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熱河(承德)蒙古族的變遷

熱河(承德)蒙古族的變遷

原標題:熱河(承德)蒙古族的變遷



線描古建築群承德避暑山莊

自元代以來蒙古族進人熱河含今赤峰、朝陽、承德市已有多年的歷史。據統計赤峰有蒙古族萬人朝陽萬人承德萬人承德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圍場、平泉、隆化和豐寧等縣。弘吉刺部、兀良哈部、喀喇沁部、察哈爾部和準噶爾部的達什達瓦部落先後從大興安嶺東西麓、陰山腳下、嫩江平原、伊犁河畔移居熱河。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他們逐水草游牧、漁獵、征戰既享受著勞動和生活的幸福也經歷著戰爭的磨難。在熱河這塊富饒、美麗的地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研究該地區的這段歷史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各民族團結互助才能共同建設美好家園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一、元代的蒙古族


元代熱河地區為上都路、大寧路、全寧路所轄居民主要為契丹、奚族蒙古族次之,還有一些渤海人和漢族。


據史料記載,元太祖十年蒙古大將木華黎率部由古北口入攻克金大定府寧城縣大明城、臨潢府內蒙古巴林左旗其部將史天祥統軍進攻大興州隆化縣城附近經過激烈戰鬥金節度使趙守玉被擒興州為元所佔據。成吉思汗在分封領土時對元朝功臣特薛禪的長子按陳、次子火忽說「可木兒溫都兒今灤河、七老圖河之間的蛤蟆嶺、答兒腦兒今克什克騰旗、潢河之間、火兒赤納慶州之地汝則居之」。這樣承德、赤峰、朝陽之地都分封給了他們兄弟二人。當時赤峰境內已是「番、漢皆半」朝陽「番漢雜處、牧耕兼之」。這裡首開民族雜居、農牧並舉的歷史先河改變了草原、山區單一的牧獵經濟結構呈現出「田疇高上如棋布牛馬縱橫以谷量」的繁榮景象。

同時在城市建築、陶瓷磚瓦、冶鐵鍛鑄、車帳鞍具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元代改北安州為興州轄二縣興安、宜興。這裡位當元大都北京、上都內蒙古正藍旗和應昌府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之間處交通要道在軍事上佔有重要地位。商業活躍中統元年六月詔十路宣慰司造戰具、裘、帽各以萬計運到開平。開平產的羊毛氈、氈制廬帳、氈帽質地細軟品種繁多。興州、大寧產的車輛、馬鞍等產品輸往開平運回了廬帳等畜產品。


