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誰?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誰?

春節到了,回到家的你們見到爸爸媽媽、七大姑八大姨了嗎?那麼,你們有沒有再度被「別人家孩子」所支配呢?

(錦衣Reload/譯,vicko238、Ent/校)你不必像我一樣以雙胞胎之一的身份長大,就能意識到社會比較在生活中許多重要方面上被強調——但是雙胞胎肯定對此了解頗深。

生活中的社會比較

我的雙胞胎兄弟在我們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曲折前行,然而即使道路不同,在檢驗某項能力的時候我們往往還是會以對方作為參考標準。也許是因為這種比較的影響對我們是如此強烈,所以我們努力做到「相等」,誰都不想讓對方在任何重要領域感到自己是弱者。

舉個例子,在中學時我們參加了城市田徑運動會的400米比賽。我們一起衝過了終點線,獲得了並列第三。我們一起衝過終點這比我們之中任何一個人贏得比賽都要重要,這件事給我們帶來的喜悅和勝利一樣。

有時候勝利,是不用比較。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的職業生涯帶我們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這或許算件幸運的事情。社會心理學家阿貝?特瑟(Abe Tesser)的研究表明,兄弟姐妹選擇了不同的職業通常會消滅不愉快的對比效應。確實如此,當兄弟姐妹避免在同一領域競爭的時候,他們可以享受自己的成功,也會為其他兄弟姐妹的成就高興。

我的兄弟和我都避免使用臉書。也許是因為我們已經經歷過太多社會比較了。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人們用臉書來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分享生活中的趣事,那麼使用臉書可以是一個有趣而健康的行為。但如果用臉書來查看一個熟人的經濟狀況或是感情生活,人們就可能會產生嫉妒、抑鬱的情緒。臉書在某些方面來說是有益和有趣的,但是負面的影響我們可就不需要了。臉書官方承認使用臉書可能會造成心理健康問題,但他們認為益處大於坏處。臉書如何解決這點、找到最佳的平衡負面與正面影響的方法,還有待觀察。

別誤會,社會比較很重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根據理論,我們之所以進行社會比較,是想要在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的情況下,獲得準確的自我評價。我們在向上比較時,會產生想要自我提升(self-improve)的念頭。而我們在進行向下比較時,主觀幸福感會得到增強。有研究發現,乳腺癌患者會和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患者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慰藉。

在我看來,雖然沒那麼雅緻,但這個老笑話捕捉到了精髓:

兩個遠足者偶遇了一直灰熊。灰熊飢腸轆轆,兩眼冒綠光。第一個遠足者迅速脫掉登山靴,從包里拿出了一雙運動鞋往腳上套。

另外一個人驚恐地開口問道:「你、你在幹什麼?你不知道嗎?沒有人能跑過一隻灰熊。」

「我不需要跑過灰熊,我只需要跑過你。」第一個遠足者淡定地回答他。

社會比較的對象是誰?

截至目前,社會心理學家們研究社會比較已經50多年了。一個問題經常被當作關鍵:我們和誰比較?

是的,社會比較在生活中無孔不入,但是和某些人的比較會更重要。我們常常找這些人來比較而不是其他人。那麼,這些人是誰呢?

最直接的答案是,我們最常與之比較的人是與我們在比較相關屬性上相似的人。這些人的性別、年齡、背景等特徵,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控的比較條件。這樣我們能以一種簡單直觀的方式對比我們的行為和成就。

找別人家的孩子,是為了更直觀的對比。圖片來源:pixabay

舉個我最喜歡的揭示比較相關屬性在社會比較中重要程度的例子,是我當時大概四歲的女兒去上日間託兒所時發生的一件小插曲。

在託兒所的入口處有一個寬而低的黑板,孩子們最喜歡用各色的粉筆在上面塗鴉。有一天,在我去接女兒的時候,我發現她正在黑板上畫畫,旁邊坐著她的一位朋友。碰巧,這個小姑娘和我女兒的出生日期一樣,她們倆是最好的朋友。

她們倆各自努力畫著畫。你們可以想像她們那個年紀會畫出什麼東西,我破譯不出她倆任意一人的傑作。在我和女兒打完招呼之後,她立即伸出胳膊,遞給我她用過的粉筆。

「畫一個人。」她請求道。

我接過粉筆,畫了兩三個看起來不錯的人形,然後把粉筆還給了她。之後,我女兒開始給人像填色。

過了一會兒,我女兒朋友的母親來了。她愉悅地看見自己家的孩子並來到畫板這邊。但當她對比起我女兒可辨認的藝術創造和她女兒符合年齡的模糊塗鴉時,她臉上的神情瞬間變得震驚。

她幾乎是尖叫地問道,「她畫了這個?這真的是她畫的?」

我立即將她從災難中解救出來,揭露了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她看起來有一點尷尬,但是我能感覺到她更多的是鬆了口氣。我女兒和她的朋友有著相同的關鍵特徵——性別和年齡,而考慮到絕大多數家長是如此在乎自己孩子,孩子間畫作的對比讓她深受打擊。

即便是塗鴉的小孩子,也難逃被比較的命運。圖片來源:pixabay

看來不管在哪裡,社會比較都難以避免。

既然如此,在你今年回家被比較的時候,不免也用用向下比較的慰藉策略——至少你不像作者一樣,有一個雙胞胎兄弟啊。

題圖來源:pixaba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學科 的精彩文章:

能回應駕駛員情緒變化的汽車離我們還有多遠?
大腦信任一個陌生人,是種看臉的條件反射?

TAG:果殼網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