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蒲氏文研會榮譽會長蒲文常先生撰文《對蒲氏歷史文化幾個問題的探討》將蒲氏文化研討引向深入與繁榮
對蒲氏歷史文化幾個問題的探討
一、蒲氏文化研討的核心是什麼
蒲氏文化的內容包括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宗族文化、習俗文化、文學、藝術作品以及諸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思想意識非物質文化等等,它與中華文化是相一致的。其作為研究對象(只能算探討,目前的現狀還談不上「研究」)。歷史文化是主要的、是主幹,它包括家譜、祠堂、碑刻、祖傳實物與口傳故事等家族現象,其它都是次要的,是枝葉、是陪襯。因此,研究蒲氏歷史文化是文化研究會的首要任務。
二、研究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作為家族文化研討,依據當然應當是各地支系共同認知的家譜,這裡所強調的是各地族人共同認知的家譜,而不是指某一特定地域內某分支分房某一房代的家譜。由於家譜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各自的家譜以及各地的家譜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傳誤記。
四川社科院陳世松教授在《進一步發掘族譜中的史料價值》一文中提出:「族譜的編纂在更多的情況下是由決定編纂的後代子孫依據當時所能利用的資料和傳說,並由編纂者按照自己所處當時社會、文化知識,對這次資料加以解釋以後形成的」。就是說家譜因受歷史變遷、天災人禍、家族興衰、修譜人的水平、立場、家族的需要等因素制約。
因此,現存世的每一支系的家譜都經不起嚴格的史實考證(特別是遠古、隋唐以前的歷史及人物),所以要以各地域內族人共同認知的祖先,遠古如蒲衣、虞舜,宋代以後有四川、雲貴、陝甘、湖北、湖南的各大支系,被尊為各系始祖的分別是:蒲宗孟、蒲謙益、蒲擇之、蒲文、蒲正甫、蒲正國、蒲正民、蒲承烈,廣東南海的蒲壽晟,福建泉州的蒲壽庚,山東淄川的蒲魯渾、蒲居仁,自然而形成現實中的清風閣、三教堂、西望山、淄川、閩廣5大系及在漫長歲月中失去了祖宗源流(暫時不能歸類)的其它支系(之所以把福建泉州,廣東南海歸為一大系,因史上有確切資料記載,且已得到現今廣東南海支系有權威性的研究者蒲皆禧先生的認同),統合在這幾大系之內的各分支房系,相互之間的交叉誤記,只能在各自的譜記中用上述標準來考證。例如,記載祖籍地為四川南部的「清風閣」系,始祖為蒲宗孟。祖籍地為南充「三教堂」(含「寶玉山」),始祖為蒲謙益的屬「三教堂」(南宋)系;始祖為蒲擇之的屬「三教堂」系渠縣支,始祖為蒲世才的屬「三教堂」寶玉山支;始祖為宋蒲文(湘西蒲氏尊宋代天統為入湘西先祖)屬「西望山」(西晃山)系,元代蒲正開、蒲承烈的屬「西望山」系川北、鄂西北支,為蒲正國、蒲正甫的屬「西望山」系川南、雲貴、湘西支等等;餘下依此類推。還有一類,始祖互相交叉的(多為史上蒲氏名人)就要以其家傳譜記主次線索或根據族人意願選擇劃分歸類。總之,只能選擇一個始祖,一個大系。就像今天考試做單選題,不能同時選擇多個答案。這叫"一元始祖.先祖論"。還有一種情況,叫"多元始祖、先祖論"。但必須以下列三種條件為前提:
1.乏嗣:((無子或少子),過繼、抱養、收養或認養他人之子承祧宗脈,例如義均與蒲衣.虞舜就屬於這種關係;
2.父親或母系過世再娶或再嫁,隨父.母到再婚家庭改姓,或收養、認養,入贅而改姓;
3、認宗、聯宗,小姓歸宗大姓,小族歸宗大族而改認祖先,而後人又不忘血緣祖宗等等。
除此,如果說有幾個先祖或始祖,猶同說有幾個父親。這樣,將置自己的母親,遠祖的母祖於何等尷尬境地。這些正是今天成立研究會要研討的主要任務。而浩瀚的歷史記載以及其它涉及蒲氏的旁記、報章雜誌、網上資料是我們引證、考據的佐證,可作為研討中勘誤糾錯補闕的依據。例如,一位當代人夏國強先生,在給莊子《內篇》作注釋、寫了一個簡短的注足。由此,有人引用它來全面否定95%以上中華蒲氏族譜記載,廣大族人祖祖輩輩耳提面命認可,流傳了上干年的始祖蒲衣子。這不罾是一葉嶂目,是針孔之見。相反,夏先生的注文及注釋,非但未否認蒲衣子,反而從旁證實了蒲衣是上古賢人、聖人,不管是傳說還是虛構,不管他是人還是神,總之,不是空穴來風!
