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具非議的皇帝,都說是他毀了明朝

最具非議的皇帝,都說是他毀了明朝

萬曆,熟悉《明史》的諸位知道,這個存在了48年,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也是從它的時代開始,大明王朝走向了日落西山的地步。

在大明朝16個皇帝當中,受到非議最多的就是萬曆皇帝。這位皇帝自親政以來,創造了30多年不上朝的神話。於是,後人對他的評價來了——正是萬曆的昏庸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台灣學者柏楊先生則更乾脆,稱萬曆的統治是一種「斷頭政治」。

萬曆皇帝真如大眾所說的那樣嗎?

一切,都需從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說起。

公元 1572年(隆慶六年),隆慶皇帝朱載垕駕崩。朱翊鈞以10歲的年齡即位為皇帝,是為明神宗,習慣上稱他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10歲即位,難以執掌朝政,母親李太后聽政。於是是有了萬曆前10年的中興氣象,所有的軍政大事都由張居正裁決,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史書上喚作「萬曆中興」。

公元1582年,20歲的萬曆皇帝親政,大明王朝開始風雨飄搖。

萬曆十年(1582年)三月,那時候張居正還沒有去世。萬曆皇帝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上到女色,下到小太監,好不荒唐。

再到萬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萬曆皇帝不知是染上鴉片煙癮還是沉湎於酒色。

萬曆十七年(1589年),萬曆皇帝索性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百家講壇》的閻崇年老師評價說萬曆皇帝怠政,概況為六不:不郊、不廟、不見、不朝、不批、不講。

萬曆皇帝怠政是有原因的——他的身體很差,並且患有嚴重的足疾。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埋葬萬曆的墓穴定陵,發現,「無論是棺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說明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

這樣的身體條件,嚴重地妨礙到了他出席各項活動,他也就因此背負上了「怠政」的惡名。對於臣子的指責和謾罵,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解釋,說自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又說「足心疼痛、步履艱難」(明代申時行《詔對錄》)。

不郊不廟屬於祭祀,萬曆皇帝本身有腿的問題,幾乎走不了路。不郊和不廟也屬於形式主義,萬曆皇帝本不做可以理解。至於不朝和不見,萬皇帝的確是不上早朝了,但是並沒有荒廢朝政。而且他背後還有強大的文官集團在共同處理朝政,國家機器依然在正常運轉。

那麼,萬曆皇帝到底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呢?

明清史學家樊樹志認為他做到了。他在《晚明史》中說:「神宗在此後的二十多年中,處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過批閱奏疏,發布諭旨來進行。他始終牢牢地掌握著朝廷的大政方針,這從『萬曆三大征』的全過程可以看得很清楚。」

萬曆三大征,主要是指大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它們分別是:

1、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

2、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

3、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大明王朝「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雖然消耗甚鉅。但並沒有削弱大明王朝實力。那時候三大徵實際軍費是由當時的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從明史研究記載來看,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萬曆皇帝雖然忽略朝政,但對一些重大的國家大事還是有所反應的,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三個:日軍攻打朝鮮,女真入侵,梃擊案

從這個層面來說,萬曆皇帝還是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但確實在他在位期間存在著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也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

萬曆在臨死前,留下這樣一份遺詔說:

「我幼年繼承帝位,執政四十八年,享國最久,死而無憾了。只是回想起繼位之初,也曾小心謹慎地處理朝政,不敢辜負先帝的託付,可惜身患重病,不得不靜養多年,以至於不能親身治理國家,錯過了許多早晨的講讀,大臣們的奏疏不能一一批閱,很多政要職位也出現了空缺,而礦稅不斷加派,四下徵發和改調民夫,折騰得百姓生活艱難,與邊疆其他少數民族的摩擦開始升級。我反思自己,不勝懊悔,正準備改過自新,與天下百姓共享太平,卻一病不起,去弊革新,只能靠我的繼任者了。」

綜合來看,萬曆帝朱翊鈞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但當時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成為了大明王朝滅亡的禍根。終歸是他也曾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背負了千古罵名。用客觀的眼光來看,他這份遺詔對自己的評價還是比較靠譜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對不起 不只是萬曆 明朝不上朝的皇帝都是好樣的
贊大明朝女將軍秦良玉(七律)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