二、明代的蒙古族


明代多年蒙古兀良哈部、土默特部、喀喇沁部、察哈爾部在該地區駐牧。明廷對其取封官授職、開放貢市或軍事征戰、閉關絕市等手段以達到加強控馭的目的。同時明廷對蒙古還採取扶此抑彼即抑強扶弱、「分而治之」的政策。他們非常重視長城防禦體系自山海關至宣大邊塞置軍萬並要求「隘口通車騎者百戶守之通樵者甲士人守之。各處煙墩務增高築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葯弩」。兀良哈三衛則時而向明廷通貢互市傳報蒙古諸部動向時而又同他們進行較大規模的戰爭。洪武二十年二月明將馮勝率部攻取了慶州現赤峰市北六月遂由大寧出發進攻元軍殘部主力之一的故元丞相納哈出部攝於明軍強大的兵力納哈出部放下武器包括現朝陽在內的遼東地區及所部萬人歸降明朝。這樣熱河及遼東已納入明朝的管轄範圍。永樂九年十二月壬辰詔諭三衛頭目的敕書里說「比者爾等為本雅失里所脅掠我邊卒……如能悔過即還所掠戍卒仍納馬三千匹贖前罪。」十五年九月辛未條載「敕遼東總兵官都督劉江日近指揮朵兒只還自兀良哈言虜寇至邊晝則潛伏夜則出入煙墩下守者畢不覺。」在永樂十九、二十年蒙古阿魯台部勢力大增聯合兀良哈部屢犯明邊。明成祖於永樂十九年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並於次年二月集天下兵馬親征塞北。「命英國公張輔等同六部官議北征饋運。仍命孟瑛、陳英率領馬軍、步軍護送。前後共用驢萬頭車輛挽車民丁人運糧石。」【阿魯台部和兀良哈部兵敗斬首數千人餘眾潰敗而西走明軍收復其人口牲畜。宣德三年九月兀良哈部進入大寧境內經過會州今平泉會州城到了寬河今寬城。據《明史紀事本末》載守將將這一軍情奏與在石門驛巡視關塞的宣宗皇帝他對部將說「孽寇無能為也。但謂吾邊無備故來。若知朕在此當駑駭走矣。今出喜峰口路隘且險單騎不行若候諸軍並進恐緩事機。朕以鐵騎三千先進出其不意禽之必矣。」他決定親征明宣宗「以數百騎直前寇望見黃龍旗知上親在邊大驚悉下馬羅拜請降皆生俘之斬其渠」。後又追殺兀良哈逃兵大獲全勝而歸。正統六年兀良哈余騎渡灤河進攻密雲扒頭崖寨射傷戍卒過長城又搶掠牛心山。正統九年秋七月「兀良哈部入寇命??成國公朱勇等率諸軍萬分道出塞擊之。破朵顏於虎頭山拙所掠萬計三衛從是寢衰」。這次明軍萬出塞使朵顏三衛的實力受到了削弱。景泰八年朵顏衛部眾人居大寧其治所由現內蒙古翁牛特旗烏敦套海鎮三間房村遷至現內蒙古寧城境內。至此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皆為朵顏衛地其部眾在灤河、老哈河、大凌河流域游牧。東西相距余里大小部個共管轄戶約人。萬曆年間僅承德境內有朵顏衛蒙古各部落個轄戶。多在馬蘭谷、牆子嶺外現灤平、興隆縣境內。「都指揮故夷件彥貼忽思、第把禿孛等叔侄部落約有餘騎在古北口外卜地名以遜、以馬兔一帶駐牧」【。除此而外赤峰、朝陽地區尚有朵顏衛個部落戶。薊鎮兵備參政葉夢熊在塞外巡查作詩一首「六月都山雪未消胡兒牧馬傍山腰大寧城闕花如錦何日看花醉碧霄。」他親眼目睹了在寬城都山上蒙古族少年牧馬的情景。自明弘治年始明邊塞官兵由古北口、喜峰口、界嶺口等地「三五百里外乘風燒荒將邊衛外草木燒盡使馬無所食事畢燒毀情冊報」。多年的征戰明軍所到之處「盡收其人口、牛、羊、駝、馬」「焚其積聚」。明軍的連年征討使明朝『錢馬資儲十喪八九災情間作內外俱疲」【。使塞外的廣大牧民常常陷於「爨無釜衣無帛無茶則病的困境」「虜帳半空多寡婦日攜胡兒啼遠近聲相聞」。對於明軍的燒荒、趕馬、搗巢、伏擊蒙古封建主和廣大牧民一樣懷著深深的恐懼心理。在戰爭間隙的和平期間蒙古各部及兀良哈部與明朝的經濟交往還是十分密切的主要以通貢和互市兩種形式進行。通貢兀良哈蒙古作為明廷的外衛「每歲三貢其貢使俱從喜峰口入」。每貢各衛人由永樂初年始貢。通貢既是兀良哈部與明廷間某種政治關係的表現又是經濟聯繫的一種特殊形式。兀良哈等各酋長派遣使臣帶著馬駝、皮貨等物向明廷朝貢。明廷則以賞賜的名義供給彩絹、衣帽、靴襪乃至金銀首飾、樂器珍玩、書籍紙張、貴重藥品、僧衣佛像及念珠法器等等。並且還供應車輛、秣料及貢使的頓宿廩給。除京城專門設有會同館供貢使食宿外沿途館驛也按站供應。景泰年間僅喜峰口等處沿途幾處館驛每年就要消費「牛羊余只酒余壇米麥余石雞鴨花果諸物莫計其數」。供館費用一年竟達余萬兩銀子。對於貢物凡明廷不需要的或質量低劣的准許在所在館舍與民間進行交易。這種貿易為期三五日稱為貢市。兀良哈蒙古的酋長們以朝貢為名趕來許多「貢外馬匹」在沿途重鎮或進京途中甚至在北京會同館進行交易。對兀良哈三衛明廷還特殊規定「領賞畢日許與會同館開市三日每人許收買牛一頭、犁鏵一副、鍋口不許將違禁之物私自夾賣違者巡撫御史究治。」明廷為了「撫慰遠方」給兀良哈三衛的貢使以優厚的待遇。貢使抵、離北京時均要設宴迎送。明廷除了按高於市價發給銀鈔或實物作為馬值外還按貢使官級大小頒賜賞品有的還予以晉陞官職。通貢是兀良哈蒙古酋長們獲取經濟利益與生活用品的重要手段由於需要朝貢人數和貢馬呈逐年增加之勢以至於出現貢使「絡繹於道駝馬迭貢於廷」「金帛器服絡繹載道」的情景。每次進貢入口時喜峰口外情緒熱烈蒙漢一家洋溢著民族團結和友好的熱烈氣氛。互市亦稱馬市兀良哈三衛還包括木市。這是在明廷官方控制下漢族和蒙古族在指定地點進行的一種貿易。通常每年開市一兩次每次為期至天。開市之前明廷專門委任官吏負責籌劃馬價銀市本金和撫賞銀購買物品和組織貨源。開市期間雙方各派文武官員帶領兵丁在市場和邊外負責管理和監督。屆時明廷的吏員與官府有關聯的漢族商民以綢緞、布絹、鍋釜和其他用品換取蒙古等族的馬匹、雜畜及皮貨。但規定在馬市上禁售硫磺、盔甲、弓箭、兵刃及蟒緞等物。互市結束明廷還要對守市人員各有敘賞。自永樂至嘉靖年問明廷所開設的大多屬於官市當時民市尚不甚發達。自隆慶封貢以後貿易形式趨向多樣化和民間化。不僅民市逐漸佔據了重要地位而且還出現了木市、小市及月市等。明代熱河全境基本上由兀良哈蒙古游牧及管轄蒙古其他部落喀喇沁、土默特、察哈爾等部也先後進入。崇禎初年林丹汗圖謀統一漠南蒙古各部與其及後金軍的戰爭實力大減。後金天聰二年七月喀喇沁部塔布囊蘇布地與土默特部台吉鄂木布楚琥爾等派遣名喇嘛帶領人到盛京今瀋陽「乞盟」。八月通過舉行「白馬烏牛誓」與後金大汗皇太極達成聯盟協議。天聰三年三月後金遣國舅阿什達爾漢出使喀喇沁等蒙古諸部申定隨征軍令。六月蘇布地率領屬部至盛京歸降皇太極命其仍歸原牧地。天聰三年後敖漢、奈曼、巴林、翁牛特部歸附後金。天聰六年四月皇太極率部眾出征喀喇沁部出兵應戰共萬騎趕到河套林丹汗已病死收察哈爾餘眾擒林丹汗兒子黃鵝兒而歸林丹汗妻率所部降後金。天聰九年二月皇太極詔編喀喇沁承德、赤峰地區、土默特佐領建旗將喀喇沁部、土默特部各建左、右翼旗。


