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為什麼中國人對歧視不像其他國家一樣重視
嗯,如果你是因為這個題目而打開這篇文章的話。我想,首先觸碰到你的,多半是這個節日的痛點吧。
比如這樣的:
比如這樣的:
我想這位大媽看見這張圖,應該不會開心吧。
再比如這樣的:
小品《詩詞大會》中,一位相聲演員上台來幫助馮鞏賽詩詞,馮先生覺得不靠譜,張口即來的是:「就你這個長相,長得跟土豆似的,乖乖,你弄啥哩?」
對方的表情幾經變換,最終說,「我這個長相咋了?我這個長相——接地氣啊。」
觀眾朋友們,是不是?
觀眾心想,演員已經自殘成這樣了,還是鼓掌吧,於是鼓掌。
這樣,小品中的幽默才勉強完成。
這就是我們2018年春節聯歡晚會對於幽默的理解。
實際上,在過去的很多年中,為了「幽默」,春晚已經不止一次地犧牲過演員的身體缺陷。
這是一件挺無奈的事兒,沒有對身體缺陷的調侃,就沒有讓觀眾發笑的安全感。
估計這也不是導演的本意。
這就像同學們寫作文,寫的時候自己也覺得寫得很差,覺得對不起老師,也對不起自己——但馬上要交卷子了,最後也只能這樣。
而這些熱騰騰的鄙視,其實並不僅僅只在春節聯歡晚會上,更真實存在於大多數電視機前的家庭中——無論他們看還是不看春晚,這個局面都不會有所改變。
如果說春晚和影視劇這樣的鄙視是為了幽默,家庭中的歧視,和我們的關係就錯綜複雜,讓人無奈很多。
比如:
媽媽勸作為女兒的你趕緊出嫁,說,「趕緊趁年輕結婚。哪怕你結了再離呢,不然,等你像鄰居一樣,老喀嚓嚓地時候才出門,看起來多丟人。」
你剛要被她老人家氣死,決定離家出走,可是下一秒去廚房一看,滿滿一冰箱,都是正在歧視你的女士,提前針對你的口味,滿懷愛意包給你的餃子。
怎麼辦呢?
認真八百地去告電視台?和你媽劃清界限?
前者耽誤不起功夫,過完年還要上班——後者,哎呀,再怎麼說,她是因為愛呀。
「要說中國人的歧視問題有多麼嚴重,成什麼氣候,好像也沒有,更談不上暴力和迫害。但是中國人的歧視精神體現在細節和廣度上卻是五花八門,嘆為觀止,更重要的是——遲鈍不自知。」
——席越
——《有些中國人是遲鈍不自知的歧視者本尊》
因為對方的本意絕不是正兒八經地搞歧視——他哪兒知道這是歧視呀,他就是為了幽默和愛。
媒體和媽媽一樣,在提供幽默和愛的時候,要附上一針針的歧視呢?
原因可能是「人生價值一元論」和「要比鄰居更優越」的心態吧。
就像不過年,也不被外國人歧視的時候一樣,我們也需要談談鄙視鏈才有安全感。
可是,即使如此。
你要是一臉正義,也依然有捨本逐末、不識好歹的嫌疑。
媽媽傷害了女兒的感情,但實際上又沒有少給你包一個餃子。
春晚傷害了人們的感情,但實際上又沒有拒絕「土豆」表演。
如果一定論利益的損害的話,一定是後者為重,前者為輕。對不對?
也說說倫敦希思羅機場World Duty Free免稅店區別對待中國遊客時這件事吧。
也按照這個思路想想呢?道理是不是也一樣呢?
為什麼只有中國顧客得不到尊重?
店家的目的是為了歧視本身?還是因為利潤?還是基於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而催生出的生存策略?那被提高的折扣門檻,是不是全體為部分國人買的單?
這些都不得而知。
要想從中找到歧視的源頭就已經很麻煩。
為了這點折扣再去維什麼勞什子的權,似乎就更不值當。
九折的優惠,似乎也不是什麼嚴重的利益損害,又不是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大家一鬨而散,也就懶得再小題大做。
畢竟這損害的是一群人的小利益,又不是某個人的大利益。
我當然不是說這家店做的是對的,也不是說,區別對待是對的。
只是要說,如果你要我回答「為什麼中國人對歧視不像其他國家一樣重視」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就是這樣了:
歧視是一根大刺,拔除起來是一項艱難的大事——但因為其大,所以還值得認真對待和攻克。但有時候歧視是一根小刺,還和其他問題相伴而生,扎得人身心俱疲,卻難以說理。
時間長了,習慣了,就分不出精力重視了。
這就是部分的原因吧,至於其他的,你再看看《阿Q正傳》?
昨天我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文章,愛智求真的小朋友就發了長文來聽聽我怎麼看。
其中之一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對於「歧視」不像其他國家一樣重視。
以上是我的回答——做一個好老師真辛苦啊。
小朋友還提了一個問題,我想請讀到這篇文章的大家來回答:
第一個問題:一念之間的歧視算歧視嗎?
——「我們常常針砭時弊那些以貌取人的行為(以貌取人當然不對),但是很多人也會在看到長得好看的男明星時心裡怦然一動,在看到身材臃腫、面目醜陋的路人時忍不住避而遠之。這種「人之常情」,即使在教育的影響下可以被理智與修養克制,但是克制前那些想法,算不算歧視呢?」
第二個問題:對族群的刻板印象是歧視嗎?
——「我上課英語課時,老師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像是許多人認為中國人數學都好,猶太人智商都高,德國人做事都嚴謹,法國人都很浪漫等等。這些難道也算是歧視了嗎?」
歡迎大家熱情留言,為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TAG:第四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