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末商初出現於江漢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是夏後氏失去中原後主體南歸所建

夏末商初出現於江漢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是夏後氏失去中原後主體南歸所建

夏末商初出現於江漢的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是夏後氏失去中原後主體南歸所建

文黃飲冰

人類首先認識火,然後追溯火之源在太陽,火崇拜演變成火日一體崇拜。後又分化,北方一直崇拜火,南方崇拜太陽。這就是我說華者火也,華者火日也,華者太陽也。我也說北火南華。以後變成東華西夏。談歷史要有時間軸概念。中華文明從華(火)開始。「華」這個中華文明的文化標記,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也有著豐富分內涵。把「華」等同於「花」,是最大的誤解。

在考古上,長江一線的文明,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有一個整體消失的現象,就是距今4200年到4000年,江漢古城、三星堆一期、良渚古城一起消失。原因在哪裡呢?與長江在這個時間段整體貫通有關。我一直認為, 距今4200年到4000年,江漢古城、三星堆一期、良渚古城一起消失,因為他們整體北上了,根本的原因是西部洪水在長江貫通後作用和影響力太大了,把南方送入到了洪荒時期。

在考古上,長江一線的文明在夏末商初有出現了整體恢復的現象,如江漢地區新出現了一系列的古城,先楚文明如日中天;三星堆青銅文明燦爛;吳越文明放出華彩。這裡要特別說的是,距今3700年到3600年在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出現的古城,即夏末商初江漢古城與三星堆恢復,因為夏朝南歸了!

夏末商初出現於江漢平原的眾多古城,是南歸的夏後氏及其附屬氏族所重新建立。所以夏末商初出現於江漢地區的眾多古城,是夏城而非商城。這些夏城,只代表夏後氏南歸,而不能代表商朝的統治抵達長江中游地區。

夏後氏的早期是石家河晚期。夏後氏的中期在河南河洛穎水流域。夏後氏後期與殷商爭鬥失敗後夏傑南歸,其所屬各氏族迴流並散布在江漢平原、四川和洞庭湖周邊。

我一直說江漢在夏末商初突然冒出一批古城,是夏南歸的結果,這些城的性質是夏城、不是商城。如湖北黃陂的盤龍城,就是夏城,不是商城。

當然,《史記》也記載匈奴為夏後氏之後裔,因為夏後氏獯鬻(xunyu)部向北進入草原,把草原諸胡整合成了匈奴。

那麼夏後氏失去中原政權後南歸有沒有證據呢?這可以從中國古老姓氏族譜中記載的南遷歷史可以讀釋出來或者是找到痕迹。

根據 「平江旅遊公眾號」2017年09月13日發出的《平江幕阜山上古文化遺存引起兩岸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關注》一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

【幕阜山坐落在長江中游湘鄂贛三省交界處,位於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湯家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吳城文化、山背文化等重要上古文化的更替和交匯點,從傳說中的伏羲、炎黃蚩、堯舜禹時代至夏商時期,這裡都是中華先祖文化孕生與傳播的中心區,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中國青銅文明的誕生,更離不開幕阜山的銅、錫、鉛等礦產資源。

郭靜雲教授在她近年相繼出版的《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天神與天地之道》兩部專著中,力主中華文明起源於長江中游、武漢盤龍城為早期商都,對幕阜山東北麓上古文化已進行過較多研究。這次調查組來平江,是為了對幕阜山西南麓上古文化作全面了解,以期進一步夯實幕阜山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的地位。

郭立新教授一行首先對梅仙鎮哲寮村湛氏歷史進行了調查。哲寮村為全國湛姓聚居最集中的地方,現有湛姓3千多人,佔全村人口98%以上。據湛氏族譜記載,湛姓系夏禹同姓諸侯斟灌氏後裔,為躲夏代寒浞之亂,取「斟灌」二字各一邊而成湛姓,隱姓埋名至今。

