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的一些思考
世界這麼大,你不想去讀讀看么。
GIF
回想什麼時候,自行購買的第一本與課堂無關的「雜書」,應該就是閱讀習慣的伊始。於是想到從初中開始就加入了的「貝塔斯曼」書友會。「貝塔斯曼」算是中國電商界的元老,雖然之後業務關閉。但依然承載著我最原始的讀書的慾望。也是從那時候購買第一本書,開始有了自我擴展、改變的意識,自此閱讀與自我的認知成長綁定在一起。
購書的習慣可能就代表著閱讀的習慣,於是翻看自己最原始的一批購買書單,現在內心的那麼一點「不好意思」可能也是從側面反映了我自己閱讀習慣的改變了吧。於是文字的好處就在於此,在於我可以稍微的抓住這麼一點突然冒出來的思考,然後對於進行具象的表達。現在面對自己第一批閱讀的目錄諸如《如果愛》《左手年華,右手倒影》《天使街23號》《米奇的甜心屋》,持續到高中依然痴迷的「最世文化」系列的文字作品(是的我是將本想寫的「青春文學」改成了文字),連綿七年之久的閱讀似乎一直實在同一個閱讀層次中進行探索或者說是文字滿足。這些閱讀習慣,存在的意義可能不在於閱讀的內容,而在於對於自我「閱讀」本身行為的一種肯定和「閱讀」的這種行為認知的養成。姑且就成為啟蒙閱讀時間。就像是牙牙學語的孩子一樣,積累的不是語句組織能力,而是表達了一種對於語言的渴望。
無疑的是,這種閱讀的啟蒙,要比大多數喜愛閱讀,更是別的國家(不用猶太這個超級閱讀的民族)來的更晚,也更淺。如果吧客觀的因為家庭沒有閱讀習慣的這個外在環境拋出掉以後,最應該指出的或許就是自己沒有設立合理的閱讀目標,並且在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建立一定的體系。而且還要有制約自己受到閱讀」干擾「(遊戲/電影)時的措施等等。而這一切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只能慢慢的自我積累與探究。
至於為什麼,有了寫這篇文章的慾望,又為什麼我提到的第一批閱讀書單時會感覺到「難為情」「不好意思」呢?或許這就是閱讀層次的一點點進步。而寫下這篇文章的行為就是想要用文字去指引出來內心潛藏著的那麼一絲改變因質的存在。
在不考慮每個人專業書籍的閱讀分量之後。從初中第一次自己購買一本我認為自己會喜愛的書到大學購買的最後一本《最世文化5周年紀念刊》為止。這就姑且可以稱為閱讀第一階段。這段時間的閱讀主要是以青春文學和青春散文為主。可能正對了青春情感懵懂的產生,以及一點點自我意識的萌芽。就會讀那些純愛系、理想系(烏托邦一點)和一絲絲淡藍色的青春傷感。45度角的仰望成為了中學時代最明顯的閱讀方式了吧。接著就跨入大學時代的閱讀,整個大學時代的閱讀其實都是綁定在《最世文化》的文字作品之上的,也是我現在認為最為浪費的閱讀光陰。依然痴迷於那些非真實的情感文字,就好像把學校到社會,這個大學的完美過度期完全的荒廢掉了。隨著電子閱讀的普及,而那種閱讀究竟帶給我什麼?我現在一無所知。其實當時是有慾望閱讀名著的,但是止步於自我深度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目前反思、也是後來從羅輯思維那裡學來的、自我總結了的一個經驗:那些我們明知道很好,又不想去做的事,恰恰是能讓我成長的必經要路也是捷徑。
由此引導而來自己的一段思考,大學裡要學的是什麼?尤其是如果你進入一座拿不出手的大學時,又該如何學習?這算是一段最深刻的自我反思。甚至於些許的閱讀放大了自我情感,又消弱了自己情緒的控制力,於是那時候閱讀的「明志」反而使我進入了文字的暴戾期。那個時候的閱讀,甚至變成了一中自我逃避與吞噬的方式。閱讀沒有改變自我的行為、自我的意識。閱讀只是在尋找一種自我認同感和情感的宣洩。只讀自己喜歡的,也使得自我越來越偏見。
如果說上學,直到大學這段人生,都是人生要走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個人閱讀的第一階段。那麼參軍入伍就是我人生第一個自由選擇。而這段時間帶給我的更像時一種過度。在經過新兵連頭幾個月的個人情感與行為的空白期之後,我請求家裡寄給我的書還是落落寫的《千秋》《萬象》《不朽》《須臾》這是四本完全陪伴了我整個入伍期間閱讀慾望的書,依然時那種夠不著真實感覺的自我陶醉。這種閱讀依然時能讓飄起來的閱讀快感,但同時也讓自己觸碰不了大地。雖然這四本書幾乎伴隨了我兩年的入伍期。但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一個戰友,讓我第一次接觸到kindle,接觸到羅輯思維,這是兩個從一開始接觸,就影響到現在的知識巨物。我所有的認真升級、個人成長都與他們有關係。如果說落落的那四本書可以化作閱讀習慣的尾巴,那kindle和羅輯思維就是一個開始。
