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孝」字,子女、父母兩代人各有著什麼樣的解讀?

一個「孝」字,子女、父母兩代人各有著什麼樣的解讀?

千山萬水都要回家!過年了,沒有比「回家」更讓人心動的字眼了。家在哪裡?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就是你遠航萬里依舊心心念念的港灣。小時候,回家是乳燕投林;長大後,回家是倦鳥歸巢,更承載著對父母的孝順、對家族的責任。本期調查顯示,69.84%的子女和49.52%的父母都認同「過年回家」「多多陪伴」是表達孝心的最佳方式,在很多問題上都存在差異的兩代人,在「回家」這件事上卻達成了一致看法。

七成受訪者與父母分居

本期「今晚調查」通過今晚傳媒集團旗下《中老年時報》微信公眾號、問卷星、掌上天津App、騰訊大燕網等渠道,發起「兩代人理解的孝順是一回事嗎」的主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02份。其中,315位受訪者從子女角度表達了想法,287位受訪者從父母角度闡明了看法。兩份問卷、兩種聲音,所帶來的衝突與融合,或許能夠在兩代人之間搭建起互相理解的橋樑。

受訪者中,女性佔比64.62%,男性佔比35.38%;子女的年齡構成集中在18歲至45歲,佔比83.18%;父母的年齡構成集中在51歲以上,佔比57.83%。

受訪者家庭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沒有兄弟姐妹的子女佔比40.63%,而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佔比63.81%。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受訪者佔比35.54%,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子女受訪者佔比30.48%。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異地求學、就業,也有不少人去往其他國家發展,於是便出現了約七成受訪者與父母分開生活的調查結果。距離讓傳統的家族式生活難以維繫,也讓父母更渴求精神上的陪伴與支持。

同城子女回家頻繁

在天津,很多與父母同城生活的子女保持著定期探望父母的良好習慣。調查顯示,一周一次或者更頻繁地探望父母的受訪者佔比近五成。

您一般隔多長時間回家探望父母?

小徐的新房在紅橋區,父母住在南開區,岳父岳母家則位於河西區。他曾經對朋友調侃:「要是專門去探望雙方父母,這不就是天津一日游嗎?」結婚以前,雙方家長都大方表示希望年輕小夫妻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必惦記家中父母。但結婚一年多了,小兩口的廚房卻很少開火。妻子單位離娘家很近,夫妻倆下班後養成順路「蹭飯」的習慣。休息日,他們不是回小徐父母家吃飯,就是和朋友相約出去玩。小徐說,很多發小和自己都是差不多的生活狀態,「說獨立吧又常在一起,說啃老吧我們又都有工作,反正父母高興我們來,那就算盡孝吧。」

「常回家看看」對於和父母同城生活的子女而言並不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除了為了「孝順」而回家,父母一代「退而不休」,忙於為兒女「出工出力」的奉獻精神,也是吸引兒女回家的另一種原因。

網路改變代際關係

和子女來往不夠頻繁的父母們通過怎樣的方式維繫親情呢?社交網路的發展也給代際關係注入了新的活力。調查顯示,35.19%的父母經常通過社交網路關注子女的狀態,32.06%的父母有時會關注,23.00%的父母不會關注子女在社交網路上發布的信息,9.76%的父母對此則表示「說不好」。相較於父母一輩的熱情,熱衷於社交網路的子女們卻很少考慮父母的「關注需求」,46.67%受訪者表示不會發布任何關於父母的信息。

留學韓國的尚琪回憶:在天津讀大學時,她常常在社交平台上「屏蔽」父母,但走出國門後,她每兩天就和媽媽視頻聊天一次,彙報近況、分享生活、尋求指導,聯繫更緊密了。「不像在天津,總覺得父母等著挑我的毛病,現在我知道他們每天都盼著我發朋友圈,我就應該讓他們看到我過得很好!若想要發一些小情緒、小傷感的時候反而要設置『不可見』,免得他們擔心。」尚琪通過網路的「常問候」和「報喜不報憂」也是一片孝心所在。

表達陪伴勝過「給錢」

父母撫育子女成長,子女關愛父母晚年,可以說是絕大多數家庭的「親情循環」。那麼,面對親情,子女的表達方式與父母的內心需求是否一致呢?

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愛?

從上述數據來看,父母最期待的是兒女的陪伴,而兒女能給父母的「關愛替代品」卻是「送禮物」等;很少有父母期待子女「給錢」;子女也沒有意識到父母需要擁抱等形式的身體接觸。

有兩成多的受訪者表示不知道如何對父母表達關心,同樣有兩成多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善表達,但他們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愛。傳統的家庭相處模式,仍然影響著現代生活,疏於表達似乎沒有給親情造成隔閡,但相應的父母對子女的陪伴需求也更高了。

孝順就是「聽媽媽話」?