三、蒲氏的始祖應從何時何人算起
蒲氏得姓來自上古賢人蒲衣、聖君虞舜。以中原漢族為主幹,以及蒙古、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漢化等多個來源,有以封地為姓,有以蒲草為姓,有以居地為姓者。泱泱一族,不可能為一人之後。經過千百年歷史沉澱,淘汰、選擇與繼承,「在族人中表現出來的姓氏郡望趨同傾向(如中國人濃厚的宗族情感,普通民眾的文化認同意識)」(陳世松教授語,引文同前)。
百川歸流,後來逐步歸流到了古聖賢蒲衣、聖君虞舜帝之後,蒲衣為得姓始祖,舜為血緣始祖成為廣大蒲氏的自然選擇與共識(參見南部「清風閣」譜序)。以前族人之中曾有過始祖蒲衣、虞帝之議,綜觀蒲氏現存160餘部族譜,占絕大多數記載認同蒲衣或舜為始祖,郡望出自「河東」,有部分譜未記「出處」(因源流失考)。極個別記為「有扈氏」(禹之姓望),但郡望仍是「河東」蒲氏。只有雲南宣威《浦氏族譜》明白記載本支為周公相姜尚(姜子牙)後裔。
本人在《輯要》中明白作注,說明該支非我「河東」蒲氏。所以,中華蒲氏除個別少數民族漢化和失去源流家族外,均認同(族譜中記載)本源出自「河東」,始祖蒲衣或虞舜。出於家族文化研究,探討蒲氏得姓多元化需要,誠望各地宗親如有知其本源非「河東郡」,非蒲衣、舜帝之後者,並以其祖傳家譜為證,明確在宗親群里告之。以期文化研究探討的深化。本來,中華文明史有文字記載只有2850餘年(周曆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而後來史家(如司馬遷等)依據前人口傳和遺留資料將史前文明上溯了2千多年,從盤古王開天地到三皇(天、地、人,上古史有記為伏羲、女媧、神農)五帝(伏羲、神農、皇帝、堯、舜,有記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中華民族才有了5000年文明史。
國家民族歷史尚且如此,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蒲氏歷史,又怎麼能超越民族歷史?所以今天,我們要辯證的看待和分析家族歷史。「家譜史料首先來源於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關於祖先來歷與創業過程的口傳與回憶」「家譜中存在著攀附顯榮、揚善隱惡的弊病……,如果把族譜的這些攀附顯榮的名人,官位爵號都當成是真實的、可靠的,那就會犯常識性的錯誤」。今天,我們只能把家譜中這些有關上古、中古記載有關始祖的年代、生平作為「祖傳」看待!(與史實相符,又能考證的除外),而最為可靠的是各自族譜上從字輩起始的祖宗(上溯幾代也是可能的)才是真實的。
根據史家觀點,從遠古到今天,任何家族要作到數十百代不斷源流是絕無可能的!關於這一點,《輯要·總論》中說得非常明白。近來,有家門提出中華蒲氏的始祖是黃帝,也有人認為不準確,蒲氏中還有炎帝、蚩尤的後代呢?有人開玩笑說,提議是否再往前追溯幾千年,乾脆認伏羲氏更準確,因為"女媧補天,伏羲造人"的神話故事三歲孩童都耳熟能詳。那樣說,保證誰也不會有異議。
四、研討家族歷史文化需要的條件
首先需要抱一個求真務實,戒虛無浮躁的態度(這裡的真實,是實事求是,虛無不是鑽牛角尖,不是無端虛構,;謙虛謹慎,為學嚴謹,不妄自尊大,不輕下論斷,不惡言粗語傷及他人;不固執不偏執,自覺接受,修改自己被證明是謬誤的觀點、見解;能容納不同意見,理性爭議。這是人品、教養方面的要求。
其次,要有起碼的寫作、文學、文化知識;有一定的家譜知識、歷史知識和古漢語水平,能準確的釋義,點豆斷句(譜序、碑文)等文言文,能獨立分析家族文化現象,寫出通順、符合邏輯的文章,這是專業知識文化方面的要求。今上年「蓬溪會議」專門就這方面作了較全面的要求。客觀地說,和一切研討課題一樣,研討蒲氏文化出現不同意見和不同觀點完全是正常現象,允許和容納不同意見和觀點也是完全正常的。但前提必須是平和的、說理的、有根有據的,而不應該是輕率的,蠻不講理的,甚至是攻訐、謾罵。這不僅表現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而且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行素質。
