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這幾種不能錯過的美食,你們都吃過嗎?
大荔炸果
「炸果」,即油炸面花,關於"炸果"有這樣一個傳說。
歷史上大荔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除古大荔戎外,羌族、回族、蒙古族都在這裡生活過,所以說大荔民間美術活動也體現著民族文化的融合。
舊時有一句民謠說:「男人在外邊裝鱉哩,婆娘在屋裡胡捏哩!」「胡捏」一詞,包含了對婦女塑造面花的讚美與戲戲之情,由於年復一年的「胡捏」,延續了茶食——「炸果」這一民間藝術的生命。
「炸果」的大體製作過程包括了:和面、醒面、揉擀、捏花、翻炸等幾個過程。油炸面花既是一種高貴的禮品,也是招待貴客喝茶的佐點,因而非常精心,樣式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花貢、石榴、蓮花、公雞、牡丹、菊花、蓮生貴子,小型的還有掏麻糖、麥穗、棉桃等,這些藝術形式都是從文字元號產生以前的古老本源上繼承下來的,是民間美術的符號語言,有藝術起源的意象特徵,既是飲食文化中的瑰寶,也是最古老而樸素的藝術品,對研究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有重要的價值。
大荔「糕」
陝西東部大荔有一支獨放的奇葩,它就是大荔「糕」。捏制「糕」是展示小媳婦、大姑娘心靈手巧的平台,是表現老太太、老大媽藝高一籌。德藝雙馨的寫照,更是昭示家族興旺發達的佐證。
大荔「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時期。據考證它是由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而來的,是圖騰崇拜的產物,也是古代勞動婦女群體智慧的結晶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這種習俗就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大荔「糕」在全省乃至全國小有名氣。大的用面達數十斤,小的則半兩幾錢,小若雞蛋、豆粒,細若粉條遊絲,精緻細膩。大荔縣八魚鄉面花藝人王玉俠等人的作品,曾參加陝西省首屆「西衡杯」面花大賽,並獲集體二等獎(據《大荔縣誌》)。
與各地面花相比,大荔「糕」有四大特色:一是歷史悠久,二是內涵豐富,三是造型古拙,四是形象逼真。它比較完整地表現了黃河流域遠古時期的生活、文化風貌。婚後娘家要為出嫁的女兒送「糕」。「糕」的同音是「羔」,因而有「送糕」、「帶糕」一說。送糕,是婚禮舉行後,農曆八月十五左右,娘家人擇吉日,在糕上貼著大紅喜字,用食盒抬著,鄭重其事地「送」,男方則要設席擺菜,隆重的接。帶糕就不同了,它是在婚禮舉行的當日,兩事並一事將「糕」捎帶地送來,所以稱「帶糕」。「帶糕」暗喻「帶羔」,即是未婚先孕,是最忌諱的。糕分為引糕和主糕兩大部分。引糕一般是兩個,最多是四個,主糕必須是兩個。
糕的造型都是虎,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威風凜凜,有的如貓一樣溫柔可親。引糕是四隻小虎,主糕是雌雄一對。糕的底座是圓型或橢圓型,中間鋪蓋兩三層紅棗或核桃,上面用竹籤插著花卉蟲魚,老虎口中銜著雞蛋,紅白相間,層層疊疊,富貴而靈秀,樸拙而華麗。
這樣要年年送下去,女兒終於生育了,還要給小生命再送一個糕,預祝健康成長,成龍成風。同時還得配上四盤(每盤八個)「卷子饃」,而這「卷子饃」直接就是女性生殖器的仿造。用它來宴請客人,酬謝親朋,昭示家族興旺的繁殖能力和傳宗接代、嗣承有人的得意之情。紅棗寓意「早生貴子」,核桃寓意「天長地久」,雞蛋則是希望像母雞下蛋一樣,蛋變雞,雞變蛋,寓意有旺盛的生殖力。
花草蟲魚內涵豐富就更豐富了。牡丹預示新娘將給夫家帶去富貴吉祥,蝴蝶表示愛情忠貞不二,青蛙也是含有繁衍後代之意,那一男一女的小面人更是直白地反映了「五子登科」、「夫榮妻貴」和對生命的珍愛,對對方的敬重,對生育的祈求。從糕的整體上來講,三層棗饃加上插在上面的花卉蟲魚,喻示著步步高升,興旺發達。
捏「糕」時,對捏的人還有嚴格選擇。一般要選既心靈手巧人品好,長得體面又乾淨利落,既要有小媳婦又要有待閣閨中的大姑娘,既要有家道興旺又要有兒女雙全……總之,要把村中的「人尖子」選出來。大戶人家捏「糕」,十數八人不等,一般也得三、五人,不然就「唱不開戲」。
主人把人組織好後,這時就有為人稱「大媽」或「大嫂」(捏「糕」的主帥,視年齡,輩分而定)的將來人按揉面、做底、捏花、配色、燒鍋等程序安排妥帖,分工合作,在說笑斗嗔中完成這個神聖的工作。而那些捏「糕」的行家,大多是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者,由於有她們的言傳身教,才使「糕」這古老歷史文化的結晶,綿綿不斷地延續至今,才使「糕」成為如今時興的簡潔而純樸的禮品。
潼關黃河鯰魚湯
以黃河風光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地———潼關黃河風景區以擁有黃河母親唯一的:萬里黃河第一彎;黃藍相間的黃、渭、洛三河交匯;蘆盪密布的萬畝內河島嶼黃河雞心島而吸引著眾多國內外遊客。
特別是創始於潼關且為潼關黃河風景區獨有的潼關黃河鯰魚湯,更使遊人趨之若鶩,流連忘返。國內外名人紛紛提字賦詩,讚不絕口。特別是中央電視台攝製的鯰魚湯專題片播放之後,更使潼關黃河鯰魚湯名聲大振,享譽國內外。其實黃河鯰魚湯是在一種偶然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
自古以來,潼關、黃河沿岸的人大部分以打魚為生,傳說在70年代,幾位漁民在捕魚之後,上灘休息做飯。當時漁民生活還頗為艱辛,大家只挑上幾條不值錢的鯰魚,在就地挖好的土灶上,架起了鍋,填足了柴,做起清燉鯰魚。
一切就緒,幾位漁民在地上玩開了「狼吃娃」的遊戲,大家把燉在鍋內的鯰魚忘得一乾二淨。等到想起鍋中燉的魚時,只見鍋面上浮著一層乳白色的汁蓋,而蓋下的魚塊卻全都熬成了小渣渣。不料一嘗,幾人竟不約而同地叫道:「好喝,好喝……」「吃了半輩子魚,還從沒喝過這樣美的魚湯!」潼關黃河鯰魚湯即這樣「創作出來了」。
進入了改革開放年代,聰明的潼關黃河漁民,瞅准了這一契機,不斷地研究構成配方,不斷地完善烹調輔料,形成了這一名吃獨特的烹調工藝,分別以不同形式在黃河邊做起了鯰魚湯的小本生意。
90年代,隨著旅遊業的不斷升溫,潼關縣依據黃河的諸多優勢,在此成立了黃河風景區,同時,也使鯰魚湯這一產品越做越大。隨著潼關黃河鯰魚湯知名度的提高,以及黃河風景區的秀美風光,不僅吸引了本省渭南、西安、咸陽,臨近省份如山西、河南、運城、三門峽、洛陽等地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一品佳肴。黃河鯰魚湯成為潼關黃河風景區的一個傳統名吃,而被國內外遊人青睞。陝西這幾種不能錯過的美食,你們都吃過嗎?
TAG:蚊子說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