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日本讓我留戀的不只有潮店,還有一塊和牛肉

日本讓我留戀的不只有潮店,還有一塊和牛肉

作者:日均聽歌 12 小時的 Fish

大家應該都吃過牛肉,而在西餐廳點菜或在超市買牛排的時候,想必也聽到過或看到過諸如「A5」、「M12」、「Prime」等對於牛肉級別的劃分,但往往你會忽略掉這些看似沒用的信息。

如果你因為不明白這些等級名稱而把它們忽略掉了,就很容易會被餐廳或市場上的賣家忽悠,以次充好,濫竽充數的招數讓你花大錢吃大虧。

到底牛肉是怎麼分等級的呢?各等級之間的區別又在哪呢?

(image:citynomads.com)

看似普通的一塊牛肉,其實當中也有不少講究的地方。而世界各地對牛肉似乎都有一種偏愛,分別為它設立了一套評分標準。

說起日本的牛,大家聽得最多的應該就是日本和牛。和牛其實是日本本地牛肉品種的統稱,分別有黒毛和種、紅毛和種、無角和種及短角和種共四種,而非特指一種牛肉。

在日本,牛肉的等級由「日本食肉評級協會」評出,以整頭牛去除皮、骨、內髒的最後一個單位(因為形狀像樹枝,故被稱為枝肉)作為評級主體,根據「步留等級」和「肉質等級」從而分出 A5-C1 共 15 個級別。最高為 A5,最低為 C1。

(image:koubegyuu.com)

簡單來說,步留等級就是以牛的特定部位中能取出的肉量百分比作為評級,根據牛背肉的面積、牛腹肉的厚度、皮下脂肪厚度及枝肉的重量作出綜合評價。較高的評價為 A 級,標準的是 B 級,較低的則為 C 級。

一般來說瘦牛的評級是最低的,但因為涉及多個評級內容,所以肥牛其實不一定是最高級的品種~

(image:uproxx.com)

至於肉質等級的評選更嚴謹,由專家用肉眼判斷每塊牛肉脂肪比例及紋理分布、顏色及光澤、肉質嫩度、脂肪色澤及質量這四個項目來評價。每個項目分別以數字 1-5 來評分,5 為最高,1 為最低。

Check Point 1:脂肪比例及紋理分布

牛肉上那白花花的脂肪可謂是判定牛肉等級最重要的依據之一,因為其分布狀態像霜,所以這些脂肪有「霜降」之稱。

牛肉的脂肪量與肉質則根據「牛肉脂肪紋理標準」——B.M.S(Beef Marbling Standard)概括成 5 個等級,共有 12 個種類。

NO.12 的肉脂分布比例均勻,是這項目中最上等的級別,我們常聽的「雪花牛肉」,其實就是指油花多的那些牛肉。而 NO.1 的肉脂分布比例偏低,是最低的一個級別。

各「霜降」比例對應的項目等級(image:oumiushi.com)

牛肉實物對比圖(image:wagyu-farm.com)

Check Point 2:肉色及光澤

判定牛肉色澤亦有一套 B.C.S(Beef Color Standard)「牛肉顏色標準」,就是判定這塊牛肉的瘦肉部分顏色如何,一般而言呈現鮮艷的紅色則較為理想,如果顏色偏橘色,等級則較低。

色澤則由專家以肉眼判斷。

(image:omibeef.asia)

Check Point 3:脂肪色與質量

除了 B.M.S 與 B.C.S,還有 B.F.S(Beef Fat Standard)「牛肉脂肪顏色標準」。根據這個標準去判斷這塊牛肉的脂肪部分(白色的「霜降」),脂肪顏色越接近乳白色的牛肉評價越高,反之,脂肪呈淡黃色的評價則越低。

判定牛肉等級的三種方法匯總(image:johnnyprimesteaks.com)

Check Point 4:肉質嫩度

日本是以枝肉的整體作為評分單位的,並由專家憑手感去評級。肉質非常嫩的牛肉可評為 5 分,肉質粗糙的則被評為 1 分。

大家買牛肉時可以注意一下牛的部位,因為雖同為 5 級嫩度的牛,但部位不同嫩度也會有所不同。如牛背、牛腹等非運動部位會比四肢等運動部位更嫩,只需按照自己的口味和愛好購買就好了~

(image:wow-j.com)

一頭牛的最終「肉質等級」取決於以上四個項目的最低分,比如三個項目都是 5 分,但有一項是 4 分,那最終也只能被評為等級 4。

換而言之,在「步留等級」中拿到 A,而在「肉質等級」拿到 5 的牛肉,是名副其實的優等 A5 日本和牛。

澳洲和牛的評級由 MSA(Meat Standards Australia)具有資質的評價師來評出,根據肉色、脂肪色、大理石花紋、眼肌面積、背膘厚度和胴體的生理成熟度來評出 M1-M12 級。最低為 M1,最高為 M12。

Check Point 1:大理石花紋

澳洲和牛跟日本和牛的判定方法相仿,根據牛肉上彷彿大理石紋路的脂肪來判定等級。拿一個 MSA 公布的脂肪分布參照卡,對著自己手中那塊肉目測,這也是作為非專家的我們自行鑒別牛肉最簡單的方法。

後來 MSA 在此 9 個等級上再分出了 3 個等級,直到 M12。每遞增一級,牛肉上的大理石花紋分布得更均勻(image:wagyuinternational.com)

有人會疑惑,到底評級是按整頭牛來分,還是按各部位來分呢?