我們探討家族歷史文化,不能只顧一腔熱情,要虛心地系統的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蒲氏族人中人才濟濟,不少人在某一方面、某一領域有一定(很高)的造詣,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果把這些成果放在全國同一領域或專業內行的人面前,恐怕會評價迥異;如果有人的觀點、文章被資料、史實證明其錯了,或與其認識有差異,反而固執已見,這樣,錯誤得不到糾正,歷史的真相就不會大白;一些文章語法不通,錯字不少;對古文連起碼的知識都不懂,基本的歷史常識都沒有,寫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貽笑大方)的語句、段子來。上述種種舉例,都是探討中存在的,是我們研究、探討家族文化中需要避免克服的。
五、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任何歷史人物都有他的時代性和局限性,不能用今人的立場和觀念去評價古代人物。例如在中國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泉州風雲人物蒲壽庚,傳統的正統觀念認為他投元叛宋,被視為「不孝不忠」(部分家譜中也是「揚善隱惡」地避其名諱)。但要看到當時腐朽的南宋小朝庭,處於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之中,鋼鋒不可擋的元帝國已佔領歐亞大陸(休論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如要與其負隅頑抗,無異於以卵擊石。壽庚認清形勢,棄宋投元,既保全一方百姓(數百萬人計)和自家身家性命,也促進了國家的統一,社會歷史的進步。如用傳統的觀點,中國歷史紀元到現在仍是「大宋×年」,可能嗎?
評價歷史人物要客觀的、適當的定位,不能刻意的拔高到不適當的高度。例如《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中國文學史》將其定位在清中期短篇小說達到一定水平的小說家,我們只能稱其為「中國清代著名短篇小說家」或「著名文學家」,又看《中國文化常識大全》中記載「《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文言文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安徽省人民檢查院網2016.11.15發)。
再如宋代四川南部人,進士蒲卣,其人在閬中府志,南部縣誌均有記載,其祖籍地南部老觀場龍華寺有其碑誌,碑記:宋鄉賢元豐進士,提舉荊湖中大夫(三品),蒲公諱卣,他是在湖廣荊州等地執掌刑獄執法方面的官員(曾在湖廣為官多年,一些湖北、湖南家譜將其記為祖先),其在家族的地位、影響力遠遜其先祖漢武英殿侯蒲武、隋山公,同時代人宋神宗左丞蒲宗孟、宋孝宗中書省參知政事蒲謙益、抗蒙英雄四川制置使蒲澤之、抗元陣亡車騎將軍蒲璠及慶曆狀元蒲信、紹興狀元蒲國寶等等,而省外一些族譜把蒲卣樹為蒲氏先祖中代表人物,這是對蒲氏歷史的無知所致。還有更多的是把歷史名人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把朝代事件顛三倒四,時空錯亂。正如前文陳世松教授所說「存在著攀時顯榮,揚善隱惡的弊端」。
六、如何看待祖宗的功績
