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到2025年人工智慧會取代你的工作嗎?來聽聽業內專家怎麼說

到2025年人工智慧會取代你的工作嗎?來聽聽業內專家怎麼說

今天不討論具體的電路技術,咱們來聊點虛的。

人工智慧是當今科技界無可爭議的最熱門話題。本周在舊金山舉行的集成電路設計頂級學術會議ISSCC,不僅多出好幾個與人工智慧有關的Session,同時還有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圓桌討論,議題是「2025年人工智慧會取代你的工作嗎」。嘉賓都是來自nVidia、IBM、Synopsys、Samsung、TSMC等業內頂尖公司的大佬。我全程聽完這個圓桌討論,其中有些觀點很有啟發性,也很有趣味性,兼具科技和人文內涵。下面結合現場討論與我自己的思考跟大家分享。

討論中的「人工智慧」的範疇

整個討論聽下來,大家討論的人工智慧很貼切實際,局限於弱人工智慧的範疇內,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深度學習、無監督機器學習等等,沒有出現科幻場景中有自主意識的人工智慧。我猜這與嘉賓和聽眾都是集成電路業內人士有關,他們很清楚什麼是人工智慧現在可以做到的、什麼是接下來幾年有希望做到的、什麼是暫時看不到可能性的。正因為如此,這個圓桌討論才極富現實意義,不是對於想像中的人工智慧的杞人憂天。

消滅更多工作?還是帶來更多工作?

這不是人類技術史上第一次有人擔心工作被機器取代。任何一種更高效的新技術的出現,都會造成一些工作消失。比如最早的電話系統需要電話接線員手工插拔電線來轉接電話,當數字交換機出現之後,電話接線員這個工作從此成為歷史。人們容易看到那些失去的工作,但不容易看到新技術帶來的新工作。當電話系統的技術進步之後,打電話變得便宜,每個人都用得起電話,需要更多人去生產、銷售電話,這樣無疑會帶來許多工作崗位。

那麼新技術帶來的工作多?還是消滅的工作多?來自IBM的嘉賓表示,在人類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統計數據能夠證明新技術使得工作總量減少。

雖然歷史上這樣說,但每次新技術來臨時,人們都會認為這次與以往都不一樣。人工智慧真的不一樣嗎?嘉賓的回答是:現在看不出來。現階段的人工智慧還是一種專門化的工具。比如alpha狗會下圍棋但不會開車,自動駕駛的人工智慧會開車但完全不會下棋。什麼時候出現了通用化的人工智慧,或許會真的跟以往都不一樣。但嘉賓表示,這不是五年十年之內能看到的事情。

人工智慧下的EDA工具會怎麼樣?

一方面是計算能力。從最早人們拿紙和筆畫版圖到今天,EDA工具的能力已經進步了無數倍,有更多的計算資源,可以處理更大規模的晶元設計。但現在的EDA工具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嗎?並沒有,尤其是在模擬電路領域。在先進工藝下,一個電路模塊級的版圖後模擬,還是要幾天才能出結果,更不用說全晶元的版圖後模擬和蒙特卡洛模擬了。我之前文章也提到過,如高速串口和鎖相環等高速信號、低速環路的問題依然是模擬器的痛點。另外,現在的主流版圖寄生參數提取還只能考慮到電容和電阻效應,對更複雜的寄生電感,還不能很好的處理。設計者還需要專門的電磁場模擬工具的輔助。這些領域都極度依賴計算能力,我不覺得人工智慧會對此有很大提高。

另一方面電路設計的自動化。在幾十年前就有人在研究模擬電路和版圖的自動生成,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不成氣候。是沒有市場?還是難度太高?來自nVidia的嘉賓說,企業都是追逐利潤的,EDA軟體這一塊的市場空間太小,做人工智慧的大公司暫時看不上……看來EDA軟體行業暫時是安全的。

晶元設計者會失去工作嗎?

這大概是現場觀眾最關心的問題,畢竟業內人士居多。在這一點上嘉賓幾乎都是樂觀的。

一個嘉賓(synopsys)表示:現在的人工智慧大部分基於大數據,需要大量的訓練才能達到效果。而晶元設計行業並沒有那麼大的數據量。根據Synopsys的統計,每年也就一萬多個新的晶元設計。每個工藝節點的生命周期都不長,還沒等到累積足夠的數據,下一個工藝節點就來了。而且公司不會輕易把自己的設計拿出來給人工智慧去學習,這樣導致數據挖掘更加困難。

