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西教授講座中文摘要-part 4
阿列西教授講座中文摘要-part4
01
插圖 王廣義,Pepsi,2005
在第三代先鋒派中,出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前蘇聯、古巴、中國、匈牙利的許多藝術家不約而同地用之前具有宣傳意味的圖像來重新創作,他們有時還會運用商業圖像。他們從來沒有彼此遇到過,但是他們的作品卻非常相似。
而在美國存在著商業意識形態。人們在公告牌等地方利用圖像表達大量的信息。沃霍爾意識到了資本主義的力量。達利在其作品中也用到了夢露的畫像。
02
如今,中國美院教的都是knowledge of craft,東歐國家教的是conceptual things,英美國家教的是performance,conceptual art。20世紀80年代,戈爾巴喬夫上台,俄國出現了一些自由藝術家,藝術變成一個反映社會變革的領域。藝術和文化都得到了繁榮發展。如果一個革命發生之後,沒有產生下一個革命,那麼這就不是一個革命。
03
「Most Wanted」是歐洲國家的一個藝術項目,即向大眾徵集意見,讓他們說出最想看到的藝術品。結果很多人說喜歡顏色明亮的畫面,喜歡湖、山、海,還有動物。在徵集答案的基礎上,人們做了一幅畫:在奈及利亞,畫中呈現的是樹旁邊的動物;在荷蘭,是芭蕾舞演員。人們最不喜歡看到的畫就是抽象畫。這可以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解釋。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之所以喜歡觀賞藝術或者圖像,是因為我們會在辨認之中找到快樂,即辨認帶來快樂。再現性的藝術遵循著相同的智力邏輯,而抽象繪畫則會讓人感覺到很沮喪。
04
需要指出的是,空並不等於抽象,這一點在中國藝術中很明顯。梅洛-龐蒂的《眼與心》就提到了這一點。梅洛-龐蒂解釋了emptiness的含義,認為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眼與心》與笛卡爾的理論形成了對比。笛卡爾總是從一個科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呈現出了三維的物體,繪畫此時是一門科學。並且,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為了照顧某種位置,讓人們變形了。與他們不同的是,塞尚展示出了眼睛的工作機制。
05
英國新藝術史學者諾曼·布列遜在1984年批評貢布里希,認為他放棄了「logic of gaze」的邏輯。他認為,中國人的繪畫在表現我們如何觀看世界的時候是更加真實的。他也提到了梅洛-龐蒂。中國畫展示出筆刷的運動,而在有些西方繪畫中,筆刷的運動也是被展現出來的,例如培根的繪畫。空無則是被人們的想像所填滿了,這其中既有哲學的維度,也有美學的維度。
06
阿多諾說過:「Art becomes art only after。」精英藝術來自少部分人群,而大眾文化是多數人喜歡的。阿多諾寫下了《文化工業》,但是他是站在一個精英的立場寫作的,他是精英團體中的一員。阿多諾喜歡的應該是喬伊斯、伍爾夫這樣的藝術家。這是他不能克服的一個悖論。無政府主義者布勒東說,藝術應該在情境之中成為藝術。藝術並非是一種確定的、僵化的事物。藝術讓人思考問題。如果我們問:馬里內蒂為何投入藝術?答案就是,對於他來說,藝術與政治這兩者並沒有區別。
(註:本文根據阿列西教授2016年的一次講座翻譯、整理而成,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
TAG:藝術史學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