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照亮星海:宇宙的黎明與毀滅

照亮星海:宇宙的黎明與毀滅

漆黑寒冷的星海中,一顆又一顆無邊無際的火球,正釋放著熊熊烈焰,由炙熱等離子體形成的濤天巨浪,像海嘯一樣在翻江倒海。扭曲的磁場,把等離子體約束成像一朵朵綻放的花。

她們輻射出的光,跨越了浩澣的星際空間,驅動著一個又一個不盡相同的文明。她們賦予世間色彩和能量,是宇宙的信使、生命的燃料。她們啟迪藝術與科學,是推動文明成長的動力、科學靈感的來源。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恆星。

每當太陽落山,夜幕降臨,你仰望蒼穹,恆星都會不約而同,通過她輻射出的光,大方地展現在你眼中。她們的數量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把星海,點綴成像一條波瀾壯闊的天河。這條天河當中有高調的超新星、有低調的黑洞、有垂垂老矣的紅巨星、還有等待呱呱墜地的胚胎恆星。所有這些,都向人類提出一個疑問,她們是怎麼來的?

本期我將講述關於這些天體的故事,通過揭露她們的生命旅途,向讀者們展現當中的奧秘。

起初,宇宙剛誕生不久那一段時間,其實挺無聊的,在數億光年的尺度上,皆為混混沌沌、漆黑寒冷的星雲,放眼望去,難覓除此之外的其它景色。

這些星雲非常、非常巨大,且像擁有左右之分一樣,顯得極為對稱,以至於儘管綿延數萬光年,但在上千萬年的漫長歷史中,未曾作出任何改變。

造成此番景色的因素,是因為我們的宇宙,宛如是從神的設計圖中被製造出來一樣,導致宇宙,完全遵從設計圖中物理公式的美感與對稱性,就像一台沒有啟動引擎的車,如果沒有其它力量的推動,她將永遠不會作出改變。

顯然,神不願意看見自己造的宇宙,這般死氣沉沉,因此她們在設計圖中,加入了希格斯玻色子會自發對稱性破缺的設定。其結果是,宇宙經過漫長的努力後,就像一支無論削尖到多麼完全的鉛筆,最終它一定會倒下一樣,微觀量子世界的不平衡,開始作用於宏觀世界上,宇宙終於打破了對稱平衡。

揭露這一神之秘密的一系列科學家當中,就有來自我們中國的大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老先生。在中華大地那個荒唐的黑暗時刻,他的成就無異於像一把火,激勵著大量有識之士,為消除愚昧和無知,推動中華文明的進步而前仆後繼。

言歸正傳,隨著對稱被自發打破,各星域的能量密度開始顯現高低之分。能量密度的變化,同時也意味著引力也失去平衡,它開始發揮作用,星雲在引力的支配下,逐漸聚擾和旋轉。

這一變化過程,使越為越多的星雲向中心收縮,星雲的密度也跟著越來越大,而密度的增大勢必導致質量的增加,質量的增加同時又意味著引力的進一步加大。在如此雙重作用下,星雲開始被越來越大的引力急劇壓縮。

自然法則規定,當物體被壓縮時溫度會升高,就像給自行車打氣時打氣筒會發熱一樣。綿延不絕的高密度星雲,開始被引力轉換為壓力,壓力進而轉換為熱能。

在巨大壓力作用下,星雲團內核的溫度猛然上升至1500萬度,使物質被電離,形成一種緊緊挨在一起的等離子態氫原素,並開始了核聚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一過程一旦觸發,就會像核彈中的鏈式反應一樣,將呈現勢不可擋之勢。

如果在此刻停止星雲的注入,一顆熠熠生輝的恆星,不用多久便會形成。

然而,在早期星雲密布的宇宙,這一引力吸積過程,既然開始了,則根本停不下來。因為綿綿幾千、幾萬光年的星雲資源太過於豐富,它們以排山倒海之勢,向中心引力源聚擾過來,把貪得無厭的引力源,喂成了一頭史無前例的宇宙「大怪獸」。

量變最終引發質變,到了這一刻,局勢已呈現不可控制之態。這個宇宙大怪獸以前所未來的質量,壓垮了一切。

首先被壓垮的是電子云,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它的層級軌道被迅速收縮。就像太陽系的海王星軌道,突然被壓縮到地球軌道之上,把等離子體物質壓成了一種電子簡併態。這種狀態的物質,沙粒大小的質量,就堪比埃及金字塔。

然而,滾滾而來的星雲物質,還在繼續喂著這頭大怪獸。

很快,電子簡併態也扛不住如此強大的引力源,致使電子迅速被擠進了原子核之中,使本來空蕩蕩的原子,變成了一種以質子、電子、中子緊緊挨在一起的中子簡併態。此刻,一個粉筆盒體積的質量已經堪比珠穆朗瑪峰!

