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庸之道就是告訴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做真正的自己!

中庸之道就是告訴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做真正的自己!

中庸所提出的行為目標是知行合一,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可見在國學中,中庸是非常重要的理論論著,那麼怎樣才能更準確更明晰地掌握中庸之道呢?

這麼講,中庸好像很容易,沿著很平常的每一台階,走過了人生的若干台階後,我們就自然達到了。但是,儒學創始者至聖先師孔子不這麼看,因為他一定要做到:「止於至善。」他說了一句話:「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麼意思呢?天下國家都可以均分,難不難?很難。一個大官可以把爵——官帽子不要了,祿都辭掉了,難不難?難。一個將軍可以在刀尖上起舞,在槍林彈雨當中前仆後繼,難不難?難。孔子認為,這三者之難都難不過中庸,「中庸不可能也。」孔子還說自己一輩子,只做到了兩次中庸。

「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可惜近百年來,由於西方科技發展的衝擊,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被人們誤解甚深。尤其在今天,人們在瘋狂物慾作祟下,世俗的人們把它理解為騎牆派的「牆頭草哲學」、模稜兩可的和稀泥、隨意妥協的老好人、凡事不冒頭不冒尖、無原則、左右逢源、滑頭狡詐的處世之道等等。還有人出於對「中」、「庸」二字的望文生義:將「中」理解為「走中間路線」,將「庸」理解為「平庸」。如此偉大的思想竟然被曲解得如此不堪,可見今天貪婪的人們無知到什麼程度!他們置祖宗的教誨於不顧,肆無忌憚地發泄自己的慾望,我想,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來形容他們是恰當的。

我們知道,人們在處理各種事情的時候,不然有三種情況:一是做過了頭,二是未能達到,三是恰到好處。而孔子的中庸之道便是要追求這種恰到好處的效果,要把握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也就是說,處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既不能過分也不能達不到;只有「適度」了,才能叫「中庸」,事情也才能做得好。孔子便把這種最合適的「度」也就是處理各類事情的最佳做法稱作「中」。而這個「中」,當然不是正中間,不是半斤八兩,不是絕對平均,它應該是一個求得事物各方面平衡的平衡點。找到這個平衡點了,事物便能夠平衡與和諧。

總之,一句話,做人要求真、求實,不要過分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有時候大多數人也許是錯誤的,大多數人要服從少數。適合的,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做真正的自己,只有自己的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故事新編 的精彩文章:

斯大林為什麼會選擇朱可夫為總參謀長?
有借不還系列,那孫權為什麼會同意把荊州借給劉備呢?

TAG:老故事新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