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 達:歷史的細節就是人物性格的細節

張 達:歷史的細節就是人物性格的細節

作者:張達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可以代表魯迅對 《史記》 的總體評價,也是最高評價。這兩句話,一指其史學地位,一言其文學價值,自是非常允當。然而,兩句話的關係究竟怎樣? 歷來人們談論得卻不是很多,而在我看來,這倒恰恰是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史記》 之所以成為「史家之絕唱」,就因為它是「無韻之 《離騷》」,即因為它的文學性,也即因為它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透視。

眾所周知,史學以「事」為研究對象,文學以「人」為描繪中心,似乎是各有側重。然而,看看歷史,所有的「事」又都是「人」做的,無一例外。所以,必須把「人」寫透徹,才能把「事」說清楚,這才應該是優秀的史學著作所追求的境界。而把這一境界提升為一種自覺追求的史學家,就正是司馬遷。

考察在司馬遷之前的先秦史著,《春秋》《左傳》 為編年體,《國語》《國策》為國別體,儘管在這些著作中都有一些寫人寫得不錯的篇章,但它們在總體上卻都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所作的記錄,都沒有注重突出歷史事件中的人。而到了 《史記》,我國史著的面貌方發生了迥異於以往的巨大變化,其「本紀」、「世家」、「列傳」皆是以人為中心結構而成,因而被稱為「紀傳體」。這一偉大的首創非司馬遷莫屬。

當然,《史記》 的貢獻絕不僅僅表現在體例上,而且更表現在細部述說上。深入到每篇傳記內部,我們會清楚地看到,司馬遷注重於寫人物的性格、稟賦,往往是他用筆的著力之點、精彩之處。不用說大家熟知的 《項羽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 等等,在這裡還可以隨手舉出其他許多例證。例如 《商君列傳》 的開篇,寫商鞅在魏國時做魏相公叔座的幕僚,公叔座年老病重,便向國君魏惠王推薦商鞅接自己的班,魏惠王當時沒有表態,公叔座就說:「鞅有奇才———大王若不想任用他,就該把他殺掉,千萬不要讓他為別國所用!」過後,公叔座又把自己與魏惠王的談話內容告訴了商鞅,並勸說商鞅趕快離開魏國,以防不測。商鞅聽後只是一笑,說:「既然大王沒有聽信您的話來任用我,又怎麼可能聽信您的話來殺害我呢?」後來的事實證明商鞅的判斷是準確的。在這裡,司馬遷僅用一句話就寫出了商鞅的膽識和智慧,同時也寫出了他的自信與自負。又如 《張儀列傳》 的開篇,寫張儀學成縱橫之術後去楚國遊說,結果被懷疑為小偷遭到一頓痛打。他的妻子就對他說:「你要不是因為讀書遊說,怎麼能受到如此這般的侮辱?」張儀卻問妻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嘴裡嗎?」妻子笑了,說:「舌頭當然還在。」張儀也笑了:「只要我還有這條舌頭,足矣! 足矣!」幾句對話,就把張儀作為縱橫家加亡命徒的嘴臉勾勒得躍然紙上。

類似上述的一些生活細節,本來都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司馬遷卻看得很重,這可以說明他關注歷史自有不同於別人的側重點。現在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就常常在於細節,不過不是無關緊要的細節,而是性格細節,這也是 《史記》 高出於「二十四史」中其他史著的地方之一。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從某種意義說,性格也決定歷史。司馬遷的《史記》 就告訴我們:歷史都是性格史。(張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4位倖存者離世 登記在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剩90餘人
90後小伙在商場門口擺攤補衣服,一件奢侈品收費3000,全是回頭客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