這還沒完,無與倫比的引力源,還在進一步壓縮中。緊接著中子也被壓垮,使物質呈現夸克態。到了這一步,已經沒有任何人,能阻止得了引力的步伐。它們攻城掠地,輕而易舉的壓垮夸克,直接把引力源的中心,壓成了一個奇點。

時間、空間呈現無限彎曲的狀態。根據前幾期的兩大相對論描述,我們能夠推導出,在這裡時間停止,連光也無法逃脫,只能順著這扭曲到極致的時空,朝奇點而去。這裡的物理法則超出了人類能夠理解的範疇,我也就不作過多敘述。

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誕生了。

但是,這個黑洞與現在宇宙中的黑洞有巨大的不同。由於原初星雲資源太過於豐富,超大的質量的黑洞,貪得無厭地吞食著一切,滾滾而來的原初星雲在它的周圍形成一個直徑達光年級別的吸積盤,並利用它的極致引力壓縮吸積盤中的星雲,致使超高溫吸積盤在磁極兩端,輻射出難以致信的藍色強光和伽馬射線。

就這樣距離宇宙的誕生,已過去了約一億年後,在黑洞這樣的大怪獸的事件視界周圍,代表宇宙黎明的第一縷光,從漆黑寒冷的星海中亮了起來。

像此種既不是恆星,但會輻射出比恆星還要強億倍光的天體,便是類星體。

人類最早發現它們,是英國劍橋射電望遠鏡收到一個叫3C273的射電源,當它從90億光年的星海之外出現在人類的探測器上時,用光學望遠望去看又只是一個藍色亮點,沒有人明白這是何物。

遙遠的90億光年之外,還能擁有如此之強的信號,可見它的能量有多麼的駭人!但恆星一般不會發射電波,當時的科學家把它命名為「類星射電源」,後來科學家又感覺「類星射電源」名字太長了,喜歡簡潔的他們,故此把它改名為「類星體」。

宇宙最早誕生的那一批類星體們,一邊大口大口的吞食星雲,以便增加自己的實力;一邊指揮若定,規劃著它們的龐大帝國。它們看著自己控制著數萬、乃至幾十萬光年的星域,個個躊躇滿志,像一位野心勃勃的帝王,並利用自己的強大引力,開始了它們的星際爭霸,並和臨近的類星體分割地盤。

在類星體的地盤劃分中,星系的雛形就這樣慢慢形成。

新生宇宙一隅,沉睡了上億年的「原初奧爾特星雲」,被一位強大的君主喚醒。儘管兩者距離達三萬多光年,但那名暴虐的君主釋放的強大時空漣漪與高能射線,還是輕而易舉就激活了她。

「原初奧爾特星雲」和其她無數的姐妹們,遵從王的召喚,扭動著自己長達幾百光年的驅體,像是君王的後宮妃子一樣,開始圍繞著中央的王,緩慢的盤旋、舞動。這一過程,在引力的作用下,就像她們的王誕生時一樣,原初奧爾特星雲亦同樣重複著王誕生時的那一步驟,開始了她的吸積過程。

幾百萬年過去了,原初奧爾特星雲也像她們早期的王一樣,在滾滾星雲的餵養下,成長為一頭大怪獸。

但是,這一刻的情景與她們的王誕生時有些不一樣,位於中央的王——超大質量黑洞,它絕對不允許任何人,膽敢覬覦它的地位。這個情景和一山不容二虎有點類似,因此,暴虐的君主開始發威了,它利用自己無與倫比的引力,手撕了繼續試圖壯大的原初奧爾特星雲,阻止了它的進一步成長。

屈服於王統治的原初奧爾特星雲,儘管被王阻止繼續成長,但她也成長到極為巨大,質量已高達太陽的幾十倍。身為藍巨星的她,是那麼的美麗與光彩奪目,輻射出的藍色光茫把附近的漆黑星海照的通徹。

但這樣的美麗包含著沉重的代價,龐大的質量在引力作用下,使她的核融合過程進行的異常之激烈,進而才輻射出耀眼的光茫。如此快速的燃料消耗,使第一代恆星的壽命異常之短暫,只用不到短短的一千萬年,恆星內核的氫元素便已告馨,她們就像一位吃青春飯的絕世美女,光茫轉瞬即逝。

在恆星內核消耗完氫元素燃料,外層氫燃料又因壓力而進不去的情況下,留給她們的只有毀滅一條路可走。很快她們便在劇烈的超新星爆炸中,留下一片絢麗多彩的星雲,及一顆不停旋轉的中子星。

