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我軍裝備比日軍強:能裝備中正式步槍就不錯了

抗戰我軍裝備比日軍強:能裝備中正式步槍就不錯了

原標題:抗戰我軍裝備比日軍強:能裝備中正式步槍就不錯了


我們都知道抗戰時期,日軍的裝備遠遠的比我軍精良。不說飛機大炮軍艦等武器,就輕兵器而言,日軍也是遠遠的優於我軍。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上流傳一種論調,在他們口中,我軍的輕武器竟然要強於日軍。


這種論調的產生,其實開始的時候只是說中正式步槍要強於日本的三八式,原因自然就是三八式穿透力太強,造成的傷害沒有中正式的要強。我們不討論中正式和三八式哪個性能更好一些?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中正式步槍在我軍的裝備情況。


1935年10月鞏縣兵工廠仿造德式24式步槍,成功以後開始裝備於部隊。那麼中正式步槍就是抗戰時期我軍裝備的主力步槍了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雖然早在1935年就已經將中正式步槍定位制式步槍,但是由於當時國家經濟等方面的限制,中正式步槍生產的速度是非常慢的。當時的中國雖然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實際上還是處於割據的狀態。國民政府控制的生產步槍的兵工廠就兩個,一個是鞏縣,另一個就是漢陽。


當時這兩個兵工廠的生產能力分別是中正式1800支,漢陽造3500支。也就是說從中正式步槍研究出來開始,一直到抗戰爆發生產的數量不過幾萬支。相比較於數百萬的軍隊,這些槍又怎麼能夠裝備呢?


至於由地方軍閥控制的兵工廠,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那些兵工廠其實並沒有生產中正式步槍的能力。因為作為剛剛研究出來的武器,國民政府可是花了大價錢的,這麼來之不易的技術,怎麼可能會隨意的給他們呢?



抗戰爆發以後,日軍不斷的侵蝕我國土地,隨著國土的淪陷,兵工廠也不得不重新搬遷進行重組。重組之後的兵工廠,只有第1廠、第21廠和第41廠生產步槍。其中以第1廠為生產中正式為主,21廠則生產漢陽造,第41廠也是以生產中正式為主。


就成產能力而言,第21廠搬遷到重慶後,因為制槍廠沒有受到損失,又加上重組其生產能力大大提高。戰後21場的生產能力能夠達到月產量10000支漢陽造。但是第1廠和第41廠因為受到轟炸,其生產能力大大減弱。兩個廠加起來的生產力比不上第21廠。


一直到1944年第21廠也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的產量才大大提高。但這已經是接近抗戰晚期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在抗戰時期我軍並沒有全部裝備中正式步槍,更不提像電視里演的那樣,人人手拿湯姆遜。所以說,關於抗戰時期我軍裝備強於日軍的說法,完全是一派胡言,只是給別人徒增笑柄而已。

參考文獻:《穿幫——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始說史話 的精彩文章:

「紅色間諜」潛伏多年,深受蔣介石器重:為信仰不要高官厚祿
王牌特工刺殺青幫大佬來去無蹤:情人跟義父炫耀,至他於死地

TAG:始說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