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當下金融危機的哲學思考

對當下金融危機的哲學思考

【編者按】今天推薦給讀者兩篇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的小文、也是很舊的舊文:《對當下金融危機的哲學思考》《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學說與當代中國》。這兩篇文章雖然有些應景的意思,但是,因為涉及一些原則高度的內容,也是完全值得一讀的。

王德峰,1956年10月生,哲學博士,現為復旦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同時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研室教師及「當代外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美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本體論視域,以及在這一方向上的中心課題,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與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王德峰高中畢業後做電工,高考恢復後投考復旦大學哲學系被錄取,畢業後分配至上海譯文出版社當編審,期間獲得上海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1989年重返復旦修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王德峰先生主要教授《哲學導論》與《藝術哲學》兩門課程,其授課風格極富魅力,激情洋溢,見解深刻,不時有笑謔語,深得學生愛戴,被譽為「哲學王子」。有好事者將他的上課的錄音發至網上,廣為流傳。王著述寥寥,但量少質精,有《哲學導論》,《藝術哲學》,《尋覓意義》等。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復旦學院副院長。

對當下金融危機的哲學思考

王德峰

中國文化報/2009 年/3 月/18 日/第 003 版 理論評論

當前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其直接導火線是美國華爾街金融家的投機行為。但不能把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完全歸因於少數人,即所謂的「華爾街的金融騙子」 。在對金融危機種種成因的解讀和反思中,「貪婪說」「無知說」頗有市場,然而,以貪婪、慾望、無知這些概念來解讀金融 、 危機的成因太過於簡單化了。事實上,貪慾從來都是被特定的社會生存條件使用的工具,在當下這個金融時代,它再次成為金融資本實現其市場運作和增殖目的的工具。

當今世界,金融學是一門顯學,在這門學科里不斷有新理論出現,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衍生的金融產品,例如由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所發明的衍生產品。所以,我們不妨先考量一下金融學本身。就「金融學」概念而言,它是一門關於資本運作規律的科學,它試圖描述資本市場的客觀現象並確定其形成條件。然而,從哲學上一看即可明白,這門科學其實以一個假定作為其前提: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物質交往之未來, 是一個可以在邏輯上給定的進程。「資本市場」 所謂,說白了,就是把某種用金融學邏輯推斷出來的未來放到今天的市場上進行買賣,「虛擬經濟」由此而出。然而,只要有起碼的哲學修養,即能使我們明白,未來並不是知識推斷的對象,未來始終是希望和恐懼的對象。人類不是「算命先生」,人類也沒有上帝的眼睛。但是,金融資本主義,即所謂「成熟的資本主義」的存在方式本身,卻正是要求關於人的這種設定。

很多人認為馬克思的 《資本論》已經過時,因為金融資本主義似乎能預先避免「生產過剩」危機。資本主義是否由於當代金融體系就真的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真的過時了嗎?對這些問題必須重新思考。

在當下的經濟運行模式中,貨幣實際上是政府可以印刷的物品,可以根據國家的需要來規定它的發行量,這樣它就可以脫離一個國家實際的國民財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貨幣總量實際上已經脫離各主要經濟大國實際擁有的財富,所以當代經濟的虛擬程度越來越高。由此,當我們追問:人們究竟為何要透支明天?又為何會把自己未來可能會獲得、也可能獲得不了的錢視作既得財富,在當下暢快地消費起來,並願意為此背上債務呢?其實,一個最根本的恐懼在於,現實中,我們那些按照古老、傳統的信念積累起來的財富,正時刻暴露於一種難以把握的不確定性中。過去,不貸款而憑自己的積蓄買房子,顯然是一個人再正常、再健康不過的願望,但如今,當人們終於攢夠房款時,卻往往發現房價早已高得出乎意料。一定程度上,在以西方金融資本主 義為世界經濟生活主導的今天,人們是否要選擇參與金融活動,多多少少是不由自主的。因為, 現實擺在眼前:在當下的生活中,假如誰不到資本市場上參與博弈,不買房、不炒股、不理財, 誰手中的財富都隨時可能突然縮水、貶值。當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時,人們自然就會想,只有牢牢抓住當下才對。