中華蒲氏,論人口總數雖然是一個小姓,但我們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遠古賢人蒲衣子和聖君虞舜帝的後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據現有資料統計,自唐宋以來,史上蒲氏考中進士50多名,狀元2名:宋慶曆武狀元蒲信,官至總兵(正二品),宋紹興狀元蒲國寶,探花(殿試第三名)蒲謙益。翰林8名,解元(省試舉人第一名)5名,舉人200多名,貢生500多名,史上傑出人物,遠古時代不論,宋以來出丞相3名,宋真宗宰相蒲發(富弼),宋神宗左丞(副宰相)蒲宗孟,宋孝宗中書省參知政事(副丞相)蒲謙益,總兵(正二品)蒲信,宋元閩廣風雲人物、閩廣大都督蒲壽庚,廣東南海廉吏、梅州刺使蒲壽晟,山東淄川般陽路總管(三品)蒲魯渾,居仁父子,各部尚書8名,府州縣知府、知州、知縣、教授、教諭數百名,史上名人如三國時期兵器專家蒲元,醫學家峨嵋蒲公,後蜀父子畫家蒲師訓、蒲運昌。
清中期著名文學家蒲松齡(《中國文學史》定語)。望族如南部《清風閣》系,從宗孟起,出進士12名,舉人、貢生未計,著作宗孟有文集30卷,奏議20卷及現今存世的大量詩文、書法真跡。南充《三教堂》南宋始祖謙益,著有《易轍》行世(即學習《易經》的方法)。又如四川蓬溪蒲氏,明代出進士1人,舉人3名,貢生10人。清代出進士3人,蓬溪唯一一位翰林出自蒲家。另有舉人10人、貢生22人。從清順治14年(公元1657)蒲拱辰中舉起,到他的第7代孫蒲預麟(1872年)選翰林,200年間連續8代科甲連綿(另有蓬南一支出舉人3人,監、貢生10多人),這些先輩全部或從政(從知縣起到知府,京官有內閣中書、刑部主事)或任教或從醫,大都政績卓著,清正廉明。著作有乾隆解元、乙丑進士官湖南麻陽,山東觀城、青城知縣蒲心豫著有《歸林集》。清嘉慶進士、官內閣中書、文淵閣檢閱、稽查六部事務、軍機處行走蒲文甲著有《清平集》,嘉慶歲貢,壁山縣教諭蒲德芳著有《存幾希集》行世。可謂家族歷史少見之「望族」。
以及近當代的四川廣安人蒲殿俊(光緒進士、四川省咨議局局長、四川保路同志會會長),老紅軍將領平昌喜神人蒲大義(少將),南部人蒲正興(少將),閬中人蒲春陽(少將),南部人前重慶市長蒲海清,成都華陽人中科院院士蒲富恪,著名醫學家梓潼人蒲輔周,以及大批地師級、縣處級幹部和眾多的科技人才、教授、專家、高級知識分子和大批全國、全省知名企業家等優秀人才(現今各類人才未計)。以閬中為例,據2007年蒲天德、蒲茂倫編修族譜記載,現當代出人才,有省軍級幹部2人,地師級10人,縣處級34人,省市知名企業家10餘人,教授專家、高級知識分子30餘人,其餘如海南儋州蒲氏,3000餘族人中有軍級高幹蒲公才,地師級、縣處級幹部30餘人,科級及各類人才近300人。真的是人才濟濟,國之英才,族之精華。我們的先祖和前輩、同輩,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七八十萬中華蒲氏子孫,不論從政從軍,經商辦實業,文化藝術或普通的工人農民,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奮地工作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誠如本人在《和祖詩兩韻》中所言:「先輩光環成往事,惟記祖訓奮鳴雞」。大家該幹啥還幹啥,誰也沒有(也不能)躺在祖輩的耀眼光環下沾沾自喜,不思上進,不思進取。
以上幾個問題,是蒲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和開展文化研討以來,在歷史文化研討中遇到的幾個族人關心的普遍性問題,由於知識水平有限,對上述闡釋與解答有不正確和不全面的地方,敬請族人諒解。如對上述觀點有不同意見,敬請批評指正!誠望全國有志於探討家族歷史文化的宗親,繼續提出各種不同看法與見解,發表有見地的文章,把蒲氏文化研討引向深入與繁榮。
蒲文常
2016.11.初稿
2018.02.修改
※熱烈祝賀中華蒲氏文化研究會閬中分會頒獎典禮暨2018年新春團拜會
※中共歷史上第一座秘密電台負責人,鄧小平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同學
TAG:金城書香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