周行易研究員根據「岳」「若」「樂」「穆」四字上古同韻部及相關語言學材料,指出幕阜山「天岳」之名同《山海經》《古本竹書紀年》所說的「天穆」,兩名系記音文字之異,實則指同一座山。並認為《左傳》所云「顓頊產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的「天穆」,也是指天岳幕阜山。他認為哲寮村位於幕阜山最南端,當為傳說中的夏祖伯鯀居地,因此,才成為夏朝斟灌氏後裔最集中棲隱之所。他還根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說「成湯放桀於南巢」之「南巢」在幕阜山東側,進一步論證了幕阜山為傳說中的夏族老巢。至於湛氏族譜說其先祖來自山東或河南,他認為那只是因地名遷移湛氏後裔所產生的記憶紊亂或因避世所需故意放出的煙幕而已。

在考察哲寮村湛氏宗祠及祖屋時,郭靜雲教授發現清代遺留下來的10根科舉報捷用的扁石立柱造型極像後石家河文化(夏文化)玉祖造型,而其他地方的同類石柱都無此造型,故她亦認為哲寮湛氏與夏王室存在關係。郭立新教授認為這比湛氏族譜所提供的文字證據更有說服力。】【以上引用自《平江幕阜山上古文化遺存引起兩岸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關注》一文】

對於夏桀被商湯放之於南巢是有歷史記載的,但是這個「南巢」在哪裡卻沒有說明。解釋者對於「南巢」有多重解釋。有人根據「巢湖」之「巢」字認為「南巢」是巢湖。在上文中周行易先生認為是在幕阜山東側。我以前對「南巢」的解釋就是「南部老巢」,即夏後氏在南方的老家。其實夏後氏作為一個古老的氏族,在統治中國前,有自己獨立的發展史。夏後氏是古夏人的一支,負責夏神(夏圖騰,夏社)的祭祀。祭祀夏神是夏後氏原本的職責,後來才演變成了夏朝的王族。我說夏圖騰就是「人面魚紋圖」,所以夏後氏的老家在秦嶺北的關中地帶。後來越秦嶺南下入岷江上游的汶川,再下到成都平原,「崇」的地名可能就是夏後氏的痕迹。再進入武陵山中的崇山,當然夏後氏繼續向東進入幕阜山也是可能的。向北進入湖北之崇陽也是可能的。反正進入兩湖之後,夏後氏就成為了神農氏族的之一部分,在湖北大悟還有一個「禹王城」。在距今4300年後,夏後氏可能進入到了石家河,成為後期的石家河古城邦的統治氏族。距今4300年神農氏又北上了。在距今4100年到4000年之間,夏後氏也進入到中原,成為了帝堯統治下的一個氏族。夏後氏之有崇伯和大禹開始借治理洪水,登上中原歷史舞台。具體說幕阜山東側是「南巢」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周行易先生對湛姓住天幕山的解釋有誤。我認為湛姓之「湛氏族譜說其先祖來自山東或河南」的記憶應該是正確的。只要與夏後氏遷移的歷史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據湛氏族譜記載,湛姓系夏禹同姓諸侯斟灌氏後裔,為躲夏代寒浞之亂,取「斟灌」二字各一邊而成湛姓,南歸幕阜山隱姓埋名至今。原因是什麼呢?這就要與「太康失國」聯繫起來看。太康失國後,發生了夷羿代夏和寒浞代夷羿時間,共40年。這期間有夏後氏族人為避兩亂而南下回到夏後氏故地是必然的。湛姓南歸幕阜山很合理。這樣證明夏後氏及其附屬氏族在中原發生動亂時有南下的選擇。

那麼在殷商滅夏後的時候,失去政權的夏後氏及其附屬族人南歸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回到「老巢」多好!

我一直在說,夏後氏和夏朝不能混淆。夏朝為夏後氏建立。但是夏後氏歷史比夏朝長的很多了,夏後氏有成千上萬年的歷史也不一定。再次說明,夏商之際在江漢重新興起的城市,是南歸的夏後氏族人所建立,而不是商的統治到達了長江流域所致。

黃飲冰2017年11月30日隨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飲冰 的精彩文章:

石卯古城是夏啟之都城,也就是夏朝第一都城
夔、夒、夏的比較兼對殷商起源的再追溯

TAG:黃飲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