當代資本市場誘使人們把未來可能獲得的財富當成已經獲得的東西,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鉤。這種現象提醒人們去回顧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所作的基本分析和判斷。其實,不管是何種形式的金融危機,它本身就包含在當代資本的生存結構裡面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論述過資本徵服世界之進程的必然展開。根據馬克思的學說,任何一個非西方社會都不可避免地被捲入由歐洲開啟的現代化進程。資本開闢了世界歷史。資本的生命就是不斷地增殖,因此,它不可能停留在歐洲疆界的範圍之內,它必須把全世界 人的需要都看成是它的市場,把整個地球的資源都看成是自己的增殖所使用的材料。歐洲人把他們的天命加給了非歐洲民族。

在這種情況下,後發的現代化國家要在經濟建設上加快速度就不得不去經常地依附於資本強國,這即是所謂「搭便車」 。搭便車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搭便車者必須同時承當所搭便車的一切缺陷與病症。一旦這個便車出了問題,自己也就很難獨善其身了。

相較許多經濟大國而言,中國此次受到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這恰是因為中國金融市場及其體制的「落後」 。所謂「落後」,是依西方標準判斷出來的。國際金融規則是西方制定的,我們並無參與制定規則的權利。然而,西方國家恰恰也正是在他們自認為非常先進的金融體系中摔了跟頭。其實,金融學的理性消解不了實際生活中的利益衝突。因此,談論某種金融體制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其本身就是可疑的。

我們之所以沒有和西方所謂「先進」的金融體系完全接軌,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從中國人的文化精神中生長出來的對待人生、對待未來的理解來看,中國人不可能完全依賴金融、依賴股市來生活。雖然在今天的中國炒股的人很多,但大多數中國人並不會冒傾家蕩產的風險去炒股, 相反,銀行儲蓄率仍然保持著相當高的水平。這種中國精神是西方很難學會的。我們雖然也搞資本市場,但絕不會把身家性命都放到資本市場中去。日本也曾在上世紀 90 年代發生經濟危機, 但按照西方經濟學最先進的理論所做出的對日本經濟的預測都落空了,因為日本有日本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根基。這個例子很明顯地說明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並不是普適的。一個民族的經濟是在它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環境之內發展的。現在我們更需要拉動內需,更多地將發展的空間轉移到農村,深化農村的變革,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這是一條非走不可的道路。中國人口不能分裂為兩部分:一部分人靠著不再能夠為他們提供基本富裕的土地來生活;另一部分人則可以通過城市福利保障體系來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所以,城鄉經濟一體化意味著農業資源包括一部分土地資源進入市場,與城市經濟形成同一個模式。當然,這樣的改革動作很大,非萬分小心不可,必須有許多配套的政策出台。若這件事真做得成功,中國經濟便可以立足於自身,在整個世界經濟體系中保持相對的獨立性。這是一個戰略性的選擇,也同時意味著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中國人的教訓和警鐘。

對外開放完全依賴世界貿易體系,依賴世界金融。這是幻想。開放是正確的,必須堅持,但同時應該讓本民族的經濟保持相對獨立性。 人們總是願意相信,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生活的起點。當然,任何一種指向更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反思,都是值得肯定的。但社會經濟的運行方式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歸根究底,生活方式並非金融活動的原因,而是當下整個金融秩序的結果。金融危機問題的實質,在於當代資本主義的生存方式本身離不開金融。金融學是一門科學,但科學每每會遺忘自己的根基,那就是感性世界。這是一個哲學上的大問題。未來是希望和恐懼的對象,是在人的生命實踐中,在命運的決斷中展開的。而當代金融學恰恰把人的經濟活動與人的生命實踐分離開來,視其為純粹的邏輯過程。

如果說我們能從這場危機中汲取什麼教訓的話,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應該把未來建立在當下真實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某種知識推斷上。所以,根本問題在於:人類怎樣學會重新站在大地之上。如德國哲人海德格爾所講的,要重新記起那被遺忘的存在。用馬克思的話來講,就是要揚棄異化。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一天,它就會不斷地有新的異化形式。我們可以去想像,當這個資本世界有一天轟然倒塌之時,誰還站在大地上?我相信,首先就是中華民族。她一定能迅速地恢復非資本化的生活方式。雖說中國傳統文化有自身的毛病,但我們終將依靠自己的文化精神來克服病症,而不是依賴西方邏輯。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充滿感性生命的民族,她向來能夠在感性世界本身中體悟真理。這就是我們的信心之所在。

在思想的混戰中,殺出一條血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舟海 的精彩文章:

TAG:舟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