75%酒精消毒標準取穴,貼敷觀察,局部刺痛反應明顯者可提前取下

貼敷時間每次1~2小時,每日1次,14天為1療程。

04

水泡處理

一般小水泡不用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

大水泡用小腹真挑破其底部,排盡液體,消毒防感染

破潰的水泡消毒處理後,用無菌紗布包紮防感染。

05

注意事項

久病、體弱、消瘦以及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慎用

孕婦、幼兒、糖尿病患者慎用

貼敷藥物後注意局部防水

色素沉著、微癢、潮紅、燒灼感、輕微疼痛、輕微紅腫、輕度水泡屬穴位貼敷的正常皮膚反應。貼敷後若出現範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泡、瘙癢等現象,應立即停葯,對症處理。如出現全身性皮膚過敏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貼敷藥物期間,應盡量避免貪涼,食用生冷、寒涼等有可能減弱療效的事物。

胃脘痛

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症的病證

脾胃虛寒型胃痛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脘隱痛,綿綿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則緩,納差,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勞累或受涼後加重,甚則泛吐清水,喜溫喜按,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弱或遲緩。

病機:脾胃陽虛,導致胃失溫養,氣機受阻,脾胃升降失常,脾氣不通則痛。故取任脈、足陽明胃經穴位為主,加上脾俞,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取穴:中脘(臍上4寸),上脘(臍上5寸),足三里,脾俞(第11胸椎,旁開1.5寸),胃俞(第2腰椎,旁開1.5寸)

虛寒癥狀明顯如形寒肢冷、口泛清涎者,可加關元(臍下3寸)、氣海(臍下1.5寸);

胃脘脹滿甚者,可加滑肉門(臍上1寸,旁開2寸)、太沖(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噯氣甚者,可加關元;

嘔吐者,可加內關;

反酸甚者,可加陽陵泉(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腹痛

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脾胃虛寒型腹痛

(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腹痛綜合征)

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溫喜按,形寒肢冷,手足不溫,面色萎黃或無華,納差,便溏,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細弦。

病機:脾胃陽虛,導致胃失溫養,氣機受阻,脾胃升降失常,脾氣不通則痛。故取任脈、足陽明胃經穴位為主,加上脾俞,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取穴:神闕、足三里、天樞(平臍中,臍旁開2寸)。

虛寒癥狀明顯如形寒肢冷、蜷卧懶言者,可加關元、氣海;

大便溏薄者,加水分(臍上1寸);

大便秘結者,加腹結(臍下1.3寸,旁開4寸);

腹脹明顯者,加大腸俞;

腹痛甚者,取腹部阿是穴。

泄瀉

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的病證

脾胃虛寒型泄瀉

(慢性腹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

大便時溏時泄,遷延反覆,食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病機:脾主運化水濕,無濕不成瀉,脾虛失於運化,水谷精微不化,與糟粕雜合而下而成泄瀉之證。故從脾論治,去脾俞穴;腎俞補火生土;同時泄瀉病位在大腸,故去大腸經募穴升降平衡氣機,足三里健脾止瀉。

取穴:脾俞、腎俞、天樞、足三里

泄瀉甚如水樣、乏力者,加水分、關元、氣海;

腹痛綿綿,得溫痛減者,加神闕;

嘔吐者,加內關、中脘、梁門(臍上4寸,旁開2寸)。

便秘

糞便在腸內滯留時間過長,秘結不通,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乾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證

脾胃虛寒型便秘

(功能性便秘、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

大便並不幹硬,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後乏力,面色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病機:大腸傳導功能失調,故去大腸經的募穴天樞與大腸俞以疏通腹氣,腹氣通則傳導功能恢復;輔以脾俞、足三里補脾氣而化生氣血,從治本入手。

取穴:大腸俞(第4腰椎,旁開1.5寸)、天樞、足三里、脾俞

虛寒癥狀明顯如形寒肢冷,蜷卧懶言者,加關元、氣海、腎俞;

大便干硬難解者,加三陰交、腹結。

本文由原創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

醫路漫漫∣一個有用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應采兒終於回應Jasper的好脾氣,只是她這個答案也是萬萬沒想到啊
脾氣越大越旺夫的5大生肖女,誰娶誰發達!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