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農民「沒學過」建築學,他的絕技「堪稱中國一絕」!!
ps:這世界牛人很多,他們總是在用智慧刷新著我們的眼界,例如拾光君之前的推送
▼
牛逼呼啦啦的漢堡微縮景觀世界導讀:漢堡微縮景觀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數控鐵路模型。它擁有4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1.5萬米長的鐵軌可令1.5萬個車皮駛達目的地。還有5000座房屋和橋樑、25萬棵樹木和25萬個單人塑像,都按照一定的比例建造,形成氣勢宏大的場面,加之近50萬盞燈光的照射,讓這裡變得美輪美奐,無論大的場景還是小的細節,無不叫人讚歎。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
這個一輩子沒上過學的農民
竟把兒時的一項愛好,
發展成「中國一絕,世界無二」的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就是徐艷豐,
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雖然祖上13代都是木匠,
不過年紀小小的他好像
對木工不感興趣,
反而盯上了蟈蟈籠。
11歲那年他和幾個夥伴一起上山打竹材,看到老大爺編的一個蟈蟈籠便走不動了,老大爺看他痴痴地盯著,像入了迷般久久不願離去,便乾脆把蟈蟈籠送給了他。
得到這一玩具的他可是異常驚喜,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地就盯著他的蟈蟈籠,不過讓他著迷的不是蟈蟈,而是那個編織精美的籠子!
他反覆研究,
想著自己能不能做一個?
結果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來的,
拿在手裡一搖就散了架···
這出師不利並沒讓他灰心,
反而激起了他的好奇,
他再照著蟈蟈籠仔細地對比、剪稈、挖槽,
很快就成功地做出了一個,
並把他送給了老大爺。
簡單地模仿複製,
並不能讓這個少年滿足,
很快他做出了2個連排的蟈蟈籠,
最多時15個蟈蟈籠有序地編織在一起,
各自獨立又異常別緻。
如果說做蟈蟈籠只是讓他練手,
那他後面的作品則一個比一個
讓人震驚。
年僅12歲,他就做出了一盞精美絕倫的走馬燈
14歲他第一次在電影里看到天安門,
這一恢弘雄偉的建築震撼了他的心靈,
他幻想著如果用高粱稈做個天安門,
會是怎樣一番場景···
無奈他只在電影中看到一眼,
卻沒有任何圖紙,
後來他在姥姥家發現的一幅年畫
讓他欣喜不已,
因為那上面畫的正是天安門。
他問姥姥要這幅年畫,姥姥問他要去做什麼,他說要照著做個天安門,大人聽了都哈哈大笑,以為孩子是喜歡畫紙而隨口扯的慌···
誰也沒有在意這個小孩的夢想,
然而他卻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小屋裡,
經常忘記了吃喝睡覺,
村裡人都笑話他是個瘋子,
父母也覺得這孩子怎麼不務正業···
3年零7個月後,用了70多萬節高粱,長2米,寬1米,高2尺7,城牆、城樓、配樓等等一應俱全,門窗全部能自如開合的天安門模型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
他的作品一直未得到正式認可,
甚至隨著歲月的變遷,
一度淪為鳥窩。
直到1982年,日本長野縣與河北省進行文化交流,他的天安門模型因為雄壯精美又具有政治寓意,被選中作為國禮贈給了日本。
這一送可不要緊,
他的作品在海外展出時引發轟動,
甚至徐艷豐本人也被邀請到日本
進行文化交流。
這一下讓他成為名人,不過他仍舊背負著相當大的壓力,甚至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精神狀態一度很差,因為他回想起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和村民的嘲諷···
這個從沒學過物理學、建築學、幾何的漢子只能更加「變態」地要求自己。
每件大型作品都要耗費幾十萬節高粱稈,
都要打磨至少二三年,
而更讓人吃驚的是他的建築,
所有的介面均不用釘子、膠水、合頁固定,
而僅僅靠傳統的榫卯咬合固定。
這樣出來的建築結構,
不僅異常穩固而且開合自如,
用遊標卡尺測量的每根高粱稈莖,
誤差更是低於0.3毫米。
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故宮角樓》,
專家鑒定至少能保存500年,
而說到這就不能不提及徐艷豐的
另一項發明——鐵稈高粱。
村裡以前種的高粱比較脆,中間有空心,稍一用力就斷了,而不識字的徐艷豐卻經過兩年的試驗,將東北和華北的高粱雜交授粉,培育出了結實又不失韌性的鐵稈高粱。
50多年如一日的精心創作,他才製作出80餘件作品,不過每一件都帶讓人驚艷不已,除了《天安門》被作為國禮送出,《佛香閣》《故宮角樓》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的《黃鶴樓》也在加拿大參展獲獎。
澳大利亞、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國際友人與海外僑胞爭相收藏他的作品。
他精妙絕倫的高麗扎刻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構成學的典範」,「堪稱中國一絕,世界無二」。
2007年,他創立的「永清扎刻」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他本人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的稱號。
而這一切都無法彌補他至今的缺憾,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他懷著極大的熱情想獻上自己的祝福,
創作一件《天安門全景》。
不過50多年精益求精的扎刻下來,
他積勞成疾,沒能承受住病魔的打擊,
檢查出尿毒症晚期,
隨後又遭遇車禍,
在多方的幫助下經歷了兩次換腎,
才把生命延續至今。
病後身體不允許他再進行藝術製作,
《天安門全景》也至今未完成,
不過更讓他痛心的是這門技藝
面臨嚴峻的傳承問題。
因為學習周期長,難度又大,
而完成一件作品又要耗費巨大的精力,
幾乎沒有人學習這門技藝,
也曾有人信誓旦旦的前來學習,
不過最久的也就學了4個月而已。
他的女兒看不過父親傷心,接過了艱巨的使命,兒子徐健也在高考後放棄了已把他錄取的醫學院,從19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技藝。因此到目前為止也僅有他一家三人掌握這一門技藝,而徐艷豐因為身體原因已不能扎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民族巨大的財富,「保護它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傳承下去」,但現在卻面臨如此窘境,徐艷豐心裡自始至終放不下,如今只要身體稍好那麼一點點,他都會跑到高校建築系傳授這門技藝。
THE END
註:本文來自藝非凡,僅供學習交流。
查看更多景觀意向圖
盡在拾光景觀QQ空間
3170235127
拾光景觀
公共空間/住宅商業/別墅庭院/公園景觀/旅遊度假/
長按二維碼,快速關注
※景觀設計師的使命,你不得不思考
※喬木、花灌木、地被......,配置大講堂!
TAG:拾光景觀 |