三、清代的蒙古族


清代主要是用封官、進爵、厚賞等懷柔手段使蒙古各部歸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快了熱河地區蒙古各部經濟的發展。

康熙三十年五月,清廷在灤河上游的閃電河畔的多倫諾爾舉行了會盟,協調了喀爾喀三部貴族之間及內蒙古旗之間的相互關係。熱河地共置盟旗。昭烏達盟設扎魯特、喀爾喀左翼、奈曼、敖漢、翁牛特、阿魯科爾沁、巴林、克什克騰部旗。卓索圖盟設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旗土默特右旗、土默特中旗、土默特左旗旗。


從此以後各部各旗「恪守侯度」局勢趨於穩定畜牧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明末清初因察哈爾部與喀喇沁部的戰爭喀喇沁部傷亡慘重現豐寧、隆化一帶的蒙古游牧部落衰落人員大為減少沃野空曠、荒蕪。康熙九年「今以古北口外地撥於滿洲鑲黃旗、正黃旗羅文裕口外地撥給正白旗、正藍旗」。於是旗人按所撥緊靠長城沿線之地域紛紛到關外佔地墾荒種糧過著較為優裕的生活。清朝為了不使兵備鬆弛及懷柔邊疆各部貴族在塞外置皇家木蘭圍場喀喇沁、翁牛特、克什克騰部游牧牧民東遷或 北遷。


康熙十四年清廷將遼東駐牧的察哈爾殘部西遷至現豐寧、隆化、赤城、廷慶、懷柔和密雲縣境內置四旗廳察哈爾蒙古西四旗安置在山西大同和河北宣化以北地區為察哈爾東四旗。轄地萬多平方公里並為東四旗各劃轄地。鑲白旗治所在土城子今鳳山鎮,鑲黃旗治所在大閣,正藍旗治所在博洛河屯今隆化縣城,正白旗治所在郭家屯。各旗設總管一員參領一員副參領一員。


據史書載雍正年間清軍南下征戰,察哈爾鑲白旗蒙古派兵同往克什圖征滇雲南有功官至議政大臣領侍衛大臣。其死後雍正十一年御賜墓碑葬在今豐寧縣選將營鄉。東四旗蒙古牧民在這裡仍以畜牧業為主住氈房。川地租佃給漢族農民耕種。這裡逐漸「黍禾日以好牛馬日以少」。蒙古人文化生活方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漸懂漢話有的少許能說一些漢話。短短年就有漢族佃丁近萬人村屯近百個。


