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八講 自然地理環境變遷、整體性與差異性

第八講 自然地理環境變遷、整體性與差異性

1.下圖分別代表的地質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在生命出現以前,地球表層主要是化學演化;生命出現以後主要是生物演化(或稱為有機進化)。真核細胞生物出現在元古代,真核細胞生物出現以後,生物的演化進程明顯加快。

3.古生代寒武紀開始,大量無脊椎動物出現,揭開了欣欣向榮的生物演化序幕。

4.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現和發展,使大量自由氧釋放到環境中,改變了大氣的性質,促使地理環境從無氧環境向有氧環境轉變。

真核細胞生物出現以後,藻類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從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氣中的積累,也使太陽紫外線輻射強度大大減弱,擴大並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環境。

動物的出現,不斷改變和完善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

5.動植物的演化順序、兩次生物滅絕事件

6.在溫暖的淺海環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組成的石灰岩;在濕熱的森林地區,可以形成有豐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層等。

7.整體性的含義:

a.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

b.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c.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對其他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8.土壤的組成成分: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肥力大小取決於有機質多少)

(1)成土母質是土壤礦物養分元素(氮除外)的來源,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成土母質的化學成分很大程度決定著土壤中的化學元素和養分。成土母質的粒度與土壤質地關係密切。

a.發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細,含粉砂和黏粒較多,含砂粒較少;

b.發育在顆粒較粗母質的土壤,質地一般較粗,含砂粒較多,含粉砂和黏粒較少。

c.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的土壤含石塊較多;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

(2)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有機質含量的多少。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於草地土壤。因為草類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表層土壤中,從而為表層土壤提供大量有機質;樹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為表層土壤提供的有機質較少,僅以枯枝落葉的形式為土壤提供有機質。

(3)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氣候通過影響岩石風化過程、外力地貌形態及動植物和微生物活動間接影響土壤形成和發育。

a.寒冷氣候土壤有機質多,原因是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機質積累多

b.溫暖氣候土壤有機質少,原因是溫暖的氣候條件下,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機質積累少

c.高溫多雨的地區風化作用較強,風化殼較厚,且以化學、生物風化為主。

d.寒冷乾燥的地區風化作用較弱,風化殼較薄,且以物理風化為主。

(4)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土層薄。平坦地區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土層厚。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旺,水分較少;陰坡溫度條件差,但水分條件好。

(5)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

a.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如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b.消極影響:造成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6)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中,成土母質和地形是比較穩定的影響因素,氣候和生物則是比較活躍的影響因素。生物是最活躍的因素。影響土壤形成的主導因素是生物。成土母質與土壤的區別就是有無有機質。

(7)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一面「鏡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不同的氣候、地表物質、地形、水文條件、生物乃至人類活動。(植被也是自然環境的「鏡子」)

(8)人類活動通過改變成土因素作用於土壤的形成與演化。其中以改變地表生物狀況的影響最突出。

a.通過耕耘改變土壤的結構、保水性、通氣性

b.通過灌溉改變土壤的水分、溫度狀況

c.通過農作物的收割剝奪本應歸還土壤的部分有機質,從而改變土壤的養分循環

d.通過施用化肥和有機肥補充土壤養分

9.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

(1)一種氣候類型形成一種自然帶: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苔原帶、冰原帶、高山植物區

(2)兩種氣候類型形成一種自然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

(3)一種氣候類型形成多個自然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4)氣候類型相同,但自然帶受地勢、降水量等因素影響而不同: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地勢低,降水多的恆河平原和印度半島西海岸形成熱帶季雨林帶,而地勢高、降水少的德干高原則形成熱帶草原帶。

(5)荒漠自然帶降水量稀少,氣溫變化劇烈,日較差很大。嚴酷的自然環境限制了許多植物的生存,生產者主要是小喬木、灌木或肉質的仙人掌類植物,種類貧乏,結構簡單。由於食物的單調和缺乏,消費者的種類和數量也很少,如蝗蟲、蜥蜴、老鼠和一些鳥類。它們對荒漠的環境也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如夏眠、夜行、耐旱等。