另一個嘉賓(nVidia)表示,一些低端的設計工作將會被深度學習取代,晶元設計者的工作將會向高層次移動。

這一點我覺得他們講的很有道理,深入想了想,對此持樂觀態度。

對比晶元設計行業和軟體行業,為何晶元設計行業薪酬待遇整體不如軟體行業呢?我覺得除了晶元設計與軟體處於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之外,還有一個極大的差別是:晶元設計行業個人的價值難以體現。個人有再好的想法,都需要大量資源(各種EDA工具、動輒百萬美元的流片封裝測試費用)和一個專業團隊才有可能把這顆晶元做出來。一顆大晶元,上百人的團隊,少你一個根本無所謂。所以憑几個人的聰明才智沒法跟大公司競爭,所以大公司不會在薪酬上充分認可單個晶元設計者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考慮,人工智慧取代低端設計工作,晶元設計者向更高層次移動是一件好事。設想,把電路參數優化、版圖設計等工作都交給人工智慧,設計者輸入一個電路結構,按一下按鈕,剩下的工作都由人工智慧高效的完成。那電路設計者可以將精力放在更高層次的方面,如發掘需求、定義系統、確定演算法等等。如果個人憑聰明才智並應用這些先進工具,可以做出和大公司大致相當並具備競爭力的晶元,我相信單個晶元設計者的價值一定會得到充分認可的。

晶元設計行業發展至今日,電腦的能力越來越強,從最早用紙和筆畫版圖、人眼檢查LVS,到現在各種各樣的模擬軟體,其實一直是一個解放人腦的過程。人擅長的本來就不是純數值計算,而是抽象推理模式識別等。計算機的發展將人從繁瑣的計算中解放出來,可以專註於自己擅長的創新思維,從而大大提高生產力。那人工智慧是不是可以看作這個趨勢的延續呢?作為晶元設計從業者,最好早日做好準備,在辛勤工作的同時,別忘了多思考一些高層次的問題。

下一代晶元設計者的生存之鑰

其他的工作會怎麼樣?

幾種「高危」職業

大家關心的並不只是自己的工作,還有其他工作會怎麼樣。一位現場觀眾發言說他有個女兒,2025年差不多剛開始工作。他說他女兒之前的夢想是成為幼兒園老師或者電子工程師,問嘉賓,假如是他們的女兒,他們會建議什麼樣的職業。我想這也是現場很多年輕工程師關心的問題,他們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選擇一個專業,無憂無慮的成長,結果發現還沒有開始工作就已經失業了。

來自nVidia的嘉賓繞開了這個問題,說他有三個女兒,他對她們的建議是追求自己的夢想。然後又補充了一句,他的三個女兒都從事藝術工作。現場一片笑聲,大家都明白藝術是最不容易被人工智慧所取代的藝術家是在幫人們表達情感,而情感及其細膩、沒有數據、無法量化,看不到被機器取代的可能性。

來自Samsung的嘉賓認同人工智慧將會取代掉很多重複性的工作,而創造性的工作暫時安全。他說他朋友已經在建議子女不要選擇金融類專業。他提了一個很悲觀的問題:一二十年之後,政府會不會頒布一條法律,要求公司必須僱傭不少於50%的人類員工來完成工作。

接著嘉賓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觀點碰撞。

來自IBM的嘉賓說,大家總是想著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工作,這是不對的。任何人工智慧研究的出發點都必須是解決人們的需求,而不是搶人們的工作,否則一定得不到長遠的發展。習慣思考工程設計的人容易忽略人類社會複雜的組織結構,人們有工會、有法律、有政治、有道德規範,不是什麼事情都以效率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有損人們的福利,工會甚至可以禁止企業採用某一項技術。以取代人們工作為目的的人工智慧研究,可能在一開始就得不到通過。

另一位嘉賓立馬站出來反駁。他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日本的街道都整理的很乾凈整潔,這是因為有很多人的工作就是清掃大街,但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人。第二個例子說的好像是亞馬遜,說裡面有一種工作是把紙盒子翻過來,勾到機器的鉤子上,工人需要不停的重複翻盒子這個動作。

這一點很有啟發性,人類有工會有政治沒錯,但極有可能,到最後大部分人的工作都變成翻盒子。不是不能讓人失業嗎,那好,我給你留個翻盒子的工作。可以被機器取代嗎?可以。有用嗎?沒用。創造價值嗎?不創造。能掙很多錢嗎?不能……只有少數人的工作是在創造價值,並獲取絕大多數的財富。而大部分人的工作變成了一種隱形的福利,或許比直接發點錢更讓人有奮鬥的感覺,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雖然很悲哀,但我覺得這一點很可能是真的。假如生產力發達到一定程度,少數人的工作就能滿足全人類的需求,那大部分人不就「失業」了么?當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組織結構發生衝突時,我覺得會是人類社會組織結構去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是反過來。在歷史上有足夠多的例子,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耕時代再到信息時代,每次科技進步都明顯的改變了人們的組織方式。相信人工智慧這次也不例外。

大部分人從事翻盒子的工作

現場的調查統計

圓桌討論的最後做了一個小調查,在場觀眾舉手表決是否相信自己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目測選擇相信的人數不超過舉手總人數的10%。當然這是個極小規模有偏抽樣,選擇相信的人可能會不好意思舉手,這樣顯得對自己能力沒信心。

至於我自己,當然是不相信我會被AI取代的啦,畢竟人工智慧要學會寫段子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 END ------

歡迎在下發留言評論探討

歡迎分享點贊支持haikun01

一名集成電路設計從業者、愛讀書的理工生,分享一些集成電路專業經驗、讀書筆記、遊記等等。爭取做到有趣或者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aikun01 的精彩文章:

TAG:haikun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