每逢過年,子女們總在抱怨:沒結婚的被催婚,結了婚的被催問何時生小孩,並且還要帶著笑容聽父母在親友面前把自己數落得一無是處??「中國式父母」真的會以「壓制」子女的意見想法為本心嗎?

此次調查顯示,兩代人基本能夠在「如何處理意見分歧」的問題上達成共識:43.55%的父母和44.44%的子女都認為應該「討論後決定接受哪方意見」,31.01%的父母和38.41%的子女認同「聆聽觀點,爭取理解」,僅有不到一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完全接受父母的意見」。

小姜在修造船行業打工已經9年了,日薪最高時可達2000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在他的老家是不可想像的,即便如此,他還是在去年秋收季節返鄉了。「我原來處了個對象,我家看不上,那我就拖著。拖了幾年,爹媽也不管了,就說你怎麼也得把婚結了。正好這兩年工程不多,不用守在港口,去年12月我便和對象結婚了,現在打算等春耕忙完再出去打工。」

本次調查中,選擇不接受父母意見的子女佔比6.98%,而希望子女獨立思考的父母佔比12.20%。時代發展、代際觀念變化,彼此尊重,父母放手、子女獨立的情況更加多見了。

子女說:報得三春暉

對父母如何盡孝?

在「盡孝」的方式上,子女的觀點和父母的意見大體趨同,而在決定子女陪伴的關鍵因素上,父母的期待與子女的選擇卻出現了差異。調查顯示,認同「父母在不遠遊」的父母佔比12.38%,而子女僅佔比6.03%。為了完成夢想,子女們只能做到盡最大努力陪伴父母,但成績往往「不及格」。

在買房、擇業、選擇定居城市時,60.95%受訪者表示會將「是否方便照顧父母」作為最重要的因素加以考慮,27.62%受訪者表示有條件時會考慮,6.67%受訪者表示不需要考慮這一因素,僅有0.95%受訪者表示自己不會考慮父母的因素,3.81%受訪者另有其他考慮。

父母說:你開心就好

父母給子女印象最深的,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在父母心中,對子女「成就」的評價標準真的那麼功利嗎?

父母如何評價子女「成就」

調查顯示,子女「生活愉快」排在「父母心愿」第一位,佔比高達56.45%。看來,表達方式的不妥和交流渠道的不暢,可能是父母沒能把內心愿望傳達給子女的原因。

連續14年在除夕宴上公布「家庭十大新聞」的陳嘉榮老人,將「全家平安、健康美滿」排在家庭新聞首位。老人年近八旬,漸漸感覺體力不支,總期待孩子們能「多聊聊」。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在海外,次子在本地,但都工作忙碌,「喝點酒話多點,平常話少」。為了給孩子們以鼓勵,他將兒子們的醫療健康問題、創業成功之喜,以及孫女們的事業、學業都列入了家庭新聞榜單。

專家說:團聚應歡聚

在關於過年期間子女如何表達孝心的問題上,「回家」和「陪伴」佔比最高。過半數(50.16%)子女為父母送禮物,44.76%子女幫忙幹家務,40.32%子女「給錢」孝敬。意外的是,這三種做法只得到兩成左右父母的期待。47.14%的父母認為「只要子女工作順利、家庭和睦就是孝順」。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在物質豐富的時代,父母對子女「幸福感」的關注度也更高了。

「好媽媽課堂」微信號創始人張麗珊提倡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尊重。對於年節期間父母與子女的相處問題,她給出了建議:春節是喜慶的日子,子女回家的主題是陪伴家人,因此對於節日期間的小摩擦,子女應尊重兩代人不同的生活習慣。對於家長來說,也應在走親訪友、閑聊自謙中不要隨意貶損子女,家長應給予子女相應的尊重。

父母的需求,子女要努力去讀懂;子女的表達,也請父母多多接納,希望兩代人能用愛彌合對「孝順」的理解差異,希望春節團聚成為全家都能享受到快樂的「歡聚」。

今晚報官方微信出品

今晚報記者吳阿娟 張譯丹 製圖 陳遇冬 王欣蕊

感謝天津城建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城市管理專業的王磊、張宇、樊興菊三位老師對本次調查作出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晚報 的精彩文章:

天津一些小區消防通道被堵被占,有不小的安全隱患……消防通道,豈能隨意侵佔!
春節期間天津及全國天氣早知道

TAG: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