舉個例子,一頭牛的眼肉部分(就是我們常說的肉眼牛排)評價為 M3 級,那麼這頭牛分割出來的肉眼、西冷、菲力、牛腱、保樂肩等各種單獨包裝的部位,就都是 M3 級。

M8 級的澳洲和牛(image:sohu.com)

Check Point 2:其他判定依據

除了根據大理石花紋判定牛肉外,還能根據牛肉的肉色、脂肪色、背膘去判定,但非專業的我們還是簡單了解下就好。

肉色:把眼肉(背最長肌)切面在空氣中暴露一段時間後,對照 MSA 的肉色標準繼而對肉的顏色進行評價定級

脂肪色:對照 MSA 的脂肪色參考標準,對眼肉切面脂肪色進行評價和定級

背膘:分別對肋骨的皮下脂肪厚度和肌間脂肪厚度進行測量,以毫米為單位

如果把日本和牛等級和澳洲和牛等級做個直觀對比,就是:

A3 => M9、M10

A2 => M6、7、8

A1 => M4、5

美國牛肉由美國農業部 USDA(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評出,他們會按照牛隻的年齡和大理石紋脂肪含量(沒錯,依然是很多人都不喜歡的肥肉)來評級。

綜合這兩種因素,牛肉的等級可分成八種:極佳級(U.S. Prime),特選級(U.S. Choice),可選級(U.S. Select),合格級(U.S. Standard),商用級(U.S. Commercial),可用級(U.S. Utility),切塊級(U.S. Cutter)及制罐級(U.S. Canned)。

但一般市面常見的就是Prime、Choice 和 Select三種。

(image:beeflovingtexans.com)

在生產線上,牛肉如果被評為 Prime 或 Choice,專家會在牛肉上滾上印章;如果評價為 Select、Standard 及更低的等級,則不會被滾上印章,並統稱為 No-rolls(不滾印級)。

而此類不滾印的牛肉占極大的百分比,真正稱得上 Prime 的牛肉,其實只佔總體牛肉的2% - 3%而已。換言之,一百頭牛中,只有兩至三隻達到 Prime 級別。而級數愈高,代表肉質越鮮嫩多汁,油花分布越均勻。

(image:naver.com)

加拿大牛肉的評選較以上國家的標準稍微寬鬆,雖然也分了A 級、AA 級、AAA 級和 Prime 級共四種,但這四個等級的評量標準都一樣,都必須是年齡較輕的牛,這可以保證到肉質柔嫩與肌肉良好(沒有缺陷)。

最主要的評分依據也是取決於油花度,油花多的牛肉就可以評分更高。

(image:edc.trade)

說了那麼多,該進入到吃吃吃的環節了~不同的烹飪方法該挑什麼牛肉,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它與生俱來的美味呢?

如果是煎牛排的話,可以選等級較好的牛肉,無需煎太熟。比如 A4、A5 級的日本和牛,Prime 級的美國和牛,在煎的時候僅需達到它的脂肪熔點溫度即可,這樣煎出來的牛排有油香,口感滑,並且入口甘香松化。

(image:jdining.jp)

喜歡炭燒牛肉的話,可以選美國安格斯牛肉;如果喜歡打火鍋的話,A3 級的日本和牛或美國西冷牛肉切片就差不多了,放在火鍋里吃口感會較軟,也較滑。

(image:cdn.vox-cdn.com)

看完不同國家的牛肉評級,你會發現無論按照哪個國家的標準,牛肉的油花度都是重要的判定依據。但 Fish 建議夥計們在挑選牛肉時不要一味追求油花度和牛肉的等級,最好還是根據自己的口味或經濟能力去挑選。

等級高的牛肉油脂較多,喜歡爽口肉質的夥計不會喜歡;但等級不是最高的 A4 和牛,其實也能達到令人念念不忘的地步。

比如 Fish 以前在日本旅行時,因為趕時間所以隨便在車站附近找了家店吃和牛,那個味道真是驚為天人。但在結賬時老闆娘說其實這只是 A4 級牛肉而已,但已足以令我與友人念念不忘。

(image:asia361.com)

Anyway 啦,雖然出去吃牛排或在超市買牛排時,大多數商家都會標註牛肉等級,但如果你學會怎麼自行分辨牛肉等級,就可以防止被無良商家哄騙,以高價買到普通的牛肉了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eppy潮流周志 的精彩文章:

沖著這五大細節,我一眼就知道出自那隻趣味猴子之手
曾經崇尚個性的原宿,如今早已面目全非?

TAG:Steppy潮流周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