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機消退,家庭成員還能找到團聚的載體嗎?
iWeekly
新春佳節,對於不少離鄉在外的遊子是難得的家庭團聚時刻。但是近幾年來,關於「年味越來越淡」的話題也逐漸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人們奔襲千里回家過年,但真正和家人一起共度的時光似乎只剩下一頓年夜飯。在以往,一家老小還可以一起守著電視一邊看節目一邊促進情感交流,而隨著網路時代、手機紀元的蓬勃,電視機卻似乎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至少對於作為親情和團聚載體的電視機而言如此。人們還能尋回昔日電視機前的「闔家歡樂」嗎?
全家看電視時代的終結
十多年前,電視機還在人們的家庭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孩子放學歸來、父母下班之後,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者吃完飯看電視,可能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即便有些節目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它們似乎依然有魔力將所有人召集起來,大家或是沉浸在好看的節目中,或是對無趣的節目不留情面地吐槽——不管哪種方式,都證明著電視在凝聚人心方面的卓越貢獻。
然而如今,這個時代正在消失。
英國一家兒童領域專業調研機構Childwise近日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新一代兒童和青少年的媒體消費方式與以往大不相同:在5歲到16歲的調查對象里,他們更傾向於在筆記本電腦、手機上看節目而不是在電視屏幕上觀看。調查人員表示,這還是頭一次出現數據上的反超。
年輕人媒體消費習慣的改變也就意味著在大多數家庭中,看電視已經逐漸變成一項私人、個體乃至孤獨的行為。人們不再一起趴在客廳里電視機前的沙發上,等待方方正正的盒子里播出的五花八門的內容;而是在卧室里戴著耳機,盯著眼前那塊縮小了好幾倍的電腦、手機屏幕。令人期待的也不再是周日下午的一場電視電影;而是手機端的Netflix。所謂「家」,不過是很多人住在一起,卻各自玩各自的。
Childwise研究項目負責人西蒙·樂格特(Simon Leggett)說,「很多年來,電視機都是不少家庭生活的重心,但它們至少已經在年輕的一代人中失寵了。」
狂歡式觀看取代「節目時間表」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年輕人不再看電視了。事實上,這份調查報告恰恰還顯示,在2017年,人們花在收看各種渠道媒體上的時間比上一年還有所上升,平均每人每天超過2.5小時。不僅如此,有半數以上的年輕人還喜歡「刷劇」——把自己喜歡的劇攢上幾集一起看,因此,這2.5小時的電視節目相較以往也顯得更加單一。
於是,「等待節目」的概念也隨著電視機逐漸消退了。對於今天的很多年輕人而言,一個有著固定節目時間表的電視頻道聽起來就像「家用錄像系統」(VHS,在上世紀90年代較為流行)一樣久遠,想像家庭成員們要根據這個時間表來安排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
無可否認,家庭生活的變革已經到來。
「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時代
在人手一台電腦和手機的年代,家庭成員之間不再需要開展電視機遙控器的爭奪戰、或為了應當收看哪個節目而爭吵,孩子不必抱怨父母的「老派」口味,家長也無法再監督子女的收看內容。
這不是那個「Top of the Pops」(BBC在1964年至2006年期間播出的一檔現場直播的流行音樂節目)的時代——那時的人可以為了等到自己喜愛的樂隊的表演,浪費大量時間去看「垃圾」演出。對於那些成長在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人而言,他們的愛恨可以全然反映在電視節目的收看中:他們對一檔節目的喜愛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使他們找到「知音」,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靠著對另一個節目的吐槽而找到「同仇敵愾」者。
放到今天,在一個擁有無盡的選擇自主權的網路時代,人們根本就不會去看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而愈發先進的互聯網演算法不僅可以精準地為用戶推薦適合他們的內容消費,甚至連廣告營銷也不放過。這幾乎是對BBC創始人里斯勛爵(Lord Reith)一度提出的媒體設想的全面背叛——在他的構想中,公共廣播系統應當是為人們提供他們無法預測自己是否喜歡的新鮮事物。
個人終端消費時代的崛起也意味著公共領域的逐漸沉寂,作為家庭交流平台的電視機前那一方客廳空間,就像從前包容民間討論的郵局、銀行、街角商鋪和酒吧一樣,都已經或正在退出歷史的舞台。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