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九一八事變當天,東北的軍隊都去哪兒了?

九一八事變當天,東北的軍隊都去哪兒了?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張學良易幟之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在形式上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其對東北的方針政策亦有所改變,但仍將日本在東北的權益作為一種特殊的既定存在來對待。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抱定「力避擴大」宗旨,在實質上不將其當作日本侵華的第一步,而只當作是地區衝突事件。企盼國聯採取措施,把遏制日本的力量寄託於西方列強,意圖利用華盛頓體系所造成的列強之間的矛盾「以夷制夷」,是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又一個原因。

但西方列強由於陷入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自顧不暇,加之英法兩國當時視蘇聯為主要敵人,所以當日本關東軍於10月轉攻北滿時,兩國認為此舉威脅了蘇聯後方,不僅予以默認,而且鼓勵、期待其繼續北進。([日]井上清等著:《日本近代史》,第558頁。)美國當時因計劃對東北投資,遂對日本獨佔東北深為反感。事變發生後,美國國務卿史汀生三次打電話給英國外相西蒙,想與英國取得對日的一致意見,但西蒙毫無確切表示。由此美國不願單獨行動,反而轉為對日綏靖、妥協。

9月25日,美國政府照會中日兩國,僅表示希望依照有關國際條約和平解決事變。即使蘇聯,雖在輿論上強烈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在道義上、精神上、感情上同情、支持中國,但因忙於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擔心日本進攻蘇聯,因而實際上採取了嚴格的中立主義立場,並未採取有效措施支持中國、制裁日本。10月29日,當日軍進攻黑龍江省時,蘇聯駐哈爾濱代理總領事會見日本大橋總領事,表明了蘇聯的中立態度,否認蘇聯正在援助駐黑龍江的中國軍隊的一切謠傳,並表示,只要日軍不用武力侵犯北滿鐵路的權益,蘇聯就毫無干涉之意。會談時的蘇方態度,始終是解釋性的,致使「關東軍對蘇聯的這種態度頗為得意」,([日]關寬治等著:《滿洲事變》,第291頁。)並認為進攻哈爾濱也不會引起日蘇戰爭,因而決定進攻哈爾濱。國際社會的消極軟弱助長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1931年,日軍在瀋陽隨意拘捕市民,進行審訊、殘害,以清除抗日分子。

蔣介石政府奉行的暫不抵抗政策,解除了東北軍的思想武裝,使之面對虎視眈眈的日軍無所事事、無所戒備。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東北主要軍政負責人多不在崗位。張學良在北平休養,黑龍江省政府主席萬福麟亦在北平,吉林省政府主席張作相在錦州為父親治喪,東北軍參謀長榮臻正在家中為父親祝壽,等等。九一八事變當夜,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獨立第7旅王以哲旅長因故未歸軍營,下屬3個團長中,僅有1人在營中。日軍突襲北大營時,第7旅指揮體系無法有效運行。當榮臻召集了東北軍將領的緊急會議並請示了張學良後,面對現實,也只能向第7旅參謀長趙鎮藩重申不抵抗政策:「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在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第4頁,中華書局1960年版。)

張學良於9月19日在北平協和醫院對《大公報》記者說:「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昨晚日軍三百人攻入我軍營地,開槍相擊,我軍本無武裝,自無抵抗。」(《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編》,《大事記》,第17輯,第153頁。)瀋陽居民在事變發生後,還以為日軍在進行夜間軍事演習。當日軍攻勢全面展開後,大多數東北軍部隊不是不戰自潰,就是避讓撤退。進行抵抗的若干部隊也往往是避之再三,一讓再讓,最後才迫不得已進行還擊,但已喪失了有利的軍事態勢,且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有組織增援,終致失敗,遂致使日軍輕易攻陷遼、吉兩省,繼而掠佔東北全境。

日偽軍警在焚燒房屋,驅趕百姓。

從思想上來說,東北軍高級將領也有一種錯覺。何柱國回憶說:「東北軍方面,因為過去既有三國干涉還遼的歷史,當時又有華盛頓九國公約之保證,以為西方列強無論如何不會袖手旁觀,日本到頭來總是吞不下滿蒙的。九一八後,又有國聯的多次開會和決議,派遣調查團等,加上1928年皇姑屯炸車案之經驗,許多人都以為只要能夠沉著應付,不放一槍,使日本找不到任何借口,就可以避免事態的擴大……以為不抵抗是上策。」(《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第403~404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這確實是當時東北軍大部分將領的心態。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一卷,抗日持久戰局面的形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

編輯:林小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綁架 「國貨大王」方液仙,撕完票還要勒索10萬元,兇手到底是些什麼人?
明治維新不是讓日本走上近代化嗎?怎麼成了催生軍國主義的罪魁禍首?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