這一過程極為有趣,雖然超新星爆炸的時間僅僅數秒便告結束,但對於生命來說卻尤為重要,因為生命血液中的鐵、骨骼中的鈣、肌肉中的碳、空氣中的氧皆源於此,換句話說,萬物皆星塵。

從第一代恆星的誕生到爆炸,是宇宙進化的最重要標誌之一。與此同時,位於星核的超級黑洞,在吞食完附近光年以內的星雲後,劇烈活動的類星體也沉寂了下來,裸露出超大質量黑洞的本來面目。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每一段起始和終結,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伴隨著她們耀眼的餘輝逐漸消失,代表著宇宙結束它的「原初時代」,同時也標誌著第二個重要時期的開始,也就是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

「生星時代」,也就是恆星漫天的時代。

四十五億年前,太陽在原初奧爾特星雲一代又一代的超新星爆炸灰燼中誕生了。由於經過幾代恆星的消耗,原初奧爾特星雲的資源早已不復當年,使太陽的體積和光茫,再也無法與她的母輩們相媲美。

浴火重生後的地球,它礦藏中的鈾元素,就是證明曾經發生過這一切的證據。如此之重的元素,只有在超新星的爆炸中才能製造出來,就算是過了幾十億年,那些鈾礦依然攜帶著超新星的餘威,正噼啪噼啪地釋放著當年超新星注入的能量。

雖說太陽體積小,不及她母輩之美,卻得益於內核氫元素消耗低,使其壽命對比她的母輩們來說,要長得多,整個生命旅程可達讓人驚羨的90-100億年。人類的生命在她的面前,如火柴亮光般轉瞬即逝。

縱觀宇宙的進化旅途,由此可見,無論是從一百多億年前的類星體到藍巨星,還是像現在太陽這種黃矮星到4.3光年外的紅矮星鄰居,我們都會驚訝的發現,隨著一代又一代恆星的消耗,宇宙的資源就像石油資源一樣,也呈現越來越少的趨勢。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甚至連太陽也會惡化成紅巨星而爆炸,最後只剩下一顆比地球還要小的黯淡白矮星。太陽的命運,也是其她所有恆星的命運,終將有一天,她們都會消亡,宇宙又將重歸於它誕生時那樣,陷入永遠止境的黑暗當中。

這就是時間所帶來的最深遠影響,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宇宙當中的星系、恆星、行星,以及其它所有天體,都不可能永遠存在。就像無論多麼毫華的宮殿,如果不去維護,到了現在都將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

萬物必死,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恆。

對於這個現象的科學解釋,起初並不是研究時間推移會產生何種影響,而是源於試圖製造更快的火車。早在十九世紀,工程師就很關注蒸汽機的效率問題,火要達到多熱?蒸汽要升到多高?才能發揮蒸汽機最高的效率。

為解答這個問題,熱力學應運而,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能量、溫度等辭彙,首次進入科學的領域。現在,隨著我們了解的深入,為理解宇宙進化和時間流逝,一條可能是最重的物理定律誕生了,這便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汝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它變化。」

同狹義相對論中的「汝不可超越光速」一樣,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為我們宇宙的最高法則之一,它解釋了宮殿的衰敗、恆星爆炸,科學家將這一衰敗的過程命名為「熵增。」

舉個例子。

沒有任何物理法則規定,風不能把沙粒吹成一座房子,但它絕對吹不出來,因為房子的熵值很低,隨著熵的增加,房子不可避免的開始衰敗,而沙粒的熵值則很高,大自然無法做到自發熵減。

利用熵始終會增加的原理,熱力學第二定律解釋了,為何時間具有單向性,為何過去和未來存在區別,因為一切事物都總是從有序趨向於無序。

就像我們的宇宙,它自誕生伊始,隨著熵增的持續,它總是在不停膨脹。過去的宇宙,它更加有序,而未來的宇宙則會更加無序。這正說明時間,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流逝的,我們宇宙的幾何構造,阻止了時間的倒流。雖然我們知道,過去就在時空一隅,但我們永遠也回不去了。

萬物必死,雖然這聽起來有點讓人沮喪,不過請不要必悲傷,因為這是宇宙創造生命的一個必然過程。如果沒有熵增,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誕生。在我看來,這百億年的漫長時光中,宇宙創造的最大奇蹟,就是誕生了像我們這種會思考的生命!

在遙遠的未來,走出搖籃的人類後代,亦或是同處於這個宇宙的其它外星文明,終將找到離開這個瀕臨毀滅的宇宙的辦法,前往另外的新生宇宙,尋找那三個最終極的哲學答案:我從哪裡來?我是誰?要到哪裡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青花瓷鑒定方法及價值
見習生日記(三)心內科與全科醫生問診與接診的區別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