真正的改變可能就是來自於工作之後,養成了真正的閱讀習慣。其實一開始並不是為了閱讀而去閱讀。是因為上海到合肥的,每周我都會要花費十幾個小時的時間在高鐵上,那種時間的消耗,讓我產生了一種恐懼,促使我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而又簡便的事情來對抗這種恐懼感。伴隨著開始工作時期的一些焦躁和那段時間對於羅輯思維的痴迷、以及個人購買力的改變。我購買行為開始升級。無論是實體書、電子書還是書店、網店。購買慾望開始變成了那些耳熟能詳卻又望而止步「經典文學」不在追求「文字快感」。購買快感之後其實並沒有帶來閱讀升級。依然越來越多的經典書記堆在自己面前之後帶來的「恐懼」,致使開始「強迫」自己閱讀。現在總結起來就是「恐懼」帶來的「強迫」,就是對文學的敬畏之心。我開始思考「閱讀」這種本身行為的意義。這是閱讀思考的啟蒙。
從《紅樓夢》開始,進入的就是自己另外一個閱讀狀態中。我開始面對那些沒法帶來閱讀快感的書(當然這只是起步閱讀時的一種幼稚的認知)。於是我就在高鐵上讀完了《紅樓夢》。也就是從此時開啟了階段的閱讀深度。
接踵而來的對於我閱讀影響比較大的兩件事就是一片文章和得到APP裡面的何帆讀書俱樂部與熊逸書院,開始明白閱讀是要有目的性和框架性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系統和高效的吸收信息。
其中的那篇文章就是我要文字吸收掉的內容,原文叫做《你看的書暴露了你的社會階層》。其實就是把書的內容分為五個階層:一、娛樂小說(童書、提高文字敏感度)。二、傳統經典小說(獲得一種本質性的感悟)。三、歷史哲學類(經典類文學積累出來的閱讀敏感性)。四、思想類閱讀(歷史哲學類閱讀的積累,形成規模後的知識產出)。五、自我思想體系(站在金字塔尖的閱讀人物)。
何帆讀書俱樂部裡面將讀書化成一個體系:
通識七藝:了解自我、認識他人、家庭關係、思維鍛煉、表達能力、行動指南、信仰加持。
通識七觀: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國際、文化。也是一個閱讀的體系。
其實國學裡面的「經史子集」又何嘗不是體系呢?在閱讀世界、思維能力的探索之中、在一片未知的方式之中總結出來的那麼一點點小小的經驗,算是這麼多年來關於閱讀最有價值的收穫。
要去肯那些難讀的書,因為越是難度的東西越是碰到了我們自己的知識盲區。讀書、買書需要篩選,不盲目購買暢銷書,要有自己的讀書體系。讀書需要思考,需要表達,這樣你讀過的、獲得的信息吸收,經過自己的思維組織產出才會變成屬於我們自己的認知。讀書。不是讓人產生自我優越感,而是要一點點的啃噬自我的"無知",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最後關於電子書和實體書的矛盾點,送給也像我一樣矛盾的朋友吧。因為我們都是更加在乎閱讀形式的人。說我個人的讀書習慣吧,我個人的閱讀習慣可能就是被自己不斷購買書籍而強迫出來的,因為看見那麼沒有讀的書,會有源源不斷的壓力感。紙質實體的書,更有一種閱讀的儀式感、代入感、存在感。對於閱讀習慣的養成和內心關於閱讀習慣的參與感時很有必要的。這種可以用指尖去真實感知的存在,就是內心的踏實感。
kindle在這個時間大量碎片化的時代里,確實是一件利器。在我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之後,對於閱讀的慾望可能比閱讀形式要強烈了。電子書完全可以用來隨時填補我們的碎片時間。
當然每個有都有自己的習慣。我有一位朋友一種用kindle讀書,讀到一本好書就會買回來在讀一片。這也是去獲得一種關於文字、閱讀的儀式感。焚香、閱讀。
最重要的是要去知道自己的習慣與動力。我知道自己迫於壓力會去讀書,所以就不斷的買書、本著「看完一本買三本」的原則。讀到一本堅持不下去的書的時候,就發朋友圈,來給自己製造一種被監督的壓力感。都對是我對自己閱讀行為的「小詭計」。
閱讀只是一種習慣、只是一種愛好。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每個人對生命的定義都不同。每個人都會找到生命的意義。人的生命只有一輩子,時間給我限制了生命長度,而這種限制反而體現了生命的價值。於是怎麼體現生命的價值與趣味呢。讀一本好書,就像《蘇菲的世界》一樣,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逃出一個世界,你才會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寫出以上的這些文字,就是閱讀對於我的意義吧。
GIF
新年伊始,祝大家新年快樂。
TAG:香樟梧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