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集團:二戰美國的火藥庫,誕生於內戰的化工巨頭
文|王曉雲
1863年葛底斯堡戰役之後,美國南方邦聯火藥最緊缺的時期到來。這一年的南方聯邦報紙上刊出了如下廣告:「塞爾瑪市的女士們,敬請收集自家便桶中的尿鹼,以備生產火硝之用。本市每日將派專人攜帶容器收集。南方邦聯硝石及礦產局。」在政府發動群眾的同時,南北戰爭也催生了一大化工巨頭——杜邦集團。
E.I. 杜邦(右)與「近代化學之父」、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左)
E.I.杜邦在賓夕法尼亞南部的布蘭迪河邊辦了一批工場,利用湍流的河水推動水車,來帶動石磨粉碎硝石,並與其他成分配比後制出火藥。杜邦火藥工場不僅成為杜邦公司的基礎,也是美國早期化學工業的鼻祖。
杜邦建立了火藥作坊,但本地人卻更喜歡英國火藥,即使在美國獨立之後。當時的火藥只是槍葯,民間人士偏好A工場或B工場的火藥只是因為它在自己的步槍上射得更好,但換了別的一種步槍可能就效果不好。而軍方的習慣則不同,他們只採購特定廠家的火藥,主要因為這樣價格更低廉或者產量更大。在質量、價格和產能三者之間周旋,杜邦公司1810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火藥公司。
由於進口印度硝石,價格受制於人,為了打破壟斷,杜邦公司開始用智利硝石(硝酸鈣)來反應生產硝酸鉀,降低軍火成本。拉莫特·杜邦1857年申請了一項名為B爆破火藥的專利,用廉價的秘魯和智利硝酸鈣來生產火藥,實際上就是用碳酸鉀(來自草木灰)和硝酸鈣進行交換反應,生產出硝酸鉀同時將鈣質沉澱。廉價的硝酸鉀仍然需要進口南美硝石。若干年後,英國火藥公司也開始用這種辦法造火藥。
杜邦研究還發現如果將火藥粒裝在滾筒中旋轉,將葯粒的稜角磨掉,這樣的球狀火藥更容易運輸,不會因為產生粉末降低燃燒性能。杜邦還在火藥塊外面沾一層石墨,形成一個保護層,減少火藥受潮結塊的可能,以及靜電火花導致的爆炸。塗有石墨的顆粒火藥同時相當於進行了潤滑,更容易裝填進槍管。
美國內戰中北方火藥充足,杜邦賺了大把美金,一時成為「世界五百強」級的公司。19世紀末,中國勞工又大批進入火藥廠工作,進一步降低了火藥造價。杜邦公司在一戰和二戰期間都是美國重要的炸藥廠商,一戰提供了150億磅的火工品,二戰提供了450億磅。杜邦公司的黑火藥車間在1970年毀於一場爆炸事故,公司此後才決定不再保留這一傳統產品。
※大秦完備的禁衛系統:將領用多少兵才需要虎符?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面的?古代文人吃面多和放鬆心情有關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