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可不是把自己裹成粽子,怎麼做大有講究!
導語
立春過後,氣溫還是「喜怒無常」,過早脫掉棉衣,常常給人體的神經系統、體溫調節中樞來個突然襲擊,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加上春季是傳染病高發季節,病菌大量繁殖,總是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時乘虛而入,因此春季患上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很多。所以,適當春捂,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抵禦風寒,更能幫助人體適應季節變化。
不過,春捂可不是多穿衣服這麼簡單,怎麼做大有講究。
一、春捂,必須遵循這些時機
1、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春捂的最佳時機,在冷空氣到來之前的24~48小時。
2、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之差≥8℃時,早晚要增加衣物。
3、15℃是臨界溫度,溫度<15℃時,要注意增加衣物。
4、氣溫達到15℃後,一般建議再捂7天;孩子、體弱多病之人、老人,建議捂14天;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用再「捂」了。
註:
1、一般來說,春捂要持續到清明時節。
2、春捂因人而異,年輕力壯的人可以適當凍一凍,而孩子、體弱多病之人、老人經不起太冷的刺激。
3、一般來說,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超過15℃就要脫掉棉衣,否則就會超出身體的耐熱限度。尤其是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產熱量高,過度春捂容易使嬰幼兒出現「過暖綜合征」。
4、如果「捂」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也不必急著脫衣服;如果覺得「捂」了身體出汗,則需要早點換裝,不然「捂」出了汗,被風一吹反而更容易著涼。
二、春捂,4個關鍵部位最重要
1
手腕:守全身血脈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
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能夠強化臟腑。所以,春捂的第1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神門穴主治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為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平常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或艾灸),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2
腰眼:腎好,一切都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睏倦疲乏。
腰眼的腎俞穴具有滋陰壯陽、補腎健腰的功效,可以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以溫暖腎陽。此外,還可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
3
小腿:調和脾胃,減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此外,小腿有很多脾經的穴位,多熱敷、按摩、艾灸,有助於疏通脾經,調和脾胃。
4
肚臍:啟動胎息,激發元神!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
神闕穴的保健方法如下:
艾灸法:可以用隔姜灸、隔鹽灸,也可以用艾條直接灸,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症有預防作用。
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聚氣法: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意守法:放鬆,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於神闕,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三、不同人群的春捂重點
1
潮人:下厚上薄
人的下半身血液循環比上半身差,下半身的關節更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引發僵直、酸脹、關節炎等癥狀。
因此,初春時節,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還是要穿得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而上衣稍微穿薄一點,倒是有利於軀幹的散熱,避免發汗後體溫快速喪失。
潮人愛俏,不注意春捂。但即使穿得少,也要把握「下厚上薄」的原則。
2
常人:護好頭腳
頭部血管比較豐富,30%左右的熱量由頭部散發,如果頭部受涼,身體的熱量就會散發得較快。同時,頸部的皮下脂肪比較薄,這個部位受寒,會使人體抵抗能力下降。
此外,雙腳血液供應本來就少,如果受涼,血液循環量會更少,而且還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及微血管收縮,使潛伏在鼻咽部的病原微生物趁機大量繁殖,抵抗力低下的人會因此出現呼吸道感染。
因此,春捂的重點是護住頭、頸和腳,帽子、圍巾、口罩和厚襪子必備。
3
孩子:前心後背
當人體的四肢暖和時,身子也是暖和的。因此,要護住孩子的前心後背,可以加一件小背心,既不會捂過了,孩子穿著也靈活。只要摸摸孩子的手腳是暖和的,就可以了。
【結語】春捂,是古人總結下來、特別針對春天的養生之道。科學春捂不但有助於抵禦外邪、提升抵抗力,還能讓養生效果事半功倍,在開春就為全身身體健康打下基礎!趕緊將此文轉發朋友吧!
※女人如花,決定花期的是根、土壤、雨露。艾灸護「三寶」,容顏永不老!
※年關將至,一根艾條,拯救你即將被毀掉的脾胃和健康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