乾隆二十四年五月新疆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因準噶爾部貴族爭奪汗位本部遭受重大傷亡請求內遷經清廷同意而遷至熱河。由總管布林率領分兩批共人先後到達熱河。清廷將他們編為熱河駐防蒙八旗、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共個佐領名官兵在武烈河西岸建起間房屋供其居住。並將五道梁、獅子園一帶劃為牧地供他們游牧。乾隆、嘉慶年間他們多次隨皇帝赴木蘭圍場秋禰。他們馴養獵鷹、獵犬供圍獵時用。

自乾隆年間開始熱河境內的蒙古族經歷了深刻的社會經濟、生活的變革呈現出了明顯的進步態勢農業畜牧業發展尤以農業為甚商貿活躍城鎮、屯落興起。工業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咸豐年問卓索圖盟喀喇沁左翼後旗札薩克親王僧格林沁親自調查蒙古族金、銀礦蘊藏情況經勘察在「喀喇沁、翁牛特所轄伊瑪圖山等處的金礦砂齎送到京煎煉。翁牛特旗王公即招商合資來開採紅花溝、長杭溝、錫喇片等五處金銀礦。平均每百個礦砂可煉金五錢或銀一兩左右」。


光緒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招商開採喀喇沁左旗四道溝銅礦招人採掘還聘外國技師七八名。光緒十九年該旗又開採了煙筒山、東山和龐家溝三處銀礦。光緒三十年共煉銀兩。這一時期土默特左旗今遼寧省阜新縣加馬索開辦煤窯有礦工多人年產煤萬公斤。土默特左旗清代中期發展養蠶業製成的絹綢以物美價廉而聞名。絹綢尤以該盟??建昌生產的織絹為精良。烏丹產的栽絨毯、氈帽遠近聞名。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路的開闢和延伸使塞北城、鎮發展初具規模。烏蘭哈達赤峰和八溝平泉在清代初期清溪涓涓綠草茵茵樹木繁盛牛羊遍野。到乾隆年間已是「商賈雲集衡宇相望」了素有「拉不完的哈達填不滿的八溝」之稱。康熙四十一年熱河承德只是一個小山村自康熙在這裡建避暑山莊後北方各民族王公貴族每年都來避暑山莊朝覲城鎮遂迅速發展。這裡的「宮圍壯麗左右市廛連亘十里塞北一大都會也」。熱河、平泉、寧城、隆化、豐寧等地的駱駝隊沿著境內的古驛道帶著布匹、磚茶和日用百貨到達牧區「草原深處氈廬環繞煙火上騰周數十里支帳於野連車為營。蒙言漢語駝嘯牛嗚車馳馬嘶之聲徹日夜不絕於耳」。從草原馱回絨毛、皮張、大青鹽等物品一隊隊四五十輛勒勒車和駱駝隊鈴聲丁當穿梭於草原牧區和內地城鎮之間。


文化教育亦有發展。蒙古族是個「馬背」上的民族以游牧、漁獵為業歷史上重武輕文。自清康熙年間始重視教育最早是私塾蒙文教育蒙古族王公貴族把巴克什教師請人家中教子女學習蒙文後來辦起八旗蒙古義學、官學教育。蒙古義學是康熙三十年以後在八旗蒙古最基層單位——佐領內設立的「各校招收本佐領歲以上幼童入學。每學校設教習人教授滿、蒙語文及步射、騎射等課程。」舊這樣基本上能保證八旗蒙古各佐領內全部適齡兒童入學。道光八年設立熱河蒙古官學。主要課業有兩種一為蒙文、滿文及翻譯二為騎射和步射。蒙古官學在辦學方法上也有所創新。為了提高蒙古八旗子弟的學習興趣還採取一些措施鼓勵八旗子弟積極求學。清末各蒙古旗始建學堂。光緒二十八年經喀喇沁右旗札薩克精心籌劃崇正學堂正式成立。最初招收了旗內青年名分兩個班。學校設在王府西西衙門的一座四進宅院里。對送學生戶免除戶口稅解除賦役以資獎勵。學生食宿由公費解決學慣用品由學堂免費發給。學生遂由個班增為個班。課程設置除蒙漢文《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外還學日語、俄語並有算術、地理、歷史、書法、繪畫、音樂、體育等。光緒二十九年喀喇沁旗又辦起了守正學堂和毓正女學堂。到宣統三年所學校已經發展到個班學生名。崇正學校自建校到全國解放前後畢業生達多名輸送國外留學生近名學校培養的學生分布熱河及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蒙古族人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部落可汗 的精彩文章:

烏蘭察布札薩克盟長 — 雲端旺楚克親王
草原深處的蒙古王府

TAG:部落可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