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近代的學術巨子,梁啟超對清代學術史有什麼見解?

作為近代的學術巨子,梁啟超對清代學術史有什麼見解?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雷曉凡

梁啟超先生是中國近代的時代巨子、學術偉人,他學術目光敏銳,興趣涉獵廣泛,在文學、史學、司法、佛學等諸方面均有一定的貢獻,縱觀今天梁啟超的傳世文章,我們可以做一個基本判斷:梁啟超一生傾注力量最大者當屬史學無疑。梁啟超的史學作品中,《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尤為引人注目,以下我們就結合這兩部重要作品談一談梁啟超對清代學術史的見解。

(梁啟超)

首先,梁啟超審視清代學術的目光打破了政治鼎革的局限框架。他認為清代的學術源頭不在清初,而應該打破認為界限上溯到晚明時期,清學的收束也不在清末,而是民國初年。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梁啟超開宗明義:在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經開清學的先河。而民國十來年,則可以算是清學的結束和蛻化,所以梁啟超把三百年算為學術史的一個「時間單位」。梁啟超此講義的開啟時間為1923年,講述內容則是從明代天啟三年(1623年)開始。由此可見梁啟超學術目光之深邃,其貫通溯源的思想,對清代學術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清代學術概論》書影)

另外,梁啟超將清代學術與歐洲文藝復興相比較,他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寫道:歐洲的文藝復興,「一言以蔽之,曰返於希臘。本以美術為根干,無美術則無希臘」。而有清一代的學術在中國學術史 上「價值極大」,但清代的美術在中國文藝美術史上「價值極微」。在文學方面,六朝至隋唐時期中國人翻譯佛經,有語言文字方面的創新發展,有清一代在文學上除了《紅樓夢》外建樹不多,多關注於研究古籍,以「乾嘉學派」為主流,缺乏創新演進。但文藝復興時期「文字衍聲」則「古今之差變劇」。這是清代文化與文藝復興最大的區別。

第三、梁啟超以自己的觀點解釋了清代自然科學的衰敗。眾所周知,清代學術的主流是考據學派。因此《清代學術概論》中認為:「清人集精力於此一點,其貢獻於我文化者已不少,實不能更責以其他」,況且清人對音韻等學問的考究中,已經有了對於人類「發音官能構造之研究」。同時,中國傳統「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概念,對於物理、化學、動植物的研究長期以來都是「素乏趣味」,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寫作中的梁啟超)

梁啟超撰寫《清代學術概論》,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便完成這個六萬字左右的小書,不可謂不迅速。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經典地位至今也未被撼動。梁啟超的若干論述,也許從學歷的角度而言還有待商榷,但其參考價值與拓荒意義,將永遠在中國學術史上熠熠發光。

參考資料: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齊春風:《大家精要 梁啟超》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為啥成為大師:從小立誓一天要讀十頁書,否則對不起父親
「皇上駕到」:清代皇帝出行工具有些啥?

TAG:季我努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