10.四種地域分異規律

(1)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形成的主導因素是熱量,自然帶分布規律是南北更替、東西延伸。

(2)乾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形成的主導因素是水分,自然帶分布規律是東西更替、南北延伸。乾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在中緯度地區表現最明顯。

(3)垂直分異規律形成的主導因素是熱量和水分,山地垂直自然帶的更替與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相似。

(4)地方性分異是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常表現出有序性和重複性的特點。

在地方地形影響下,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組合沿一定梯度有規律地更迭,體現了有序性特點。

黃土高原的多個小流域內,都能看到川地、沖溝等地形呈樹枝狀鑲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間的同一類地形單元里,這體現了地方性分異的重複性特點。

11.垂直分異規律

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緯度越低,自然帶越豐富

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同緯度地區,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越豐富

根據山麓自然帶(基帶)可以判斷山脈所處的大致緯度

自然帶的高低可以判斷陽坡和陰坡:

下圖中第1幅圖N坡是陽坡,第2幅圖S坡是陽坡。

雪線高低可以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下圖中第1幅圖N坡是迎風坡,第2幅圖S坡是迎風坡。

某一自然帶的高低可以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下圖N坡是迎風坡。

影響雪線高低的其他因素

a.陽坡熱量條件好,雪線較高;陰坡熱量條件差,雪線較低

b.陡坡冰雪下滑後融化,雪線較高;緩坡冰雪不易下滑,雪線較低

c.全球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所以山地雪線高度由低緯向高緯降低

12.舉例

(1)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兩坡自然帶譜更複雜的是南坡,原因是南坡緯度低,相對高度大。

(2)乞力馬扎羅山南坡雪線較低的原因是南坡是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多

(3)天山南北兩坡自然帶更豐富的是北坡,原因是北坡位於冬季冷空氣的迎風坡,從大西洋和北冰洋帶來豐富的水汽

(4)太行山西坡自然帶分布較高的原因是西坡是夏季風的背風坡,晴天多,熱量條件較好

13.地方性分異舉例

(熱量、大氣環流有地帶性,下墊面無地帶性。因此受下墊面因素影響形成的自然帶多為地方性分異。主要包括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因素。)

德干高原形成熱帶草原帶:西高止山脈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降水少。

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形成熱帶草原帶:海拔高,氣溫低,對流不旺盛,降水少。

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荒漠(阿塔卡馬荒漠)呈狹長分布:安第斯山脈阻擋東南信風帶來的大西洋的水汽。

南美大陸南部東岸形成溫帶荒漠帶(巴塔哥尼亞荒漠):安第斯山脈阻擋盛行西風帶來的太平洋的水汽。

索馬利亞半島形成熱帶荒漠帶:冬夏季風向均與海岸線平行,水汽不易登陸;夏季寒流降溫減濕;冬季水溫也偏低,降水少。

馬達加斯加東部、巴西高原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形成熱帶雨林帶:東南信風迎風坡;暖流增溫增濕。

南半球缺少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南半球相應的緯度是海洋。

天山、昆崙山山麓的綠洲: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

華北平原從濱海到山麓地貌依次為濱海平原、沖積平原、洪積—沖積平原,其間還有兩個過渡性的窪地區,這體現出自然地理環境的地方性分異規律。

華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鹼性,多生長柏樹,花崗岩風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長油松。這體現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地方性分異規律。

北半球中高緯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大陸東岸向較低緯度延伸。

14.下列詩句分別體現了何種地域分異規律

(1)「五原春色歸來遲,二月垂柳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反映的是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反映的是乾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的是垂直分異規律。

15.下面右圖中A處熱帶雨林帶向南北方向延伸的原因是: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圖中M處熱帶荒漠帶呈狹長分布的原因是: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新年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關於湯蘭蘭案,我們都忽略了這幾點
好吃的零食推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